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变局


  千年瓷都景德镇“终于挤入了”资源枯竭城市之列。对于当地政府来说,这是一个不太光彩但却很有实惠的身份。然而,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它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忧虑。
  
  烧土的青烟升腾了千年,终于要到尽头,传统的陶瓷行业不得不面对高岭土渐渐缺失的现实。
  3月5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传来消息,景德镇被国务院明确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在经过千年的挖掘之后,景德镇人赖以自豪的陶瓷原料高岭土已经濒临枯竭。文章内容:
  
  
  资源枯竭之城
  
  有些称号虽然不雅,但却可以得到一些实惠。
  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资源枯竭城市”的扶持政策一经推出,立马就成了“香饽饽”,各大资源性城市纷纷争夺。誉有中国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终也按捺不住,挤身入内。
  当地一名官员私下向记者直言:“有钱,有政策,为什么不挤?”
  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告诉记者,能获得中央财政连续4年5亿元的资金扶持以及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这才是地方政府费尽心机的原因,景德镇此次能被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他表示,政府可谓“煞费苦心”。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对其的优惠政策包括财税金融、矿产开发和土地利用、社会发展扶持、产业发展扶持等方面。其中,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还将每年给予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政策连续实施4年,财力性转移支付总金额将超过5亿元人民币。
  “这对景德镇来说是一个机会,难得的机会。”景德镇市瓷局的办公室主任段雪灿告诉《小康》记者,国家对资源枯竭城市的优惠政策,将使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迎来另一重天。
  自3月份国务院将景德镇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起,段雪灿接受一波接一波的记者采访时,一再重复这句话。
  景德镇市发改委主任李晓民认为,这笔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如果运用合理的话,有可能会拉动50亿、乃至上百亿元的投资。以后问题的关键在于:下一步该怎么走?如何适应城市转型?
  事实上,当地政府希望借助国家政策支持,陶瓷产业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循环经济型城市”的转变,从而在国内资源枯竭城市中竖立起一个典型。
  作为中国最古老工业的发样地之一,这里一直都是中国的制瓷中心和产业工人的聚集地,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工人、尤其是陶瓷工业工人数量庞大。但自上世纪末,当地十大陶瓷企业改制后,部分陶瓷企业因不适应市场要求而被淘汰,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就业、再就业压力极大。
  另一方面,随着资源枯竭和国家有关矿产资源政策的实施等原因,大批瓷土矿和以瓷土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企业破产、关闭,与瓷上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厂已都普遍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一份来自官方的材料显示,景德镇全市国有和集体瓷矿及制瓷企业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的300余家,下降到2007年的157家。而2005年至2007年间,景德镇瓷矿制瓷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1.9%、11.7%和11.3%,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20.1%、2006年的17.3%下降到2007年的11.2%。
  “不是说成为资源枯竭城市,景德镇就不搞陶瓷了。这也不是一顶‘贫困县的帽子’,戴上去就不摘下来。”景德镇市市长李放认为,景德镇是可以从资源枯竭的危机中,发现里面蕴藏的“生机”。他表示,依靠大量消耗资源、以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传统陶瓷产业,将被高附加值的新型陶瓷产业所替代。
  在景德镇陶瓷产业《2009—2012年发展规划》中显示,未来3年内,景德镇将借助部省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平台,加快陶瓷产业、科研、教育、贸易交流四大基地建设,调优结构,全面提升景德镇陶瓷的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力争到2012年实现陶瓷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上缴税金6.5亿元,陶瓷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跃居全国产瓷区前列。”
  当地发改委一名官员表示,中央政策的落实将有力推动景德镇传统陶瓷产业升级与转型,并以此吸纳大量陶瓷企业下岗职工,使之真正成为当地陶瓷产业的支柱力量。
  这位官员认为,让陶瓷产品由低端走向高端、陶瓷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才是国家将景德镇确定为资源枯竭城市的根本目的。
  2007年在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赶走污染,做强陶都”,建立陶瓷总部经济,对陶瓷企业实行限批。因为在当地的发展受到限制,为此引发了佛山陶瓷企业大量外迁。在这场战略性迁移和扩张变局中,景德镇政府向这些企业伸出了橄榄枝,相继有“乐华”、“金意陶”、“欧瑞特”等佛山知名建陶企业落户该市,总投资额达80亿元人民币大量的佛山陶瓷企业落户景德镇,形成了南陶北上的局面,更使景德镇政府乐开了怀。
  “景德镇成了最大的赢家。”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认为,这也将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当地官员告诉《小康》记者,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是景德镇的“短腿”,但这些项目都建成投产后,势必将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这些企业的集聚会不会破坏景德镇的生态环境,并带来工业污染?会不会耗尽景德镇上好的陶瓷原料,给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这是当地人们所担心的。
  一位景德镇陶企的老板直言,景德镇目前的市场秩序、创业环境等太需要改善,否则让人感觉太模糊,更让当地企业对现状感到失望和痛心。
  
  没有高岭土的陶瓷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程晓勤认为,当地政府的做法是一种是只要GDP,不看长远的表针方式,其产业发展之所以会沦落为今天与当地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景德镇制瓷始于汉代,而其之所以名闻天下,领骚于瓷业,最重要则归功于瓷土。正因为景德镇有着高岭土等优质瓷土和瓷石,奠定了景德镇在陶瓷领域的领先地位。
  景德镇陶瓷馆书记李宁向《小康》记者介绍,景德镇境内瓷土矿资源分布广泛,近30%的土地面积有瓷土矿资源的蕴藏。自清朝宫窑设立,景德镇开始对瓷土资源进行规模开采,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市登记各类瓷矿以及以瓷矿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国有制瓷企业有15家,当时的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
  然而,随着长时间大规模地开采,当地瓷土矿资源逐步枯竭,该市以瓷土矿为主的采掘制瓷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日益下降。一份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景德镇累计探明的瓷矿资源总量约1340万吨,但现在可开采储量不足100万吨。瓷土矿产量从2005年的9.5万吨,下降至2007年的8.8万吨。
  千年的产业,已近乎燃尽了瓷土的储量。然而这似乎并不影响当地政府的信心。李放认为,资源枯竭是相对的,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新的瓷土资源在该市仍有可能被发现。另外,余干、万年、九江甚至是福建、广西等地的瓷土也都可以为景德镇所用。李晓民则称,可用黏土结合瓷石作为烧瓷原料的“二元配方”,景德镇通过不断改造制瓷工艺,对高岭土的依赖早已降至最低。
  但当地的一名国家级工艺大师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岭土是景德镇陶瓷的标志。景德镇出产的陶瓷都要添加上高岭土,否则就称不上正宗的景德镇瓷器。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高岭土质纯,耐温性能特别好,这是景德镇陶瓷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而如今,高岭土的渐渐缺失,不得不令人担忧。
  《中国陶瓷》杂志执行主编、佛山市陶瓷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景德镇的资源枯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人为因素,而且按照目前当地原材料的用量,最多只能维持50年。且这些年高岭土的开采量已经很有限,如果外迁的建陶企业生产线全部开工的话,也许将用不了5年。

推荐访问:瓷都 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