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人民子弟兵在线观看

  1942年11月,我八路军五团在太行山区与进犯“扫荡”的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担任下盘松村交通转运站站长的戎冠秀带领妇救会员日夜忙碌,给前方战士送水送饭,慰劳军队,抢救伤员。一天,一个浑身是伤、生命垂危的伤员被担架抬到村里。她(左一)不顾自己三天三夜没合眼,急忙帮助伤员擦拭干净屎尿和血迹,又撬开伤员的嘴用小黑碗一口一口地给他喂水喂饭。这充满深情的一幕恰好被前来采访的冀中军区摄影科长石少华看到,他举起相机拍下了这幅经典的抗战摄影作品。
  这个被救的战士名叫李栓栓,是与敌人拼刺刀时负的伤。戎冠秀找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做了小米干饭和玉米粥。李栓栓一连吃了三大碗。看到他跑丢鞋的脚冻得青紫,戎冠秀就从女儿棉袄里撕下棉絮把他的脚包上,然后揣进自己怀里暖热。李栓栓感激地说:“好人啊,好人啊,是你救了我的命,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呀!”说着,情不自禁地向她行了跪拜大礼。戎冠秀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身边每一位官兵,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戎妈妈”。
  戎冠秀,1896年9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胡塔沟村。后来全家讨饭到下盘松村并定居。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该村,贫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妇救会主任,带领妇女积极拥军支前。为响应边区政府关于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号召,戎冠秀召开妇女大会,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她说:“八路军是咱们自己的队伍,咱们离了子弟兵,就要受鬼子的杀害,咱们的民主生活就没有了,就要当亡国奴。”她首先替自己的丈夫、共产党员李有报了名。“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去给咱八路军喂马。”她这样说。政府没有同意她五十岁的丈夫参军。戎冠秀又给三个儿子报了名,但政府只同意十六七岁的大儿子李聚金和二儿子李春金入伍。后来,她又送三儿子李兰金参了军(李兰金后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在她的带动下,下盘松一带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上战场”的参军热潮。
  1941年到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戎冠秀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可口的饭菜,一勺勺喂给伤员;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的她和妇救会员一起抬着担架,颠着小脚,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掩护伤员,她面对敌人临危不惧,让伤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把伤员扛进山上的暗洞。酷暑夏夜,戎冠秀忍着蚊虫叮咬,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做军鞋,手指磨出了鲜血;数九寒天,她为伤员洗刷绷带,手上冻裂了一道道口子。她是太行山深处的一位普通小脚女人,然而革命战争的锤炼使她成为享誉全国的拥军模范。
  “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这首《戎冠秀赞歌》,传遍了太行山区、长城内外。
  1944年2月8日,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戎冠秀的模范事迹感动了每一个人。聂荣臻司令员代表晋察冀军区全体子弟兵特别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母亲”锦旗一面。同年1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戎冠秀又被授予“劳动英雄”光荣称号。戎冠秀历任村支部副书记、妇代会主任、乡党委委员、县委委员等职。
  1949年,戎冠秀出席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老人因病逝世,享年九十三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