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动态点滴


  院士评出2008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5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入选200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是:1.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2. 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3. 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4. 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5.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6. 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7. 光谱获取率最高望远镜落成。8. 自主研制的支线飞机首飞成功。9. 量子中继器实验被完美实现。10. 转基因抗虫棉使北方农作物免受虫害。
  200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1. 胚胎干细胞研究获新进展。2. 凤凰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确认火星上有水。3. 开发出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4.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正式启动。5. 设计出杀灭癌细胞的“纳米机器”。6. 建立第一个人类神经细胞组织系统。7. 铁基超导材料研究获重大进展。8. 创建首张完整的大脑网络地图。9. 发现土卫六上碳氢化合物远超地球油气储量。10. 最大规模人类遗传多样性调查完成。(据科报网信息摘编)
  
  美《时代》周刊评出2008年度十大医学突破
  1. 将患者皮肤细胞转变成运动神经元:通过不需胚胎的新方法,提取出干细胞。
  2. 发炎容易导致心脏病发作:炎症使胆固醇和脂肪堆积物更容易脱离血管壁,堵塞血管。
  3. 无疤痕手术:医生通过口腔、阴道和大肠等自然腔道进行手术,无需皮肤切口。
  4. 基因图谱大众化:只需399美元和一些唾液,就能绘制出个人基因组的完整图谱。
  5. 新发现4种早老性痴呆基因:发现了4种可引发早老性痴呆症的新基因。
  6. 五合一疫苗:首个五合一儿童复方疫苗潘塔塞尔(Pentacel)上市。
  7. 基因扫描查找乳腺癌:基因扫描已迅速成为一种诊断和治疗癌症的有效工具。
  8. 验血预知唐氏综合征:通过提取准妈妈的血液样本来确诊婴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
  9. 晕船粘贴剂用于治疗化疗呕吐:这种药用贴片借鉴了晕船贴的理念,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
  10. 首次干细胞器官移植:利用自体干细胞培育而成的气管,成功地实施了器官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现象。(据科技部信息摘编)
  
  美《时代》周刊评出2008年十大科技事件
  1. 2008年9月,27公里长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首次启动。科学家期望大型强子对撞机能像此前宣传的那样运作起来,再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的场景。不过,氦泄漏导致大型强子对撞机在开启后不到两周就关闭。目前修复仍在进行,估计2009年6月粒子才能再度在里面飞速旋转起来。
  2. 2008年5月,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凤凰”号探测器在火星北极着陆。尽管“凤凰”号探测器至今没有找到证据证明火星上有生命,但它为火星曾经有水并富含有机物这一论点增加了更多佐证。由于“凤凰”号难以挨过火星恶劣的漫长冬天,它在11月便停止运转。
  3. 美国基因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把58.2万对基因组缝合在一起,形成了制造一个新细菌所需的基本基因信息。他接下来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将这个DNA片段植入剔除了遗传物质的生物体中,看这个生物体能否被激活。
  4. 9月,中国将宇航员送入太空轨道并进行了出舱活动。可能有些人不以为然,因为美国人早在1962年就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了。然而,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步伐却是惊人的: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成功;2005年又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今年已是第三次,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而且进行了太空漫步。
  5. 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于2008年夏天进行的最新调查发现,野生大猩猩的数量要比原来预测的多得多。刚果共和国北部的森林和沼泽地里有12.5万只大猩猩,是以前估计的两倍。
  6. 11月,天文学家利用太空望远镜,首次拍摄到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照片,显示四个新近发现的行星,分别环绕两个恒星运转。天文学家以往从未拍摄到有关行星的真貌。
  7.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个研究小组2008年分别发明了两种可改变光的方向的材料,向人类“隐身衣”的研制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这是两种纳米材料,其中一种用纳米金属网状结构来逆转光的方向,另一种采用的是纤细的纳米银线。
  8. 美国科学家通过一团来自数万年前死亡的两头猛犸的毛发,成功破译出了猛犸80%的基因组,不仅印证了数万年前灭绝的猛犸与今天的大象是近亲的观点,还有望让已灭绝的猛犸成功克隆“复活”。
  9. 人们的科学素养有所提高。以美国人为例,1979年到2006年间,具有“科学素养”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比以前翻了一番,达到17%。密歇根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200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这一数字又有所提高,有25%的美国人被认为有“科学素养”。
  10. 德国考古学家在安哈尔特尤鲁地区的一个石器时代墓地里,发现了距今4 600年前石器时代一个核心家庭(仅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墓葬——墓室中埋葬着母亲、父亲以及两个孩子的尸骨,摆放非常讲究。这家人生活在欧洲文明即将到来的前夕,可能死于敌对部落的一次突袭。该发现表明了现代家庭理念在石器时代之前就已经兴盛起来。(据美《时代》周刊消息摘编)
  
  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1. 北京大学:线粒体超氧炫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活性氧(ROS)在细胞生理和多种重大疾病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超氧阴离子是线粒体内ROS的最初生成形式。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研究组发明了用于实时、原位探测的线粒体定位的超氧荧光探针,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超氧生成事件,命名为“超氧炫”(superoxide flashes)。此研究让人们第一次“看见”线粒体超氧产生过程,大大提高了亚细胞ROS信号检测的时空精确性,为认识ROS信号、细胞代谢、药物开发、衰老、健康与疾病过程中ROS等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器姿态控制新型惯性执行机构技术
  姿态控制惯性执行机构是高分辨率、长寿命遥感卫星平台的核心技术。磁悬浮飞轮和控制力矩陀螺是我国新一代航天器姿态稳定和姿态机动急需的新型惯性执行机构,国外长期严密技术封锁,是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和大型航天器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在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支持下,“新型惯性仪表与系统技术”团队经过10多年攻关,在国内开辟了航天器姿态控制磁悬浮惯性执行机构的新技术方向,提出了基于空间五自由度主动控制混合磁悬浮轴承的惯性执行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突破了磁悬浮支承和高速高精度驱动两大核心技术,发明了新型磁悬浮姿控/储能两用飞轮、磁悬浮反作用飞轮、单框架和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各类高精度长寿命遥感卫星和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惯性执行机构由机械轴承飞轮向磁悬浮飞轮的跨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相关技术可推广应用于风力发电和分布式供能、高能量密度电机、电动汽车、航空发动机、核离心机、潜艇推进电机等关键领域。“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1项,其中授权52项,又获2008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推荐访问:点滴 科技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