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六月 1949年至今的台湾历史

  六月一日      1961年6月1日,台当局开始查禁流行歌曲。   台湾“戒严”时代的1949年、1961年、1975年,当局曾3次大规模查禁流行歌曲。1950年,台当局“新闻局”召开“台湾省歌曲影剧书刊审核查禁委员会”第七次联席会后,即宣布将122首歌曲列入禁歌。此次查禁的歌曲多半被视为“黄色歌曲”,且多以上海传进的流行歌曲为主。1961年6月1日,台当局以国防、教育等为理由,一次查禁257首流行歌曲。此后,当局不仅对文艺创作加强动员,更对流行文化强化管理。1970年台“内政部”订立“诲淫诲盗出版品取缔标准”,1971年出版《查禁歌曲(第一册)》以加强禁歌的取缔。根据规定,凡是将这些禁歌录音、灌片、播唱、演奏或刊载流传者,除了扣押其出版物品,还将依有关法令严惩。台湾“戒严”时期,很多台湾歌谣如《补破网》、《旧情绵绵》等歌曲,均被贴上“不健康”、“煽动军人士气”的标签而被禁止。台湾著名乡土音乐家邓雨贤创作的《妈妈我也真勇健》,歌词反映农村青年到城市打拼的思乡之情,透过宝岛歌王文夏的歌声曾红遍大街小巷,成为党外人士最爱哼唱的歌曲。然而在“戒严”时期,当局以“不健康”为由,禁止了33年。2005年。台当局“新闻局”邀请学者专家重新审议后,898首在“戒严”时期禁唱的流行歌曲,近2/3予以解禁。
  1962年6月1日,《传记文学》月刊在台北创刊。
  1962年6月1日,由素有“野史馆馆长”称号的刘绍唐创办的《传记文学》在台北创刊。刊名由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题写,刘绍唐自任发行人(实则集发行人、社长、主编于一身,由邀稿、审稿、校勘、考订,从不假手他人)。创刊号中,刘绍唐自撰发刊词《我们的想法与作法》,强调《传记文学》不仅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也必然创了写传记、读传记、重视传记文学的新风气,于创刊伊始之时,“谨愿以‘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两语而自勉”。
  作为台湾知名的历史文学刊物,《传记文学》的内容涵盖历史事件忆述、人物传记、日记、书简、历史照片等。而其“三不主义”的办刊风格也使得其在文化界享有极高的地位,第一:不刊登以化名或用笔名所发表的文章,发表时必署真名。第二:不刊登当事人健在(自写回忆录或自传除外)的文章与寿庆应酬的诗文。第三:“不炒冷饭”,即不刊登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的旧文章。除了出版杂志之外,《传记文学》还出版了一系列人物传记与历史丛刊等图书,共约400余种,累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现代史史料,素有“民国史长城”之称,而享誉于海内外华人地区。2000年2月,《传记文学》创刊人刘绍唐病逝,如今刊物除沿袭传统之外,也将关注焦点由以往的中国现代史范畴扩大至台湾史料传记等方面。
  1981年6月1日,《天下杂志》创刊。
  作为台湾第一份以财经为导向的综合性刊物。《天下杂志》创立于1981年,由曾担任《华尔街日报》驻台湾记者的殷允芄创办。《天下杂志》的主要报道内容以财经为经,社会环境、人文教育及环境保护为纬。自2002年7月第254期,变更为半月刊,2006年1月第338期再改为双周刊,迄今每隔周三出刊。由于大众媒体竞争激烈,媒体乱象在台湾近年来一直广受各界恶评。《天下杂志》对此也曾多次探讨。《天下杂志》并不认同尖酸刻薄的报道模式和狗仔队的采访手法,也鲜少出现严重错误,而成为台湾最受专业界肯定的平面媒体。
  
  六月二日
  
  1977年6月2日,台湾第一艘超级油轮“柏玛奋进号”举行下水典礼。
  1978年1月,在台湾成立的“中国造船公司”将台湾造船公司并入,以“中国造船公司”名义营运,分设台北公司、高雄总厂及基隆总厂。1977年6月2日,由“中船”建造的台湾第一艘44.5万吨级巨无霸型油轮“柏玛奋进号”正式下水,并在同年12月顺利交船。“柏玛奋进号”为当时全世界第二大船型,全长378.41米、宽68.05米、深31.6米,吃水25.04米,载重456吨。其主甲板面积有两个足球场之大,也创下台湾造船业两大纪录:单船下水量最大及单船建造吨位第一。
  
  六月四日
  
  1951年6月4日,台当局宣布实行公地放领。
  1951年6月4日,台当局公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该办法是以贷款方式,把当局从日人手中无偿接管的公有地,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实施办法中规定,放领面积每户不超过水田二甲(一甲约等于0.97公顷)或旱田四甲:公地承领人在规定期限内,缴清地价后即取得土地所有权。台当局于1951年至1976年间共分9期实施公地放领,承领公地的农户近3万户,当局将收得放领公地地价,全数由台湾土地银行经收后,拨作扶植自耕农基金。公地放领实际从1948年起即已实行,其中已放公地近5万亩。1951年以来,又放领了公地200多万亩,约占公地总数的74.6%,28.6万户农民购得土地,平均每户735亩。
  1999年6月4日,台湾实施近50年的烟酒专卖制度走入历史。
  台湾烟酒专卖制始于日据时期。实际上,早在光绪十二年(1886),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后,就规定各港口征收进口烟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00年,台湾成立总督府专卖局,起初仅对鸦片、食盐、樟脑实行专卖。1918年及1922年台湾先后将烟草和酒类纳入专卖范围。1945年台湾光复后,当时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经国民政府核准,继续实施专卖制度,将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更名为“台湾省专卖局”。1947年5月,台湾省行政长宫公署撤销,台湾省政府成立,台湾省专卖局改组为“台湾省烟酒公卖局”,直接隶属台湾省政府。1968年,公卖局业务仅保留烟、酒两项。1987年,为解决台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台美双方签订了烟酒协议书。台湾对美开放烟酒市场,并颁布《台湾省烟酒公卖局办理外国香烟、葡萄酒、啤酒进口申请作业一般规定》。而后几年,随着台湾烟酒走入国际化、自由化,于1999年6月4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烟酒管理法》,开放民间参与烟酒产销,专卖制度随之废止,烟酒回归税制。2002年7月1日,台湾省烟酒公卖局改制为“台湾烟酒股份有限公司”,行政职能被取消,成为烟酒产销的企业性公司。
  
  六月六日
  
  1975年6月6日,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现代民歌之夜”,从此拉开台湾现代民歌时代的序幕。
  30多年来,台湾流行音乐在整个华语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台湾流行音乐的真正发展,无疑是上世纪70年代的校园民歌运动造就的。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乐坛,音乐创作远远滞后于乐坛的发展,在欧美歌曲的熏陶下,涌现出一批填补本土创作空白、极富创新意识的词曲创作者,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70年代初,大量女性歌手开始在乐坛上走红。邓丽君、凤飞飞、甄妮、崔苔菁等歌手的走红,无形中把台湾早期的流行音乐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 潮。尽管此时乐坛上呈现出一派发展的势头,但翻唱之风依旧在乐坛上盛行,欧美文化的印记存留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1972年前后,台湾民谣歌手杨弦、胡德夫、李双泽等人开始在台北酝酿后来轰动全岛的“现代民歌”运动。1973年,杨弦在胡德夫的演唱会上发表了由余光中的诗谱曲的《乡愁四韵》。1975年6月6日,以余光中、徐志摩等诗人的诗为歌,杨弦与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成为校园民歌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而这次演唱会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录进杨弦干同年出版的首张专辑《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正式开端,民歌时代由此正式开始。此后,一大批对音乐抱有热爱与责任感的年轻人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涌现出了叶佳修、苏来、梁弘志、施孝荣、吴楚楚、彭国华、韩正浩、邱晨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民歌时代初期的作品往往以富于盛名的诗人作品谱曲而成:既有正当其时的名家余光中、郑愁予,也有新文学史上的巨匠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作品。
  
  六月七日
  
  1970年6月7日,曾文水库大坝举行奠基典礼。
  曾文水库位于台湾嘉义县境内曾文溪上游的大埔溪,曾文溪流域全长138.47公里,流域面积1176平方公里,为台湾第四大河川。其年平均流量为16亿立方米,坝址位置年平均流量10.64亿立方米。早期设计嘉南大坝的日本技师八田与一,曾利用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兴建乌山头水库,并于大埔溪设置水坝,透过隧道取水至乌山头水库供应嘉南地区农田灌溉,但是其取水率仅为全部流量的25%,因此如直接在曾文溪主流大埔溪筑坝,并与乌山头水库串联运转,便可以增加灌溉量。1939年,八田与一便建议在现今大坝坝址建筑水坝,但因战事作罢。台湾光复后,有鉴于灌溉水量逐渐不足,1959年由台湾省水利局着手进行规划,最后择定柳藤潭为坝址,采用土石坝设计。1966年7月,曾文水库建设委员会暨工程局成立,并于1967年10月31日动工,1970年6月7日曾文水库大坝举行奠基典礼,至1973年10月31正式完工。1974年曾文水库管理局成立,正式接管水库及工程设施并开始营运。作为台湾最大的水库与湖泊,曾文水库满水位面积1714平方公里,兴建的主要目的即为嘉南地区提供灌溉用水,另具发电、防洪和观光的功能,是台湾多目的利用的水库之一。
  1985年6月7日,侯孝贤以《冬冬的假期》一片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上世纪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这一定义的横空出世,预示着台湾电影创作与电影论述空间全面的世代交替,同时预示着电影作为大众娱乐的逐渐式微。80年代是台湾社会、政治变化剧烈的年代,相应于这个剧变的是电影以及剧场的革命。两个运动都以与过往断裂的形式及体质,召唤着新的时代与新的观众。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其实是一场清新革命,拒绝传统演员制式化的夸张演技是其中鲜明的旗帜之一。新鲜面孔,淳朴自如的生活化演技,吸聚了极大的关注能量,却也如一刃两面、一方面颠覆了僵化旧制,一方面却又太过清淡,少了深情共鸣,更明白一点的说法是推翻了老旧,却未能确立新制。台湾新一代电影导演是在对台湾军教片、政策片、琼瑶片和香港商业电影的反对中而成长。他们在1982年至1983年间崭露头角,1984年和1985年间群雄角逐。其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出更大胆的尝试,明确揭示出个人风格和创作兴趣。其中,侯孝贤的电影作品称得上是台湾社会的文化资产深刻地反映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变迁。常常是透过历经城乡不同的社会秩序、价值规范、以及人际互动差异,传达出生命历练与锐变的信息。1985年6月7日,侯孝贤以《冬冬的假期》一片获得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无疑成为台湾新一代导演获得更为广泛关注的标志性事件。
  
  六月九日
  
  2008年6月9日,台湾“中央研究院”成立80周年。
  1927年4月17日,国民政府政治会议第74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推李石曾、蔡元培、张人杰共同起草“中研院”组织法。5月9日,政治会议第90次会议决议设立“中研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中央研究院直隶于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14个研究所。1928年4月10日,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中研院”改为不属于大学院的独立机关。4月23日,特任蔡元培为院长。6月9日,第一次院务会议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据台湾。同年12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及数学研究所的2000多箱重要图书、文物、仪器、设备运往台湾。迁至台北的台湾大学,暂存在桃园县杨梅镇火车站仓库。其余研究所皆留置于大陆,成为日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的主体。由于当时“中研院”多数院士及第一次院士会议所选出的第三届评议员32人大多留在大陆或留居海外,在台者仅有吴大猷、朱家骅、凌鸿勋、李先闻、吴敬恒、胡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等人,不足法定人数,两会无法召集并行使职权,“中研院”陷入半停顿状态。1954年,经“中研院”代理院长朱家骅多方奔走,在台北南港营建院区。1957年,多方讨论想出“以报到登记人数为实有全体人数”的办法,于4月2日在台举行第二次院士会议,4月3日举行第三届评议会首次会议。同年12月,胡适担任“中研院”院长。目前“中研院”共有21个研究所、3个研究所筹备处及7个研究中心。现有院士231人,其中数理科学组98人、生命科学组76人、人文及社会科学组57人。
  
  六月十日
  
  1975年6月10日,李秋霞在第二届亚洲田径赛女子800米、1500米、3000米决赛中夺得金牌。
  1975年6月10日,南投田径女将李秋霞在韩国汉城举办的第二届亚洲田径赛女子比赛中,先后在800米、1500米、3000米决赛夺下金牌,被台湾民众誉为“三冠后”。由于台湾“戒严”时期李秋霞丈夫参与旅美“台湾同乡会”活动,被台当局限制签证,后移居美国波士顿。尽管由于当时台当局的压制,李秋霞未能如台湾田径女将纪政一样广为两岸民众熟知,但时至今日,李秋霞仍是台湾女子田径1500米纪录保持者。
  
  六月十一日
  
  1979年6月11日,台教育主管部门公布公私立独立学院更名为大学审查标准。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已在台湾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从1953年台湾第一所私立学院的创立,私立高等教育便在台当局的倡导下逐步得到发展。多年来,私人设立的高校已超过台湾高校的一半,并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4年,台湾第一所职业技术体系高等 院校的成立,确立了一般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双轨发展的政策。多年来,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成为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幕后功臣。1979年6月11日,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公布公私立独立学院更名为大学审查标准。此后,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于1982年再次修订《大学法》,确定了大学自治和学术自主的原则,为未来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建构了一个新的基础。尤其是1994年1月“大学法”再次修正公布后,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迈向多元自主的新阶段,出现了专科学校逐渐萎缩和大学院校快速扩增的局面,显示台湾的高等教育结构由技术导向变为更高层次的大学院校。同时,台湾大学教育行政体系由“中央集权”转向大学自主,尤其是2002年度除“联考”制度,还推行了大学多元入学制度等,都凸显出台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六月十二日
  
  1987年6月12日,支持与抗议“国安法”制定人士发生冲突,引发“六・一二事件”。
  早在1949年5月19日,在国民党政权于大陆败局已定、大批党政军人员退抵台湾之际,即由台湾省政府暨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名义颁布“戒严令”,置台澎地区于“戒严”体制之下剥夺民众言论、出版、选举、游行、结社等各项民主权利。此后30多年来,台湾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岛内外要求国民党革新政治,开放民主、解除“戒严”的呼声空前强烈。民进党成立后,国民党企图通过“法律”手段来抑制民进党的发展及活动。民进党则挟其拥有一定的群众力量和美国支持与之抗衡。双方初期斗争的焦点围绕着制定“国安法”展开。蒋经国强调处于“非常时期”,因此必须在“解严”后制定、实施“国安法”,并遵守“遵宪”、“反共”和“反对分离主义”三原则。而民进党则主张“回归宪法”,取消“临时条款”,反对制定所谓的“国安法”,尤其强烈反对把上述三原则写进“该法”。双方就此问题不仅在“立法院”发生严重争执,而且在街头也出现了摩擦。1987年6月12日,民进党为了阻止国民党实行变相“戒严”,号召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国民党强行通过“国安法”。当天“反共爱国阵线”在警方的保护下向抗议群众挑衅,造成严重流血;中突,双方对峙至凌晨3时。警方以优势警力强制驱散,造成二度流血冲突。11天后,6月23日,台当局“立法院”三读通过了国民党当局为解除“戒严”而提议制定的《动员戡乱时期国家安全法》(简称“国安法”)。台当局“行政院”随后制定并通过关于该法的施行细则。7月15日,蒋经国正式宣布解除在台湾和澎湖地区实施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与此同时,新制定的“国安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生效。
  1989年6月12日,“鹅妈妈”赵丽莲病逝。
  作为台湾英语广播教学第一人的赵丽莲,父亲为留美法学博士,母亲为德裔美籍医生。赵丽莲于1896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8岁随父母回到中国,就读上海美国学校。1919年获聘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院任音乐教师。1 948年,她应邀前往台湾,先后在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大学外文系、文化学院、台湾“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任教。1949年5月,台北“中国广播公司”邀请赵丽莲讲授“怎样学习英语”,播出后反应很好,即邀其主持“空中英语教室”节目。"1950年,台北成立教育电台,赵丽莲在该电台开辟“赵丽莲英语时间”,专门教授英语。此后还在“中华电视台”开辟“鹅妈妈教室”节目,把自己打扮成“鹅妈妈”的样子,持续了40年教授少年儿童学习英语,“鹅妈妈”也成为赵丽蓬在台湾广为人知的绰号。1954年,赵丽莲罹患血友病,仍坚持抱病制作兼主持“中华电视台”的两档英语教学节目《鹅妈妈教英语》与《鹅妈妈园地》。1984年,85岁高龄的赵丽莲告别了广播英语教学,但仍然退而不休,在家中开设“儿童英语教育班”,并著述《英语发音》和回忆录。1989年6月12日,赵丽莲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1990年,依据其遗嘱以社会各界给予的捐款,成立了财团法人赵丽莲教授文教基金会,推广英语教学、促进文化交流。
  
  六月十四日
  
  1964年6月14日,石门水库竣工。
  石门水库位于大汉溪中游,地处桃园县大溪镇与龙潭乡、复兴乡、新竹县关西镇之间,由于溪口处有双峰对峙状若石门,因而得名。因大汉溪上游陡峻,无法储蓄水源,延及下游各地区常遭水旱之苦。1956年7月,当局为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开始兴建石门水库,于1964年6月完工,工程历经8年,参与建设人员7000余人,建设经费约达32亿元新台币。建成后的水库总长16.5公里,满水位面积8平方公里,有效蓄水量约24亿万立方米,具有灌溉、发电、给水、防洪、观光等功能。自石门水库竣工以来,对台湾北部地区农业生产改良,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提高。以及防止水旱灾害等方面,均有重大贡献。
  1989年6月14日,台北市实施公交车专用道。
  上世纪70年代,台北市进入高度发展时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台北市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进入80年代,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黄大洲认为,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交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将有效缓解台北市的交通压力。1983年7月,为配合台北市区纵贯铁路地下化工程,沿中华路段的铁路开始动工移入地下。1989年6月14日,台北市实施公交车专用道。该工程于1989年9月完工后,为减少捷运施工期间的交通;中击,中华路原铁道段于1990年11月18日布设双向公交车专用道,成为台北市第一条设置的公交车专用道。目前台北市的14条公交车专用道,已有效缓解了台北市的交通问题。
  
  六月十五日
  
  1949年6月15日,台湾正式发行新台币。
  新台币的前身为台币,又称旧台币,于1946年5月22日正式发行。当初旧台币被定位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货币,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发行的台湾银行券,与当时国民政府的台币进行一比一兑换。1948年上海爆发金融危机,连带使得旧台币大幅贬值,造成台湾物价水平急遽上扬。当局遂决定发行新台币以调整经济形势。新台币为国民党当局迁至台湾后的法定货币,于1949年6月15日起开始发行流通,代号为TWD(或简称为NT$、NTD)。其基本单位为圆(简作元),口语常以块代圆、或毛代角。目前发行硬币单位包括:1角、2角、5角、1圆、5圆、10圆、20圆及50圆。而纸钞单位则有:100圆、200圆、500圆、1000圆与2000圆。如今1角、2角及5角硬币实际上已几乎不使用。
  
  六月十八日
  
  1950年6月18日,陈仪在台北被枪决。
  陈仪,原名陈毅,字公侠,号退素。浙江绍兴人。台湾光复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29日委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之后兼任警总司令。10月24日,陈仪在美军将领陪同下从上海 飞抵台北。10月25日,陈仪代表同盟国接受台湾总督兼台湾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台湾光复初期,物质缺乏,民生困苦,工业、农业也出现巨幅倒退,经济上通货膨胀,物价一日三涨。民不聊生,致使台湾民众对陈仪主掌的长官公署,民怨沸腾,也由此引发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1947年3月22日,陈仪被国民党三中全会撤职。5月11日,陈仪改任国民政府顾问。5月16日,陈仪的长官公署亦撤销。1948年8月6日,陈仪再次被蒋介石委任为浙江省主席。次年元月,陈仪尝试策动其提拔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汤恐于蒋介石威势,遂将此事禀告蒋介石。1949年2月,陈仪被免去浙江省主席一职。后于1950年4月被押解到台湾。5月19日,蒋介石亲下手谕“枪决可也”,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决陈仪死刑。6月18日,陈仪于台北市马场町(今台北市马场町纪念公园)被枪决。
  1961年6月18日,台湾铁路局“观光号”列车正式运营。
  “观光号”列车是台湾“铁路管理局”于1961年开始营运行驶的铁路客车车种。不但是台湾上世纪60年代最豪华的铁路客车,也是台湾第一辆加装空调设备的铁路车辆。1961年,台湾“铁路管理局”为提升服务品质,特别在台北至高雄间、台北至彰化间、台北与台中间,开始配置宽大坐卧两用椅的特快列车。除了牵引动力车采用美国柴电机车外,其中一半车厢及餐车由日本进口。“观光号”车厢特征为每侧13扇一米长的窗户,一节车厢有一车门,无车门一端则为厕所及空调设备间。1961年开行的“观光号”列车,每公里票价为0.40元新台币,到1963年配置空调后,每公里涨至0.50元新台币。观光车的此种票价不但远高于同时期的台铁普通车0.19元新台币,快车0.31元新台币及对号快车0.34元新台币,也比1966年10月31日开行的“光华号”列车的0.48元新台币昂贵。即使如此,因“观光号”极为舒适的乘坐空间,在开行之初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进入70年代后,“观光号”与台铁新开行的“莒光号”,在功能与定位上有所;中突,受此影响“观光号”于1978年4月25日停驶,其功能及所辖车厢被“莒光号”所取代与接收。
  1962年6月18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奠基典礼。
  1948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溃败,国民党将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中央图书馆”善本图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文物开始运往台湾,并成立“中央文物联合保管处”。同年8月23日,文物迁入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并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兴建库房。1949年7月31日,故宫博物院改组为“故宫博物组”。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聘请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清点工作才得以完成。1962年6月18日,故宫博物院在台北近郊外双溪的萧山下举行了奠基典礼。3年后的11月12日,故宫博物院在台北正式开幕。此后,台当局“行政院”通过《国立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临时组织规程》,成立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后来运往台湾2972箱,占故宫博物馆南迁文物总数的22%。196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制定《故宫博物院藏品征集办法》,在台湾展开增加藏品的行动。从1967年至2008年8月间,通过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总数为46728件册。
  
  六月二十日
  
  1957年6月20日,台湾《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报》更名《联合报》。
  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不少原居大陆的文化人也来台经营报纸,使报业复苏。《联合报》最初形态为由《民族报》的王惕吾邀请《经济时报》的范鹤言、《全民日报》的林顶立共同合作,于1951年9月16日创办《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版》,创刊首日发行12248份。1953年9月16日,易名为《民族报、全民日报、经济时报联合报》,1957年6月20日,又更名为《联合报》并沿用至今。1959年8月16日,《联合报》在康定路26号的报社大楼落成,并同时宣称年发行量突破7.5万份,取代党、公营的《中央日报》,成为当时台湾第一大报。上世纪60年代台湾报业腾飞。民营报纸因为经营灵活、言论相对开放,超过公营报纸成为报业龙头。王惕吾买下《公论报》,并于1967年4月20日将其改组更名为《经济日报》,成为台湾销路最大的经济性报纸。与此同时《联合报》在世界各地派驻记者,其年发行量于1961年突破10万份。1964年突破15万份,1964年又开设了《联合报(航空版)》,更加扩大其影响力。上世纪70年代,《联合报》事业体进一步扩张,包括《经济日报》、“中国经济通讯社”、美洲《世界日报》、《民生报》、《欧洲日报》、联经出版公司。1987年12月1日台当局正式宣告台湾将于1989年1月1日解除报禁,此后台湾报业开始百家争鸣。近年来随着台湾报业竞争空前激烈,整体阅报率下降,《联合报》也受到一定影响。
  1985年6月20日,台湾首家房屋中介公司太平洋房屋公司成立。
  1985年台湾太平洋房屋引入美日房屋中介制度,建立首家台湾合法房地产经纪公司。从1985年至今,获得多项全台第一的殊荣:1988年首家公开交易行情:1989年首家拓展海外服务:1990年首家实现100家连锁店:1995年首家实施电脑出价等。1994年,太平洋房屋成为首家台湾房地产中介机构进驻大陆上海市,2004年进入北京市,目前太平洋房屋有限公司在大陆的直营店余300家,且自1999年起连续5届获得上海市房地产中介(居间)10强企业“金桥奖”。
  
  六月二十七日
  
  1959年6月27日,台北县八里海滨浴场开幕。
  上世纪30年代的台北县八里海滨浴场,北起挖子尾、南至下罟子,长达4公里余的黑砂海滩,浅滩纵深接近200米,盛产文蛤、赤蛤等贝类,下罟子一带更盛产被视为“八里名物”的西瓜。这一带滩岸黑沙连绵、白浪拍岸,海水澄澈宁静,不仅渔产丰富,也是很好的露营地,八里海滨浴场在当时已是名闻遐迩的休闲胜地。1959年6月27日,由私人经营的八里海滨浴场开幕,开启了台湾光复后八里海滨休闲游憩的黄金岁月。从讯塘埔街往海边约500米,即可看见八里海滨浴场拱型大门。海滨浴场的海滩北起中平溪口,南至厦竹围海滨,长约1公里。虽然与沙仑、白沙湾、福隆等台湾著名海滨浴场相比。八里海滨浴场的设施略嫌不足,但因邻近台北市且交通便利,因此夏季游客众多。闷热的夏日午后,从海滨浴场随海风飘来的英文热门歌曲,也已成为不少台湾民众的共同记忆。从1988年起,八里海滨浴场的黑砂海岸线逐渐消失,变成填海造陆地、消波块堤。八里海滨浴场也于1992年正式关闭。
  1971年6月27日,台湾第一届“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   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基于地方自治制度的成功推行,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皆大有发展。因此,对于当时实施的六年义务教育深感不足,遂在1967年6月27日的“国父纪念月会”上,由蒋介石提出加速推行“九年国民义务教育”的计划,以提升全民知识水准。同年7月6日,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潘振球在“行政院”第]026次会议中报告,自]968年度起将义务教育延长为9年,经研议后成立了“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小组”,负责筹划相关工作。同年8月3日,台“行政院”第1030次会议上,通过“九年国民教育实施纲要草案”,决定制定“九年国民教育实施条例”。8月15日,台“行政院”正式颁布“九年国民教育实施纲要”,作为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政策”的法源依据。1967年9月4日,台当局颁布台湾省各项实施要点,随后订颁“各县市拟定九年国民教育计划内容大纲”、“各县市拟定九年国民教育计划疑义之说明事项”等,以利各县市推动施行。“九年国民教育政策”无疑奠定了台湾基础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国民党当局来台后所实施影响规模最大的教育政策。
  1995年6月27日,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发生大火。
  圆山大饭店的位置原为日据时期的台湾神宫所在,国民政府于台湾光复后,拆除了当时已遭毁坏的台湾神宫,并原地改建为台湾大饭店。1952年,改由宋美龄等政要为首组成的“财团法人台湾敦睦联谊会”接手经营,并更名为圆山大饭店,原先用途为招待宋美龄的访客。当时圆山大饭店的建筑规模甚小,直到1963年时才将饭店的基础设施全部建设完毕。1968年,圆山大饭店获得美国《财星》杂志评为世界十大饭店之一。1973年10月10日,由建筑师杨卓成设计新建的14层中国宫殿式大厦落成,圆山大饭店遂成为当时台北市的新地标。因为与当局的特殊关系,圆山大饭店长期成为台湾对外招待场所,其半官方机构的神秘色彩,使得一般民众难以入住其内。但随着上世纪90年代台湾大型民间饭店业者的崛起与挑战,一度使当时的圆山大饭店难以竞争。1995年6月27日,由于工人施工操作不当,圆山大饭店遭遇火灾,因为没有足够高的云梯,而高压水龙的水又无法扑救到火灾现场,致使损失惨重,直到1998年才重新开张。为了增强竞争力,圆山大饭店近年来开始活化经营架构,除了提供多元化与平价化的服务之外,先后引进专业经理人负责经营整顿,以维持其在台湾旅馆业的旗舰地位。
  
  六月二十九日
  
  2007年6月29日,台湾导演杨德昌于美国寓所逝世。
  杨德昌生于上海,长于台北,1969年毕业于新竹交通大学控制工程系(今电机与控制工程学系)。后赴美国求学,于1974年在佛罗里达大学获电机工程硕士,此后于南加州大学学习研究电影一年。1981年,杨德昌回到台湾,与詹宏志、余为彦、徐克等人参与独立制作《1905年的冬天》,担任编剧及演员,此片后来入选戛纳影展“一种注目”单元。此后,杨德昌参与张艾嘉制作的“台视”节目“十一个女人”系列剧集,导演其中“浮萍”单元,颇受好评。于1982年被“中影”启用为导演,与柯一正、张毅、陶德辰合拍《光阴的故事》,由于此片在各方面的创新尝试,杨德昌也被公认为“台湾新电影”重要先驱之一。1983年杨德昌拍摄了其第一部剧情长片《海滩的一天》,以复杂的叙事结构。讨论社会转型中的女性议题及转型后的城市空间对人的影响,引起诸多讨论,也被认为是“台湾新电影”最重要的一部电影之一。1985年的作品《青梅竹马》,探讨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男女心理。1986年拍摄的《恐怖分子》,以其特殊的叙事风格,及对现代都市中人们深刻的观察,获得国际诸多奖项的肯定。1991年所拍摄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更引起台湾社会的广泛讨论。1994年的作品《独立时代》获得第三十一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1996年拍摄《麻将》,获得柏林影展评审团特别奖。2000年拍摄的影片《一一》,承续以往擅长的多条叙述线、理性思辨的叙述风格,深刻检视当代的台北都会,更为他夺得至高荣誉的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成为目前为止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台湾籍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主要描绘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态转变下,华人中产阶级的感情生活,运镜笔触细腻,与侯孝贤的乡土电影形成鲜明对比。2007年6月29日,杨德昌因结肠癌于美国寓所去世,享年59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