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中国式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摘要:循环经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实质不在于循环本身,而在于它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倡导了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从解决资源和环境沉重压力的实际出发,走节约型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中国式循环经济的必经阶段和现实选择,也是我国循环经济深入发展以及建立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0-0145-02
  
  一、对循环经济的科学认识
  
  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以来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环境问题根本上讲也是资源问题,是资源利用不当的结果。传统经济中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二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争抢和浪费严重;三是资源的物质单向流动普遍,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环境压力巨大。以上问题,一方面是技术问题,一方面是观念和认识问题。资源初次利用效率不高可能主要在于技术方面的问题,但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式使用和对环境价值的漠视则主要是观念和认识问题,也是当前资源环境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经济中的资源利用问题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而循环经济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此,必须实现生态伦理观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转变。冯之浚先生提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自然阶段、征服自然阶段和协调自然阶段”(冯之浚,2005)。对自然的崇拜反映了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及对其赐予的感激,体现了古人自发的朴素的自然中心伦理观。而工业化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指导下,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在生产和消费中把自然界看成是原料箱和垃圾箱。结果是既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自身,在把自然推向绝境的同时也把人类自身推向绝境,在消灭自然的同时也将消灭人类自身。在价值观上,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对科学主义的颂扬和对人本主义的蔑视,传统工业化的资源利用方式折射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知的颠倒和对人类自身命运的误求。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彻底扭转人与环境的对立,实现的是生态伦理观的否定之否定。
  工业化以来出现的资源环境危机实际上是资源利用方式的危机,所反映出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重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要返本求源,通过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正是这样的一条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重建和谐生态的光明大道。作为一种物资闭环流动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被概括为“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即所谓“3R”原则。其中,减量化原则就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并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和物品尽可能多次、多种方式地使用,防止其过早废弃;再循环原则是指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再生资源重新进入经济过程。
  循环经济的实质并不在于循环本身,而在于它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对物质资源进行零打碎敲地循环利用一直是我们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有效做法,但在经济活动中自觉地实现对物质循环利用的社会性安排则是前所未有的,无异于一场资源利用方式的革命。循环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建立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利用机制,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把对循环经济认识的重心放在循环上,则必然出现理论上讲不清,实践上行不通的结果。首先,经济系统不是一个物质自循环系统,由于时间、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在经济系统中建立物质的完全循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其次,会使循环经济丧失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针对性,无法解释循环经济产生的原因,也无法说明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最后,无法解释包括节约型社会在内的未来循环经济发展形态。因此,本文认为,应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背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定位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错误的资源利用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以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对资源利用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而循环经济的本意正在于此。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既有各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共性需求,也有经济发展目标和现状的国情特性。在经济快速增长中,我国也出现了与发达国家相同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是在经济发展低水平上出现的并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的资源环境问题。原因有资源特别是人均资源少的因素,有经济超速发展的因素,也有技术水平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资源利用方式及环保意识差的因素。生产中粗放增长、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消费中用后即扔、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加剧了资源紧缺状况,生产和消费中只排放、不控制、不治理导致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已经不再具备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在寻求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不能更好地珍惜和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环境和资源问题将更加严重。当前,我国水、电及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矿等重要工业资源都处于严重的紧缺状态,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噪音和垃圾等环境问题特别严重,资源和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利用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严重对立,就难以解开当前中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困局。
  尽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而且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当前并不具备。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循环经济都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当今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是多层、叠加、交叉的立体、网状资源利用结构,即使是在一个国家里也存在着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差异巨大的资源利用状况,要在社会范围内构建循环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就目前来看困难是不可想象的。在当前的循环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存在诸如观念滞后、技术短缺、动力不足、范围有限、制度缺乏等诸多困难,而且应当看到,我们目前只是处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最初阶段上。循环经济的显效应当表现在资源紧张状况的总体改善和环境优化的整体效果上,显然,这个结果还没有出现。
  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任务,一是消除累积的环境问题,二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央提出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正是适应我国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资源环境现状,重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项务实的重大战略抉择。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符合循环经济的实质精神,又能充分体现节约精神,切合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国情,针对性强、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具有发展的必然性。节约型社会是对我国今后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定位,也是发展节约型经济的必然指向和中国式循环经济发展的特色阶段。
  
  三、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西方各国如德国、日本等大都确定了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不是自发的经济形式,应当自觉推进。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设立目标并确定阶段,有利于深化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认识,并在实践中为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切合实际的方案和路径。根据对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合理预测,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是从末端治理出发,经过节约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最终发展为生态型社会。当前处于末端治理向节约型社会的转变中。
  末端治理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其基本理论依据包括庇古税、科斯定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贯彻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最初都来自于生态环境恶化的刺激,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着力点首先在对环境进行末端治理。末端治理的手段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末端治理仅是治标之策,如果不能有效减少经济中的资源投入数量,环境问题则治不胜治。
  环境问题来自于资源利用问题,解决现实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就我国而言,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压力不断加强,而循环经济的深入推进又存在现实的困难,因此,缓解资源困境必须采取更直接的路径,走节约型道路。发展节约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成为我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所作出的现实选择。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将使人们更新观念,在经济活动中建立资源节约利用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使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实质性推进,为循环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
  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循环型社会所强调的还是在经济系统内对资源的处理,与生态型社会相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仍然具有狭隘性。而生态型社会实现了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完全转变,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随着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对循环型社会和生态型社会的研究将变成现实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 王文忠.循环经济认知误区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06,(4).
  [3] 纪纯,齐建国.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
  [4] 魏杰,董进.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兼论节约型经济[J].中国工业经济,2005,(9).
  [责任编辑 姜 野]

推荐访问:循环经济 发展阶段 节约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