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启妍:“中国风”的非常先行者


  编辑 李文颖
  
  6月初的一天,美国大使馆的外交公寓内,一场小型的珠宝展拉开帷幕。这些展品的创作者是一位叫罗启妍的设计师。对于内地的人们来说,罗启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在国际珠宝界她却早已跻身顶级珠宝设计师之列,她是第一位能够在纽约著名的Bergdorf Goodman百货公司设立专柜长达十年之久的亚洲珠宝设计师;她是将半宝石设计推向国际一线流行的开拓者;当20年前,世界时尚界还不知“中国风”为何物时,她却用自己的设计让人们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非常鞋子,非常设计
  
  在国际珠宝设计界,罗启妍被公认为设计界的先驱,她将中国文化的神韵及精髓融入珠宝设计中。
  见到罗启妍的第一面,寒暄过后就忍不住低头关注起她的鞋子。果然,就像传闻中的那样——她的鞋子不是一对,而是同一款式颜色却大相径庭的两只。
  罗启妍的鞋子风格是她非著名的著名标志,俨然成为她的另一张名片,罗启妍自己也津津乐道于因之而产生的各种有趣的桥段。3年前,罗启妍从法国南部回伦敦,在机场等行李时,一个穿着华贯的法国女人看到她,突然走过来说:“你的耳环是不是罗启妍的设计?现在在哪里买得到?”她并不认识罗启妍,但却认识罗启妍的设计。当她再低头看到罗启妍的鞋子时,她不由得惊叫起来:“你就是罗启妍?!”
  
  另一次,《华尔街日报》的出版人采访她,罗启妍原本以为这次采访会是一次严肃的谈话,结果问题全是冲着她的鞋子和生活方式而来。罗启妍告诉这位出版人说,她出门旅行通常只带三只鞋子,这样不仅可以衍生出好几种搭配,还可以减轻行李重量。一个访问做下来,说得这位先生点头称是,还要回去在公司内大力推广。
  然而,罗启妍的穿鞋风格,是对她在国际珠宝设计界闻名遐迩的非对称设计的一脉相承,罗启妍的珠宝设计风格向来以非对称的美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原本是一对的耳环,每只的形状、颜色以及镶嵌的材质却不尽相同;又或者,一串项链,不管是链子还是吊坠,每个组成部分的珠子均形状各异;珍珠在她的设计中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完美的浑圆,而是古古怪怪的大片状。然而这种不对称、不平衡经过罗启妍的巧手设计,放在一起却产生出一种惊人的平衡之美。
  罗启妍的这种设计理念并不是近几年才萌生出的什么先锋什么颠覆,早在十几年前,她就已经凭借这种强烈的风格在国际上拼出一番天地,而这种美学风格投射在罗启妍日常生活中,就衍生出她那受人瞩目的穿鞋风格。
  在罗启妍看来,这种标新立异的着装风格是非常私人化的时尚。“在我看来,时尚不是一种潮流,时尚是一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要认识自己,也要大胆尝试,创新的人就是打破界限。我的鞋子、我的不对称设计就是我的时尚,我不是为了突出什么才这么去做,我觉得这非常自然,非常舒服。”
  的确,罗启妍在珠宝设计上的贡献颠覆了很多人对珠宝,甚至对生活的认识。除了非对称的美学风格,罗启妍另一个最具特色的设计理念就是将真正的文物重新拼接,做成充满现代时尚气息的新饰物,进而融入到现代的生活中去。比如,将战国时代的玻璃眼纹珠子,配上18—19世纪时的琥珀,以及明代灵芝纹的象牙,用唐式金色长珠串联成项链——这是典型的罗启妍风格。
  “我的设计就是把没有关系的变得有关系。”罗启妍这样解释自己的设计。的确,在传统印象中,文物该是放在家里“贡”起来的,在她之前,没有人想到这些古旧的物件原来还可以这样组合在一起,并且竟然可以营造出一种现代的时尚感。“收藏可以变为生活的一部分,以前中国文人的收藏是一种高尚生活的表示,但不是说拥有几件名贵的器物人就可以变得高级,我把它们更好地组合在一起,变成我自己的表达方式。最开始我把这些东西组合在一起挂在灯上,挂在家具上,后来我想,为什么我不把这些东西挂在我身上?”
  追根溯源,正是罗启妍对古董的重新开发才让她灵光一现发现了不对称中所蕴涵的美感。“为什么我会戴不一样的耳环,因为这些古旧的东西不容易找到,凑出一对非常的难,所以就不相称,但我发现这种不平衡中自有平衡,就像在道教的美学文化中,很多都是对比而不是对称,对比的好就是和谐。”
  对于国际珠宝设计界来说,罗启妍的成就不只于此,她不仅重新发掘了古物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以及让人们认识到不平衡的美感,她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喜爱的半宝石材质注入到世界主流时尚中去,而蕴涵在这一切背后的是,她用自己的设计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冷遇与崛起
  
  在最初的创业中,罗启妍曾遭遇难以想象的尴尬和碰壁,但她却在逆境中开辟出一片独特的天地。
  罗启妍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大家庭,祖上曾是湾仔的大地主,父亲从事银行业,从小生活优渥的她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来到伦敦读书,然后考入剑桥大学研读欧洲史。毕业后,罗启妍曾为去意大利还是回香港而犹豫,但最终还是回到了香港。回到香港,罗启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文华酒店做公关,不久又被调到同集团下的美国《TIMES》杂志工作,工作地点也由香港换成了纽约。罗启妍学生时代在欧洲生活多年,纽约和《TIMES》的工作对她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天地,最初就是受着这份新奇的吸引,罗启妍接受了这次调动,但谁也未曾料到,这个选择竟真的引导罗启妍开启了一扇新的生活之门。
  在纽约,罗启妍每天上班都要经过市中心Tiffany和卡地亚的精品店,欣赏这些顶级珠宝品牌的设计成为她路上的最佳消遣。那时的卡地亚是家族式经营,每周都有一天对公众开放。终于有一天,在卡地亚的开放日里,罗启妍鼓起勇气,把自己的设计拿给卡地亚的总裁看。结果,那些她平时串起来戴在身上的挂件受到了卡地亚总裁的欣赏,当场向她定制了32件作品。虽然这次的作品最后都被标上卡地亚的标签,但却给罗启妍巨大的鼓舞,她找到了自己新的才能和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原本为找到新的职业方向而兴奋的罗启妍却没想到,那个时候,欧美的时尚界对带有亚洲民族色彩的设计并不买账,更没有什么“中国风”的概念,且她在作品中所运用的玛瑙、玉石、琥珀等半宝石材质,在当时除了名贵的珠宝外就是人造宝石、不是真就是假的市场认知下,十足是个异数。个性强烈的设计和独特的材质,让罗启妍的作品超前于时代,接下来迎接她的是长达5年之久的冷遇和等待。
  罗启妍现在还记得,那时候美国另一家以经营奢侈品为主的高端百货商店Neiman Marcus购买了一批她的设计。成交后,罗启妍兴奋地跑到里Neiman Marcus的珠宝柜台上去看,谁知她找遍了所有珠宝柜台,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件设计被摆出来售卖。一问之下,罗启妍才知道,没有被售卖的原因竟是她的设计中所采用的半宝石材料在柜台上无法被归类,既跟当时的名贵珠宝不搭调,也不能被归类为假珠宝。在长达一年多的

推荐访问:先行者 国风 罗启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