淮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探析


  区域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区域经济学表明:人们的生产与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中,人们总是会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地区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该地区的发展、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上个世纪末,中央非常重视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根据我国当时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四大板块”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近十多年来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更趋合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已初步形成城市群区域发展基本格局。
  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圈),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同时,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城市,又形成了如武汉都市圈、南京经济圈、中原城市群等二十多个有较大辐射影响力的城市群(圈)。近些年,在城市群(圈)的基础上,某一圈内城市提出要求与中心城市同城化或一体化发展的呼声。其中,同城化(一体化)进展快、影响大的有湖南 “长株潭一体化”、西安与咸阳的“西咸同城化”、沈阳与抚顺的“沈抚同城化”,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已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多足鼎立的格局,一体化发展的态势不可阻挡。
  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要受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约和影响,总体上要符合《2020年“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路一带”建设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
  二、安徽省区域战略的变化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从“三区一中心”到“六大经济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徽省制定“八五计划”时提出“三区一中心”发展规划,即:两淮经济区,沿江经济带和黄山旅游区。然而,第二年随即又调整为“六大经济区”,即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经济区,以蚌埠为中心的皖东经济区,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经济区,以芜湖为中心的皖东南经济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西南经济区,以及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
  上世纪90年代:从“皖江开发”到“一线两点”。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带动上海乃至长三角发展,安徽由此决定“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以芜湖为龙头,带动八百里皖江发展。但是,由于长三角不欢迎不接纳,安徽退而又提出“一线两点”战略,即以“马芜铜宜”长江沿线,以合肥的科教基地、黄山的旅游为“两点”。
  本世纪初安徽的区域规划又有大的调整,实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即以淮南、淮北和蚌埠组成“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以省会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巢湖构成“省会经济圈”,以“马芜铜宜”组成长江经济带。
  近年省会合肥发展迅速,在全省的首位度大大提高,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由最初的仅有三个城市的“省会经济圈”发展到今天拥有八个城市的“合肥都市圈”,未来“江淮城市群”呼之欲出。
  近三十多年来,安徽区域规划具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变动频繁、中心分散;第二、重点不明、皖江塌陷。究其原因主要是省会合肥位置居中,制约影响了各界领导的决策。
  三、淮南市区域战略的分析与思考
  按照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发展必须具备必要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首先,分析淮南市的区位与性质。从地域上来说:淮南市属于皖北沿淮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不是安徽省的主要中心城市;就其城市性质来说:淮南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或能源城市,是安徽省重要的重工业城市。淮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城市,更准确的说是一个城市功能先天不足的工矿城市。
  其次,谋划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劣势。
  应该说淮南市具备发展的诸多优势:1.煤炭资源丰富;2.水资源比较丰富;3.南北地理分界线,气候适宜;4.移民城市,包容度较高;5.公、铁、水、航,交通相对比较便捷;6.比邻合肥、蚌埠两大区域性中心城市;7.城市化(城镇化)率较高;8.“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9.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另外,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我市城市地位(“五彩淮南”的形象定位,“两型城市”的目标定位,“一主两翼”的战略定位,“四煤”发展的转型定位,“四宜”城市的功能定位)基本准确,城市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目标和方向。这些都是我市未来发展不可多得的基础和优势。
  毋庸置疑,淮南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单一,受政策形势影响太大; 2.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 3.非煤非公企业比例太小,就业压力较大; 4.破产重组企业较多,下岗失业人群数量较大; 5.工矿城市太分散,集聚度较低; 6.经济总量不大,辐射影响力较弱; 7.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受合肥、蚌埠制约; 8.少数干部群众会享受生活,勤劳不够 ;9.性格豪爽有余,服务耐心不足; 10小富即满、安于现状,进取创业意识不强。

推荐访问:淮南 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