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的文化之旅


  这趟陶瓷之旅,从浮梁县为起点,以“瓷都”景德镇为终点。在陶瓷构筑的历史长河里穿梭,记者终于找到了陶瓷艺术在岁月的洗礼中发生的微妙变化。
  炎炎夏日刚刚过去,秋天的气息扑面而来。近日,被狂风暴雨冲洗一新的蓝天,如同着一层薄薄的法蓝釉一般,清新而通透。清晨,被鸟儿的啁啾叫醒之际,拉开窗帘,出现在眼前的仿佛是涂满抹红釉的世界;傍晚,夕阳西沉之际,天边又似乎成了霁红釉的天堂;深夜,月亮和星辰都消失了,它们被无边无际的霁蓝釉所覆盖……
  忽然之间,整个世界似乎都发生了改变,周边的一些仿佛都被绚丽多彩的陶瓷充斥着。不知不觉间,思绪飘回了刚刚离开不久的“瓷都”景德镇,以及令人难忘的“瓷都之母”浮梁县。
  追根溯源,寻访“瓷都”之母
  说起陶瓷,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景德镇。在某种程度上,景德镇成了中国陶瓷的代名词。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普通的小镇,名为新平镇。但这个普通的小镇却生产出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引起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人的喜爱,从而打开了大宋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引起了宋真宗的高度重视和奖赏。公元1004年,宋真宗将他的年号“景德”赐给新平镇,当任的县令也因此得到皇帝的特殊恩赐,由原来的七品升到正五品,这在当时仅此一例。景德镇由此名扬天下,由原来的镇发展为今天的省辖市,浮梁县由原来管辖景德镇的上级机构,变成了它的下级。但景德镇制作陶瓷所需的高岭土,仍在浮梁县内。制作这些陶瓷的人才,都不会忘记他们是浮梁人。前几年有位著名作家、书法家,考察了景德镇和浮梁之后,挥毫泼墨写下了《咏浮梁》:
  昌南扬天下,
  景德出皇家。
  县署陶瓷茶,
  源自浮梁衙。
  作家认为,浮梁和景德镇的关系就像许多历史名人与默默无闻养育他的伟大母亲的关系。浮梁是瓷都景德镇之母的说法不无道理。因此,记者采访的第一站,就设在了浮梁县。
  走进浮梁县,历史的厚重扑面而来。这里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世界,優雅的徽派建筑在村庄里久久地矗立着,任凭时间滑过。即便是行走于乡村,也随意可见雕琢精美的房梁。这片被传统艺术包围的所在,吸引了无数游客来访。
  来到浮梁县,不得不看的就是浮梁古县衙。这里距瓷都景德镇市区仅8千米。古县衙的建筑融合了徽派建筑和赣派建筑的特点,县署里面的楹联,涵盖了封建社会地方官的处事方法和原则,内涵丰富。古县衙内还耸立着一座素有“江西第一塔”之称的宋代红塔。全塔共七层,从地坪至复盆顶塔高37.8米。塔身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红塔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的时代特征,是座具有融合中国古塔特殊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的佛塔,有“古代城徽”之誉。但最吸引记者的,却是历史文化长廊和千年瓷坛。
  一座被时间冲洗过无数遍的小城,其一草一木都仿佛能讲述历史的故事,可惜那只言片语是绝不能描述出浮梁的厚重的。但是,走进古县衙的历史文化长廊,那些被时光过滤掉的剪影便会如电影一般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条长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的历史文化长廊,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源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沿着青花瓷板两侧的雨花石步道徐徐走过,就仿佛穿越历史,走向现代,这样的时光旅程,总是格外耐人回味。
  穿过历史文化长廊,来到古县衙的千年瓷坛,一部经典的陶瓷史诗立刻呈现在眼前。这里仿佛是“陶瓷之都”的缩影,建造者用艺术的形态展现出了古代浮梁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伟大与成就。
  这趟浮梁之旅,让记者穿越了古今,为陶瓷和陶艺文化所陶醉。从古县衙中走出,在浮梁县政协主席金秋来的陪同下,记者终于从历史回到了现实。
  景德镇,为陶瓷而生的城市
  这趟陶瓷之旅,从浮梁县为起点,以“瓷都”景德镇为终点。在金秋来主席的讲解中,记者终于找到了陶瓷艺术在经历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发生的微妙变化。
  作为中国的象征,陶瓷的魅力无穷、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还在于它的制作过程充满着智慧与美妙。
  追溯陶瓷的历史,已有近万年之久。它的诞生以及被逐渐广泛应用的历史,也正是人类的发展史。人类自从懂得制作陶器开始,社会的各方面就发生了巨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
  然而,从生活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变,陶瓷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远在九千多年前,伴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中国先民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瓷,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生活与美,几乎是不可分割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开始了他们关于美的创造。从仰韶文化中发现的彩陶艺术,到龙山文化中发现的黑陶艺术,再到商代时期,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出现的白陶,陶瓷逐渐走上了一条漫长的艺术之旅。从此以后,无数人类文化上罕见的陶瓷工艺美术品,成为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闪亮明珠。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介入,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此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给陶瓷艺术插上了翅膀。金秋来主席告诉记者,如今的景德镇陶瓷,早已从最初的实用产业发展成为文化产业。景德镇里依靠陶瓷生存的人已超过三成。当代的新科技、新技术也与陶瓷艺术碰撞出了无数火花,曾经的陶瓷小作坊,如今早已企业化、集团化,这里不仅有世界闻名的陶艺大师,富甲一带的陶瓷商人,还有赖以生存的个体户。
  今日的景德镇,早已不同于往昔,新科技给陶瓷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当你行走在景德镇时,会发现,烧制瓷器的柴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电炉,极大地提高了陶瓷烧制的速度和成功率。据了解,过去使用柴炉烧制陶瓷需要38-40个小时,而电炉只需要12小时,不仅将烧制效率提高了超过三倍,艺术品成功率也提高了五倍之多。

推荐访问:瓷都 之旅 千年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