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 “金牌导演”高希希

  很多人都知道,翻拍名著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囿于原著,观众会说“没有创意”;大胆创新,观众又会说“背离了原著”。基于此,不少导演对拍摄名著讳莫如深。但话又说回来了,也正是有这样充满变数与未知的挑战,可以使拍摄名著的导演在战战兢兢中收获意想不到的心得与体会,因而依旧吸引了不少喜欢挑战自我的导演去努力与尝试。
  著名导演高希希就是其中的一位。
  最近,新版《三国》在江苏、安徽、重庆、天津等数家卫视黄金强档热播,创造了2010年度电视连续剧收视率的新高。执导该片的导演高希希,也又一次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有了高希希,就有了收视保障”的神话。
  现年四十八岁的高希希,十六年前还只是江西电影制片厂的一名美工,而他涉足电视剧制作也才仅仅十年。如今,这位半道改行的后生晚辈却成了中国电视剧的“金牌导演”,其“坐上火箭”般的蹿升速度着实令人惊异。
  
  一次“意外触电”
  
  1962年6月16日,高希希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艺术家庭。父亲是职业画家,母亲是学音乐的。这样的家庭背景,给了高希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话还说不大清楚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画画和唱歌了。
  1979年,十七岁的高希希在母亲的建议下,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版画。在那个年代,考大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希希的母亲认为儿子虽然没有丈夫说的“画画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得住寂寞的能力”,但绘画到底是一技之长,所以就帮他做了这个选择。
  毕业后,高希希被分配到江西电影制片厂,做起了美工。身处一个事业单位,端的是铁饭碗,但年少的高希希却甚是苦恼:“一部片子,核心是导演,讲故事的是编剧,压根儿没有美工说话的份儿,我就是一个坐冷板凳的小丑!”而且他还发现,做美工可谓前途惨淡――从助理美术师到副美术师再到美术师,至少需要十五年以上,“等熬出头来头发都白了一大把”。郁闷中的高希希格外羡慕起了导演来:“还是干导演好哇,一群人围着转,多风光!”于是,就像幼时跟着父亲学画画一样,他开始有意无意地模仿起了导演来,或者端茶倒水以“察言观色”,或者建言献策以“交流思想”,或者纸上推演以“检验所学”。这样,几年下来,高希希竟然有了不小的进步。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高希希过了一把导演瘾。
  1987年的一天,高希希正津津有味地阅读一篇有关导演的专业文章,江西电影制片厂的最高领导――厂长找了过来,开门见山地说道:“小高呀,给你说个事儿,高导一直病着,无法继续执导《白云深处》了,要不你来接替他的工作吧……”
  “啊?”《白云深处》是江西电影制片厂筹拍的一部四集爱情电视剧,原定由导演过《铁道游击队》的高政来执导的,不想他一生病整个剧组都瘫痪了,无奈之下只得另寻他人,于是厂领导就想到了正值年少气盛的高希希。自然,毫无思想准备的高希希一下子就蒙了,“这……我……”
  见状,厂长笑了笑,半是鼓励半是刺激地说:“小高,这是厂党委会开会决定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你可要想清楚哟!”
  半是激动半是惶恐的高希希感觉自己快要虚脱了:“给我一天时间,我考虑一下,好吧?”不承想,仅仅过了两个多小时,高希希就找到了厂长,坚定地说道:“想好了,我干!”
  一头扎进《白云深处》剧本中,高希希立时就发现:说得再怎么头头是道,一旦实际操作起来还是“顶不上多少作用”。该怎么执导呢?琢磨了半天,他慢慢地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像画画一样,用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来讲述故事情节……到底是没做过导演,竟然把拍摄电视剧理解成了用镜头讲故事。不过,当高希希运用艺术化的手法把《白云深处》“当成连环画画出来”之后,虽然票房不尽如人意,但是因为很好地展现了生活的变化与人性的释放,因而评价颇高。
  尝到了甜头,高希希坐不住了,趁热打铁又拍摄出了一个新的片子――《红土地上的精灵》。这部影片因有声有色地讲述了红军大撤退之后江西人民坚持游击战的故事而很快在“为建党七十周年拍摄”的戏中脱颖而出,赢得一片喝彩与赞誉。
  就这样,阴差阳错中,高希希从美工变身为导演。
  
  一道分水岭
  
  在拍摄完《红土地上的精灵》后,高希希开始发觉自己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闭门思索了许久,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自己由于缺乏作为导演应有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因而显得不太“懂”电影。于是,高希希捧起书本狂啃了起来,最终于199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研究生。
  两年中,高希希抓紧一切时间埋头苦读,头脑里的疙瘩慢慢地全都解开了。
  1994年,高希希重新开始导戏。
  几年下来,在广电部研究所,高希希先后执导了《下海的日子》、《追日部族》、《当代英杰》、《女工情话》、《笑傲苍穹》、《牧云的男人》和《劲舞苍穹》、《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冬天的记忆》以及《公正的心》、《大沙暴》等多部片子,从电视电影到电影再到电视剧,逐一涉足,而且还拍摄了《让军旗告诉国旗》、《太阳鸟》等MTV,囊括了包括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电视电影“百合奖”、电影“华表奖”等几乎所有重要的奖项,一下子闻名全国。为此,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还特意给他颁发了一张电视电影作品免检证。
  自己执导的影片广受好评,高希希喜不自禁,但高兴之余也有一些沮丧,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观众不多:“这太恐怖了,就算获奖了也跟观众一点儿关系没有。随便问一个人,竟然不知道谁是高希希。天,我的观众在哪儿?”
  也难怪,一直以来,中国的电影电视都是在计划体制下由国家投钱来拍摄的,这样的环境下,结果必然是注重意识形态而忽视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市场的变化,拍出来的片子自然没有多少人愿意看了。
  认识到这一点,在被特招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之后,高希希开始有意无意地尝试改变了。
  不久,高希希的一部片长二十二集的都市生活、侦探悬疑电视剧《花非花》横空出世。
  《花非花》取材于一篇名为《迷离之花》的小说,讲述的是生父强奸女儿后女儿疯狂复仇的故事。当时是2001年,投资者登门拜访高希希:“高导,您看一下这个吧……”高希希看了,觉得太肮脏了,就对来人说:“写得太灰了,不适合我们的国情,按照你说的拍成时下流行的警匪片的话,估计连审查都难以通过,更别提赚钱了。”顿了顿,看人家没有反对的意思,就接着说,“我在想啊,如果拍成一部探讨家庭和社会问题的都市悬疑剧是不是会好一些……”话茬当即被来人接了过去:“嗯,那好,高导,就按您说的来吧!”
  在给剧本起名字的时候,高希希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遂一锤定了音:“就叫《花非花》吧,这样更能给片子增添一些神秘色彩!”然后,带领主演陈宝国、陈瑾、顾永菲和高发,开始了拍摄工作。
  这部电视剧播出后,立时掀起一阵狂潮,大街小巷都风靡着这样一句充斥着寒意的探讨:“哎,看《花非花》了吗?好紧张……”的确,在《花非花》中,一会儿是撕心裂肺,一会儿是阴森恐怖,一会儿是提心吊胆,时时笼罩着一股阴柔凄婉的邪气,幽幽深深地让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此外,《花非花》还有一个高明之处,那就是把悬疑的气氛紧紧地绷到了全片的结尾,直到最后一集才真相大白――揭秘谁是真凶。如此一来,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的内心从始至终都被紧张、悬疑、猜测的剧情所左右,自然兴趣越来越高。
  可想而知,《花非花》作为在中国荧屏上创造了一种新的电视剧类型即心理悬疑剧的电视剧,一下子就让大江南北的中国人牢牢地记住了胖嘟嘟的导演高希希。
  自此,高希希一发而不可收,一部部电视剧宛若钻透了洞眼的油井般喷涌而出:2002年,《结婚十年》;2003年,《神州》、《历史的天空》;2004年,《与爱同生》;2005年,《搭错车》、《幸福像花儿一样》、《垂直打击》;2006年,《真情年代》、《新上海滩》、《男人底线》、《甜蜜蜜》;2007年,《光荣岁月》、《漂亮的事》;2008年,《纸醉金迷》;2009年,《狙击手》……无不掀起收视狂潮,因而被赞之为“收视保障”。高希希拍的电视剧被观众津津乐道,捧红了一大批影视明星,囊括了一大把各类奖项。
  前后十几年,《花非花》显然是高希希影视生涯的一个分水岭。对于这一点,作为旁观者,高希希的妻子白玉说:“《花非花》是一个转折点,这部戏让高希希的脑袋瓜子彻底开了窍,能跟市场对接了。后来荧屏上的生活戏、战争戏、怀旧年代戏基本都是他引领的,别人跟在屁股后头走。”
  不经意之间,高希希已然站在了中国电视剧行业的金字塔尖,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导演”。
  
  一部“饕餮大片”
  
  有人在研究了高希希的作品后说:“高希希的片子能火,关键在于故事讲得好!”
  这话不假,而且高希希也承认:“一直以来,我都恪守着自己对艺术的一贯主张,以讲好故事为底线……”讲故事,需要讲故事的人始终要注意推进情节的流动与进展。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高希希导戏的时候常常奉好莱坞的三分钟理念为王,即开头三分钟内就把观众牢牢地按在座位上,然后循序渐进地描述事情的整个过程。
  这一点,在商业大片《三国》中,高希希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高希希接手《三国》是在2008年。在此之前,《三国》已经在几位导演手中“孕育”了好几年,已然欠债一千万元,谁看见了都避之不及。但,高希希偏偏接下了这块“烫手的山芋”。他的解释是:“早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就把四大古典名著通读了一遍,数对《三国演义》的印象最深。后来,看到好多人都不愿意看像《三国演义》之类的书了,我就有了通过拍片把传统文化推行下去的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怎样来做呢?要知道,《三国演义》已经“断档”了十几年,最近的是1994年版本,因为忠实于原著,其人物形象、人物造型、场景布置、剧情内容等都已深入人心,要想让人们接受一个全新的《三国演义》简直比登天还难。
  高希希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迎难而上了。
  为了和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区别开来,受到三国大型网络游戏启发的高希希首先把片名定为《三国》。然后,几经研究和分析,他制定了拍摄《三国》的几大原则:改变以往重文戏、轻武戏的做法,在新片中尽可能地增加武将精彩的打斗场面;为吸引年轻的观众,大量启用影视与偶像明星,且造型前卫、炫酷;用最新的高清技术进行拍摄;美工、服装、动作设计都要精益求精,即使细小的道具也要力求接近历史的真实。不料,人们得知高希希要执导一部集历史名著、网游和动漫于一身的《三国》后,立时扔来了“板砖”:“这是拍摄电视呢还是研发游戏?可笑!”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更是对该剧“先期判了死刑”:高希希必败无疑!
  2008年9月,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在河北涿州开机。
  到底是大腕,一连串的“大手笔”立时“吓晕了所有人”:《三国》的开篇,没有遵照原著从黄巾军起义开始讲起,而是上来就说曹操刺杀董卓;《三国》的演员,汇聚中美港台的明星与偶像演员,有名有姓的有二百八十七个之多;《三国》的台词,全是清一色的现代白话文;《三国》的道具,有从新西兰进口的良种纯血赛马二十余匹,张飞的盔甲为全牛皮打造,价值数万元,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斤,赵云的枪全长三米,攻城车一部造价三十万元;《三国》的特效镜头,纯三维加合成的有六百个,长达一万两千秒;《三国》的剧本,拍摄过程中几易其稿;《三国》的虚拟环境,如各个城池、县城、郡、王城等,超过一百个;《三国》的工作人员,多达六百人;《三国》的群众演员,最多时超过三千人;《三国》的花销,平均每天三十万元……
  就这样,历时一年有余,耗资一点五亿元,片长九十五集的《三国》终于杀青了。
  2010年5月2日,《三国》以每集一百六十万元的天价登陆江苏、安徽、重庆、天津四家卫视,很快因节奏明快、阵容豪华、人物造型时尚、大量运用特技效果的大场面制作,赢得了一致好评。但与此同时,《三国》也因种种“硬伤”,比如,用现代白话文作为历史人物的台词,大量修改《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堆放了好多后来才有的经典话语,插入了此前不大多见的民间传说、历史记载以及编导自己的原创故事,而招来了一堆“板砖”。
  面对愈来愈多的指责和挑刺,高希希淡然地说道:“《三国》,我拍的是电视剧,不是历史!好看是关键,我就想尽量拍出一个好看的故事来。”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高希希为自己“篡改名著”而做出的狡辩。其实不然。在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挑剔的今天,能够在抓住名著中叙述的故事的基础上,“客观地用自己的历史同情心去面对”,进而重新塑造人物,以迎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足观众的心理期望与渴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何况,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对全国三十四座城市的收视统计显示,《三国》开播后,江苏、安徽、天津、重庆四家卫视当日的收视率相当喜人,此后开始稳步攀升,最终突破了北京电视台的《手机》、中央电视台的老版《三国演义》和湖南卫视的《娱乐没有圈》的“围追堵截”,当仁不让地坐上了“2010年上半年电视剧之王”的宝座。
  这还不算,作为一部视觉观赏效果在大型电视剧中堪称首屈一指的“饕餮大片”,《三国》迅速在国内外收获了让人咋舌的“名与利”:在国内,掀起了一场新的“三国热”,而且势头愈来愈强盛;在国外,多个买家挤破了脑袋来抢购《三国》,迅速把价格炒到了六万美元一集。
  由此可见,高希希执导的《三国》是成功的。
  
  一曲高歌
  
  《三国》热播,高希希愈发火了,一路高歌大踏步猛进。
  2010年5月14日,《刀尖上行走》在上海松江开拍。这是高希希执导的首部谍战大戏,片长暂定三十二集,由内地著名演员王志飞、梅婷、高明、于滨和台湾演员焦恩俊等主演,讲述一个国、共、日三派谍报人员斗智斗勇的故事。说起这部戏,高希希寄望甚高,他想通过该片将谍战戏里的人物关系、心理防线、密码设计等各类冲突进行多种方式的串联与尝试,为明年推出谍战电影做好准备。
  2010年5月21日,高希希的话剧处女作――由奥斯卡美术设计奖得主叶锦添设计舞美和林心如、沙溢、于和伟等倾情加盟的《甜蜜蜜》,在北京保利剧院闪亮登场,还未开幕便赢得喝彩声一片。
  2010年6月6日,在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开幕的前夕,高希希向媒体记者坦言:“下一步,我将重新回归军旅题材……”说这话的时候,他已然接下了两部戏:《决战长空》和《马上天下》。而且,为了《马上天下》,还开出了高达一百六十万元的小说改编费,在小说改编费领域创造了天价。至于自己的导演费,也水涨船高,由拍《三国》时的十五万元一集飙升到了执导该片的三十万元一集,从而成为国内电视剧市场最贵的导演。
  2010年7月3日,投资三千万元、改编自云飞扬的小说《包在纸里的火》的《独家披露》在江苏无锡开机。这是高希希和海岩联合打造的年度大戏,由周一围和林心如出任男女主角,主要讲述的是藏在新闻事件背后的那些故事,比如记者的生存状况、媒体的“潜规则”、媒体之间的“暗战”等。
  由此,水到渠成,高希希轻松地完成了从“金牌导演”向“钻石导演”的“惊人一跃”。
  戴着“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导演”头衔,各种各样的片约自然纷至沓来。还好,高希希没有听着“有您高导在就铁定有收视率”的褒奖就飘飘然,而是非常谨慎地选择片子――拿到一个剧本,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喜好来看:“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我决计不会接拍的!”前些日子,他接到一个关于手机短信题材的剧本,故事甚好,但他最终还是婉言谢绝了。投资方不解:“既然您也说剧本好,可为什么又不愿意接拍呢?”高希希这样回答道:“不怕大家笑话,我连短信都不会发,谈什么通过短信去传达情感?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字转换为镜像……”
  有理由相信,保持着这份清醒与理智,高希希必将在导演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金 翎)

推荐访问:金牌 导演 高希希 “金牌导演”高希希 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 高希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