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绿汀:音乐生涯七十载 上海贺绿汀音乐学校

  九十高龄为母校谱写校歌      1992年11月8日,在湖南省邵阳市二中九十华诞的欢庆日子里,一曲优美激昂的歌声响彻校园:“邵水之滨,六岭之阳,有一群百灵纵情歌唱……世纪沧桑,桃李芬芳,爱国进取,奉献力量。我们从这里起航……今天是二中的学生,明天是祖国的栋梁。”你可知道,这首名为《我们从这里起航》的校歌,是九十高龄的邵阳市二中老校友、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为该校九十华诞而精心谱写的。这是一首进军号,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向上。
  1992年,湖南省邵阳市二中致函贺绿汀老校友,请他为母校谱写校歌,随后学校党总支书记又专程赴上海拜访贺老。年届九十高龄的贺老,听说家乡母校的客人来了,忙从寓所楼上走下来,迎接客人。贺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同客人忆往昔在邵阳的峥嵘岁月,谈今日家乡的发展变化,深深的情,厚厚的爱,溢于言表……
  贺绿汀190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东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乡美丽如画的山水和优美动听的民歌,滋润着贺绿汀的少年心灵。他从小在家放牛拾柴,常与村童对歌取乐。小学毕业后,贺绿汀考入邵阳县城的“宝庆普通中学校”(今邵阳市二中的前身),勤奋好学,特喜欢上音乐课,课后常去音乐老师家学弹风琴。1923年,他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1926年秋,他又回到了邵阳母校,任专职音乐和图画教员,还兼任县师和循程小学的音乐课。这一年,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革命道路的音乐人生……
  
  《牧童短笛》一曲成名扬天下
  
  1934年,再次进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攻读的贺绿汀,看到上海5月25日各大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俄国钢琴家齐尔品准备在中国举办一个中国民族民间风格音乐作品比赛会。一个外国音乐家,竟如此热爱中国民族风格音乐,这使贺绿汀深受感动。童年时代与牧童纵情的对歌、老牛背上忘情的短笛、青山脚下潺潺的流水、蔚蓝天空悠悠的白云等一一浮现在眼前。他拿起铅笔,在钢琴旁一边轻敲着琴键,一边敏捷地构思。想好了一段,便在钢琴上试弹,接着便记录下来。
  在爱人姜瑞芝的陪伴支持下,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弹奏,曲子终于作好了,给它取个什么好名字呢?沉浸在喜悦中的夫妇俩像新得贵子,几经商量,最后取了个散发村野气息的名字――《牧童短笛》。
  贺绿汀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将作品送上去参赛。
  评奖结果给了贺绿汀一个大惊喜:《牧童短笛》获得头奖!授奖会上,这个衣着朴素的农村青年模样的人,迈着稳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主席台。会场里先是一阵沉寂,继而是人们轻声的交头接耳:齐尔品这位外国专家,是不是将他不熟悉的中国名字搞错了?
  领奖完毕,会场上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
  根据主持人事先提出的建议,获奖者必须弹奏自己的作品。贺绿汀满怀信心地走向台上那架黑色的钢琴。顷刻,琴键在他灵巧的手指上跳跃,钢琴传出了动人的乐章,将人们带到了青山绿水的江南。大家陶醉在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短笛的田园牧歌中,享受着笛声和着鸟鸣飞向绿野的欢快。
  一曲终了,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贺绿汀这个名字,第一次带着泥土气息进入了中国乐坛。上海各大报刊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颁奖大会的盛况。
  随后,齐尔品将这首美妙绝伦的钢琴曲带到柏林、慕尼黑、日内瓦、维也纳、纽约等各大城市,并亲自进行演奏。
  贺绿汀一曲获大奖,学校师生向他热烈祝贺。但他却说:这是我音乐人生的起步。他在音专继续学习的同时,经聂耳介绍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从事电影配乐工作,先后为影片《船家女》、《都市风光》和话剧《复活》、《武则天》等二十多部影剧作品配乐作曲,创作了《摇船歌》、《背纤歌》、《秋水伊人》等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
  
  毛主席赞扬:《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贺绿汀参加了由上海著名文化艺人崔嵬等组成的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出队第一队,从武汉、开封一直演到西安。到西安后,他们向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提出坚决要上前线的要求。这时,贺绿汀应邀访问八路军总部刚刚成立的一个炮兵团。指战员们纷纷指着一门门大炮兴奋地告诉他:“咱们从陕西出发时还没有一门大炮,这些大炮都是缴获日本鬼子的。”望着眼前这一门门缴获的大炮,贺绿汀的灵感突然像山泉一样迸发出来,化作一串火热的音乐旋律:“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接着,他自己在部队的战斗经历,像奔腾的江水涌现在他的眼前:八路军战士奋不顾身端枪射击,敌人一排排中弹倒毙……隆隆的枪炮声,嚓嚓的脚步声,在他脑海中化成了激越的旋律。他迅速地记录着脑海里飞出的歌词与音符:“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冈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歌曲写成后,他迅速组织演唱。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进行了首演,他亲自指挥。
  歌声刚落,会场上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他转过身来,向听众深深一鞠躬,掌声更为激烈……他看见,坐在前排木板上的朱德、任弼时、刘伯承、贺龙,以及来边区访问的国民党将领卫立煌都在热烈鼓掌。朱德走上台来,紧紧握着他的手说:“这首歌实在写得太好了,写出了战士的心声,写出了我们游击队员的英勇气概。战士们唱着这首歌,就像一颗颗钢炮射向敌人的胸腔。希望你们到前线去为战士们演出。”
  此后,贺绿汀带着演出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到最前线为战士们演唱。他指挥演出队在台上演出,战士们在台下一起合唱。这首歌很快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抗日战场,成为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行曲。杨得志在平型关打了大胜仗回到后方休息时,亲自请贺绿汀带着演出队去教唱这首歌。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非常喜爱这首歌。他说:“这首歌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硬骨头精神,也表达了作者的硬骨头精神!”
  1943年7月,贺绿汀化名陈益善,抵达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礼堂文艺联欢会上,他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在这一时期,贺绿汀还先后创作了《上战场》、《保卫家乡》、《抗日战争歌选集》等歌曲和《烧炭英雄张思德》、《徐海水除奸》等歌舞剧。
  
  周恩来真情相助赴敌后
  
  1938年9月,贺绿汀辗转来到重庆,又谱写了《中华儿女》、《打日本》、《嘉陵江上》等著名歌曲。
  周恩来对这些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十分喜爱。当得知贺绿汀还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兼任音乐组主任时,他同邓颖超专程去离重庆一百多里的学校看望贺绿汀。贺绿汀在周恩来的热情关心下,把全部精力用于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上。1940年12月26日,贺绿汀与陶行知率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学生到重庆举行了育才学校成立后向重庆各界人士展示教育成果的首场儿童音乐会,周恩来、叶剑英、邓颖超、冯玉祥、沈钧儒、郭沫若、田汉等出席观看,对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周恩来为音乐组题词:“为新中国培养出一群新的音乐天才。”
  1941年皖南事变后,重庆局势严峻,周恩来关心贺绿汀的安全,要他离开重庆辗转延安。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周恩来派人通知贺绿汀:由于国民党对去延安的道路封锁得太紧,目前男同志去延安困难很大,但女同志可以以八路军家属名义去。贺绿汀将这一消息告诉妻子姜瑞芝。姜瑞芝看了看贺绿汀,毫不犹豫地说:“我带孩子先到延安去。”
  第二天清早,一家四口来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次日,周恩来亲自送姜瑞芝一行上了去延安的汽车。不久,周恩来对徐冰说:“贺绿汀这样有骨气的音乐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好好保护。你代表组织通知他,立即收拾行李,马上和我们护送的同志一道去香港,再转赴敌后根据地。”随即又拿出五百元钱,要徐冰转交贺绿汀做路费。
  当徐冰将五百元钱放到贺绿汀手中时,贺绿汀眼里盈满了泪水。这时,他又到周恩来的住处告别,并想打听妻儿的消息。周恩来从旧藤椅上站起来,沉思良久,凝视着贺绿汀说:“贺绿汀同志,你的夫人还没有到达延安,在途中就受到革命的洗礼了。”原来,姜瑞芝母女乘卡车从重庆出发,到了汉中,便被国民党强行搜查而扣押。周恩来得知姜瑞芝他们一行途中被扣押的消息后,立即气愤地打电话责问蒋介石。在各界舆论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气恨恨地下令放行。
  贺绿汀拿着周恩来送来的五百元路费,离开了重庆,由桂林到香港至上海,然后辗转抵达苏北敌后根据地。同年5月来到盐城新四军军部,先后在华中鲁艺音乐系及新四军鲁迅艺术工作团任教,亲自主持音乐干部训练班工作,培养音乐人才。
  在鲁艺教学中,他还创作了《打棒头》、《哨兵歌》、《抗日战争歌曲选集》等,尤其是他谱写的混声四部大合唱曲《1942前奏曲》,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磅礴气概。在军部一次演出的晚会上,陈毅军长也出席观看。演唱开始前,警卫员给陈毅军长送上一杯茶。正当军长举杯要喝时,合唱开始了,合唱的第一句就是一个震撼人心的长音“啊……”军长一愣,停止了喝水,聚精会神地听演唱。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直到全曲终了,陈军长端着茶杯一口也没喝。演出结束后,陈军长握着贺绿汀的手说:“很好很好,谢谢你。”
  1943年7月,贺绿汀抵达延安,刘少奇特意请他到窑洞里询问旅途情况。
  1944年9月18日,贺绿汀调到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队任音乐指导,教授乐理、和声,兼搞创作,为中共七大文艺晚会做准备。1945年7月,贺绿汀当选为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常委。
  
  精心创办国际一流的高等音乐学府
  
  1949年4月,贺绿汀到达北平,兼任北师大音乐系主任,同年10月15日,他就任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音乐学院)。从此,他为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建的上海音乐学院百废待兴,条件艰苦。贺绿汀带领教职工日夜操劳。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他还亲自上课,并用自己不多的津贴买了一把板胡。他拿着这把板胡走进课堂,对学生说:“人家说我是‘洋包子’,其实,我是最重视民间音乐的。我们既要向西洋音乐学习,更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只有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中国音乐。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所以,我们决定开设民族民间音乐课。”他边讲边熟练地拉起板胡演奏起来,从陕北的《信天游》一直拉到湖南的《洞庭乐》。他的精彩讲课,常常博得学生阵阵掌声。贺绿汀对民族民间音乐有特殊的感情,他先后聘请了单弦老艺人王秀卿,榆林小曲艺人王喜才,唢呐艺人宋保才、宋仲奇兄弟来校任教,为学院民族民间音乐教学的正规化、系统化打下了一定基础。后成立了民族音乐系,一批从事民族民间音乐事业的专业人才成长起来。
  贺绿汀广为招贤,聘请国内外的音乐专家来校任教。海外的一些华人音乐家,在贺绿汀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函感召下,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当时在法国留学的钢琴高才生吴乐懿被贺绿汀及另外两位教授多次信函的真诚感动了,贺绿汀又给他寄去了回国路费。回国一年后,由于吴的突出表现,学院又让他出访芬兰、瑞典、捷克等国,举行音乐演唱会。贺绿汀唯贤是举,委以重任。从海外归来的音乐家丁善德教授被聘为作曲系主任,被德国观众誉为“中国之莺”的女高音歌唱家周小燕被聘为音乐系主任。
  贺绿汀对学生十分关心,爱生如子。一天,一个盲人青年王叔培走进学院来报考。他在上海盲人教会学校学过钢琴,在社会上就业到处碰壁,就来到上海音乐学院试一试。贺院长和蔼地说:“好啊,你可以试一试,只要能考上,与健康人一样入学。”经过三天的特殊考试,王叔培被钢琴系录取。当时,国内没有盲人乐谱。贺院长特筹集一点外汇,买来全套盲人教材。王叔培经过六年苦学毕业了,后成为一位盲人钢琴家。
  贺绿汀在办学中,既按艺术规律办学,也根据社会需要办学,先后办起了音乐少年班、音乐附中、音乐专修班、少数民族班、音乐干部进修班,使学院形成大、中、小配套成龙,专业、业余教育互相衔接的体制。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上海音乐学院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的音乐院校行列。
  2003年贺绿汀诞辰一百周年时,邵阳市二中在校园内矗立起一座贺绿汀铜像,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政府在松坡公园修建了贺绿汀音乐陵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谭玉先)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