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托起国企责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003/guoq201003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003/guoq201003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uoq/guoq201003/guoq20100302-3-l.jpg
  我们的故事,从一条路一座桥讲起。
  俗话说,若要富先通路。在浙西南山区,蜿蜒曲折地盘旋着一条“双龙”公路,从龙游到龙泉,途经丽水,全长222公里。因为有了这条路,这个地区提前10年进入高速时代,直接推动6个县(市、区)的经济提速,带动沿线百余万群众奔向致富之路。然而,2007年底通车至今,这条公路每天承受着170万元的亏损。
  与浙西南的内陆不同,距离省城250公里的浙东地处沿海,但去年刚刚建成的舟山跨海大桥通车后也面临亏损的现实。据预测,营运前5年将每年亏损3亿元以上。不过,这座跨海大桥将给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它将大陆板块与岛屿连接, 使舟山完全融入长三角地区,从边缘海岛变成资源优势明显的港口城市,推动浙江海洋经济和沿海产业发展。
  宁亏保民生,换来一方富庶,这幕后英雄,就是省属国有企业浙江交通集团。“十一五”期间,他们参与投资的高速公路里程占到全省70%以上,包括舟山跨海大桥、金丽温、两龙、黄衢南等大量政府性高速公路项目,创造投资拉动1000亿元以上。而为此,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三年来承担政府性高速公路项目营运亏损高达48.5亿元。
  其实,浙江交通集团只是国有企业彰显本色的一个缩影。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很多时候无法用数据来统计,甚至鲜为人知。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国有经济的比重只有1/3,但他们却用“三分天下”悄然托起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一、最好实践
  
  “在浙江这个民营经济大省,坚定不移地发展国有经济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最好实践。”2010年一开局,浙江省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在出席浙江省国资委工作会议时意味深长地告诉《国企》记者。
  这是一番别具深意的评价,激起一段历史的沉思。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六年前的2004年,“国退民进”的呼声空前高涨。
  当时,有人直接给浙江省委、省政府写了一份报告,提出省属国有企业只保留五六家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
  “经济发展没有国有和民营中的任何一个轮子都不行,光有非公经济也不行,这不是中国特色。小平同志说‘中国特色’,很重要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风趣地说。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明确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论断:“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诚然,民营经济对浙江的贡献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闻名天下,千家万户在创业,万户千家有老板。以2004年为例,浙江民营经济占到全省税收的6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GDP的70%以上、就业人口的90%以上。
  但是,浙江省决不会因为发展民营经济,而忽视国有经济的成长。葛慧君副省长说:“坚持不懈地把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好,对增强浙江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4年7月,浙江省国资委正式成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浙江省国资委的坚定信念。尽管2004年前后,大部分省属企业还是国有独资,决策上依然沿袭传统的机关化思维,企业缺乏活力,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也明显缺乏竞争力,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国有经济退出的理由。
  浙江省国资委主任陈正兴回忆说:“我们当时感觉到,国有企业全部退出并不容易落实。国有企业做的是民营企业做不了的事,尤其是在基础性、关键性领域,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
  多年之后,回头去看,李荣融说:“现在别人都说,这几年国有企业确确实实不一样了。不一样,首先要感谢十六大的决定,没有十六大的决定就没有国有企业的今天。”尤其是在浙江,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使我们党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找到了实践依据。
  宜强则强 宜留则留 宜退则退
  2009年,网络和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一个声音就是谴责“国进民退”。对此,在竞争中成长的浙江国有企业是有发言权的。
  “国进民退是一个伪命题!”浙江物产集团董事长胡江潮直言。的确,在商贸、物流、建筑等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没有任何优惠和扶持政策,他们和民营企业一样,完全靠自己的实力打拼市场。
  人们不会忘记浙江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2004年6月中下旬,当时就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9家省属国有企业和杭州市部分国有企业调研,广泛听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随后,他果断地提出:“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
  序幕拉开。2004年11月16日,浙江耀江集团整体产权公开转让签约仪式,在浙江产权交易所举行,成为国内第一个省级国有企业大集团整体产权挂牌转让的成功先例,产权多元化由此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2005年12月18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开创了内地民用机场尝试整体合资的先河,并首次有香港同胞担任机场总经理。新萧山国际机场由原先清一色国资的所有制结构,变为国资、外资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结构:浙江方占65%股权;香港机场管理局占35%股权。
  这是颇为得意的一笔。陈正兴主任兴致勃勃地告诉《国企》记者,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萧山国际机场资本扩大了,投资量增加了,管理水平也提升了。目前,机场净资产比合资前增长了61.1%,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494万人次。
  有进有退,以退为进,让浙江国有企业赢得改革与发展的契机。2004~2005年的两年间,27家省属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异彩纷呈:既有做大做强、继续实行国有控股的,也有整体改制、大幅降低国有股权比重甚至全部退出的;既有保留一定比例国有股、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也有通过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向真正实体性公司转变的。
  到2005年末,浙江国有经济主要指标居于全国前列:净利润122.6亿元,排名高居第2位;利润总额253.2亿元,居全国第3位;所有者权益2598.6亿元,排名第4位;净资产3031.6亿元,列第5位;总资产为8214.2亿元,居全国第6位。
  
  二、引领全局
  
  经历了以产权多元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浙江国有经济迅速成长为引领和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2006年12月15日,经过一年多的酝酿,《浙江省省属国有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规划明确提出打造“双千工程”和“六大板块”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
  旗舰起航
  “双千工程”所图非小。浙江省的计划是,到2010年末,力争在省属国有企业中形成2至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2至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500亿元、5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大企业集群。同时,争取有2至3家进入中国企业100强或行业排位前10强。
  如今,4年多过去了,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项指标验收在即。令人欣慰的是,浙江的千亿航母提前起航。浙江交通集团、浙江物产集团和浙江能源集团成为行驶在最前方的三支旗舰,在过去的两年,相继实现了“超千亿”的目标。
  2007年,浙江交通集团成为浙江省首家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的企业。或许,不少人对这家企业并不熟悉,但若提起集团旗下的标志性建筑,相信人们一定耳熟能详。这其中包括:他们参与投资的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5月1日建成通车,全长36公里,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2009年建成的舟山跨海大桥,推进“港航强省”、“海上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

推荐访问:托起 国企 责任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