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双闻十背一景是:数字化中国的潜力井喷


  新闻背景:
  一年一度的电商“双十一”购物节创造更惊人的爆发。淘宝和天猫的交易额全天突破350亿元大关,这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电商单日销售纪录,而且它是美国电商单日最高销售额的数倍。这是中国现代服务业第一个把全球同行远远甩在后面的单项纪录。(新浪评论)
  快评:
  中国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迅速追赶西方,虽然某些方面的质量还有差距,但中国的“数字人口规模”已毫无悬念地成为全球老大。“双十一”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了对“数字化中国”的一次检阅。
  电子商务最早起源于美国,但中国的“光棍节”演变成电商“双十一”购物节,却是中国电商的原创。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社会创新,它汇集了中国民间的巨大能量和热情,实用而新潮,“双十一”有可能最终成为中国的全民性购物节,并逐渐被世界年轻人喜爱。阿里巴巴已经站到全球电商的最前列,它崛起于中国民间,身上融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多重元素。我们认为,中国社会应有足够的心胸支持它继续成长,包括接受它开拓网络金融业务。其实阿里巴巴、腾讯这些网络公司都具备了成为全球同类业务领军者的能力或潜能,它们登上行业榜首,显然对中国来说是好事。
  当然,“双十一”也是中国电商的“血拼日”,同时还被一些人称为它们对中国实体商家的“抢劫日”。我国的城镇化方兴未艾,实体商业还未充分发展起来,就遭遇电商的严峻挑战,“双十一”是中国商业加速重新洗牌的清晰信号。竞争非常惨烈,规则有些混乱,中国社会的商业文明和法治水平对于支撑这场革命性的大变革,显得相当紧促。电商在倒逼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怎么让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冲击尽可能实现“软着陆”。
  然而“双十一”证明了中国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性,尽管它未必很经得起细看,但它的确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里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力量。只要面对中国实际,把社会的独特资源盘活,在这个国家未来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
  天然气定价改革重点仍在打破垄断
  新闻背景:
  日前,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进口天然气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将天然气销售定价标准较之前调高26%。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我国就已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2012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蹿升至28.9%。与此同时,进口天然气价格接连上涨,国内销价和进口成本倒挂现象日益严重,中石油、中海油等天然气主要进口企业连年喊亏。(新京报)
  快评:
  提高天然气售价,或是天然气价格改革和增加进口、缓解气荒的一个信号。政策实施后,中石油、中海油等进口企业有望减少亏损甚至转为盈利,有助于提高进口企业的积极性,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稳定。
  被动提价以保障天然气供应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长期以来,天然气价格为国家发改委调控和公布,市场化定价一直是石油和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目标,但是定价机制却始终曲折前行,脱离不了被调控的阴影。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能源价改市场化全面提速。而监管部门也曾多次表示,“成品油价格、天然气气源价格今后将完全由市场决定”,但从改革力度最大的成品油价格来看,依然远远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而密切关系民生的天然气价格若要实现市场定价,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市场定价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充分有效竞争的市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能源市场,并不存在市场竞争定价的基础。几大央企掌控着石油、天然气、电力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就天然气来说,国有石油巨头独占着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采权,在这样的现状下,放开政府管制让市场竞争定价,不仅是不现实的,还是非常危险的。居于市场优势地位的掌控者,很容易就联合起来形成垄断价格,消费者的利益将会被严重忽视。
  因此,天然气价格放开的重点仍然是打破垄断,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生产主体的放开,实行多元化供气;第二是渠道开放,管网建设引入第三方。只有当市场上有更多的参与者,自由竞争而非巨头垄断时,放开政府价格管制将水到渠成,束缚能源行业健康发展的机制问题才能最终理顺。
  消费者能否成为4G的最大受益者新闻背景:
  近日,国家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时颁布了TD-LTE经营许可,这标志着中国4G时代的大幕正式拉开。2G、3G引发了一场通信市场和消费方式的革命。据有关方面统计,过去3年,仅3G一项,就直接带动投资4556亿元,间接拉动投资22300亿元,直接带动终端业务消费3558亿元,间接拉动社会消费3033亿元。同时,直接带动增加就业岗位123万个,间接拉动增加就业岗位266万个。因此,相关专家预言,如果一切正常的话,4G在其完整生命周期内,将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市场规模。(中国青年报)
  快评:
  就4G来说,单从技术角度来看,其正面形象是非常好的,也完全符合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但是,由于我国的通信业尚处于相对垄断的格局,市场的开放度并不高,竞争性也不强。因此,三大运营商完全有条件对4G消费形成垄断,并利用垄断手段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控制消费,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如此一来,消费者就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利益受到伤害。
  事实也是如此,伴随2G、3G诞生的微博、微信、淘宝等,目前也正呈现运营商与消费者的利益博弈格局。特别是微信,相关运营商一直在寻找机会进行有偿服务,只是碍于社会压力过于巨大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干预,这一意愿尚未得到实现。那么,运营商们会不会借着4G的机会,对微信等进行有偿服务呢?如果运营商们在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业务的发展方面,“吸取”3G的教训,一推出就实行收费,消费者又能如何应对?
  在技术层面,由于4G的传输速率要明显高于3G、2G,由此在流量等方面,也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压力,使消费者的使用成本大幅上升。那么,三大运营商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在4G带来技术革命的同时,不给消费者增加经济负担呢?否则,缺少消费者的参与,4G的生命力也会大大降低。
  如果4G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将增加,新技术带来的新享受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2G、3G在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困扰着消费者。4G在这方面有何新的改进和提高,对三大运营商来说,也是挑战。
  文化类节目所谓“汉字危机”需要引发更多关注
  新闻背景:
  在歌唱类选秀节目被叫停调整之后,《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横空出世。节目本着“拯救汉字危机”“领略汉字之美”的理念,引起越来越多的观众注意。而“‘癞蛤蟆’难倒七成人”“成人汉字书写能力低能”的话题,引起大家反思。难道将来,写汉字会成为一种绝活?(新浪评论)
  快评:
  人们在讨论和吐槽中,恰说明了国人意识到自己已陷入一种“汉字危机”。的确,近些年有关汉字的各种误读误写甚至篡改行为,屡见不鲜。去年电视热播剧《甄嬛传》,“嬛”字读音从小说到电视剧一直在被谬读,最后成为全国观众口口相传的白字剧。 再看看近年来发自网上的各种恶搞语言:“十动然拒”(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人艰不拆”(人生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微博上说:“这样的网络流行语,其实已走上囧途,既没有吐槽、卖萌的创造力,也没有‘白骨精’、‘蛋白质’的幽默感,纯粹是生拼硬凑,无趣且无聊。”
  一面是随着书写工具的革新,让人书写能力的全面退化,使汉字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面是网络时代的语言革命,汉语进入无序、无解甚至无厘头的“文字狂欢”。电脑普及之初,社会上各种盲打速录大赛盛行,人们由在键盘上挪不开双手迅速变得游刃有余,甚至许多老年人能在QQ、智能手机中网聊得热火朝天。键盘的确给文字传播带来了速度、提高了效率,就像硬笔书法代替柔软的毛笔字一样,这无疑是社会发展的进步。但在这种进步之下,作为古老汉字的继承者,中国人还要担当起继承和传播这一文化的历史使命。
  汉字博大精深,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我们是使用它、继承它的人,守护这一宝贵的文化迫在眉睫。

推荐访问:井喷 数字化 中国 潜力 新双闻十背一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