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娱乐化【试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关键词】体育新闻 娱乐化 庸俗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赛事更加注重商业化运作,更加主动与媒体联手进行宣传,于是在当代传媒报道中,体育新闻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娱乐化成为了体育新闻的一种趋势。
  
  用“娱乐化”来传递体育的魅力
  
  先来看关于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报道的一组数据:北京奥运会是目前为止奥运会历史上转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雅典奥运会的3倍,是悉尼奥运会的4倍,一共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5000小时的报道和转播,全球范围内的45亿观众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看到相关的比赛和接收到奥运会信息,创历史最高纪录。人们对体育比赛欣赏的需求成了体育新闻迅速发展的原动力。现今,与城市现代化相对应的是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个体身心时常处在紧张的状态中,观看体育比赛可以使人们忘记世俗烦恼,放松心情,得以自娱。体育,究其本质是人类对抗庸常刻板日常生活的一种游戏方式,一种节庆的狂欢。但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新闻报道的枯燥陈述和分析无法发挥体育的“娱乐”功效,也不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大众媒体是在用“娱乐化”来传递体育的原始魅力。
  
  体育新闻与生俱来的娱乐性
  
  时至今日,娱乐元素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已经成为各路媒体上最常见的内容构成元素。她调剂着社会气氛,改善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丰富着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创造着新的思维和理念,它改变了体育,也改变了新闻。
  在中国,体育长期以来承担的是强身健体,乃至为国争光和国际交流的功能。二三十年前,当女排姑娘们一次次举起奖杯时,电视机前的中国人在这个小小皮球上获得了怎样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那时,恐怕不会有人想到:排球原本只是1895年一个美国体育教育督导发明出来,给年纪稍长的人玩的游戏。随着中国的一天天强大,国人已经可以在很多方面尽情抒发爱国热情,尽情表现民族自豪感,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体育也可以很“好玩”,体育的娱乐属性日益凸显。电视中的体育不再只是“硝烟四起”、“杀气腾腾”,我们面前的体育也可以赏心悦目、争“奇”斗“艳”。而这种愉悦感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原始的体育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并没有太大差别,可谓一脉相承。不同的是,由于电视的介入,体育的娱乐变得更现代化,更技术化,更戏剧化。
  “我们要让所有的体育从业人员认识到,他们是娱乐界的一员,他们的所有挑战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原始心理,或残酷、或野蛮、或争斗、或性感、或成功、或痛苦,他们是赛场上的演员。”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的这番话道出了现实中早已存在,却少有人承认的事实――“体育也娱乐”。
  体育本身的娱乐功能和美学价值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基础,娱乐体育的发展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密切相联,体育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体育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体育的美学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体育文化的传播,对体育之美的传播。体育之美主要是运动之美,是人体之美。体育新闻的传播表明,人类对美的愉悦体验与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为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为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体育媒介就要想方设法把体育的各种活动以美的形式传给受众。广大受众可以通过欣赏他人的竞赛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也是体育新闻报道对象总是集中在竞技运动,尤其是奥运会和职业竞技类等高水平竞技运动上的原因。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不仅是全球媒介娱乐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体育精神本位回归后的呼唤,更是体育运动本身和体育新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同时,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现象也是传媒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必然产物。经济的变革必然影响媒介的发展,很多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就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市场机制的确立也使各新闻媒体利用自身的优势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像企业一样生产产品并进行销售。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遵循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原则和通用原则,即什么商品好销就生产什么,大众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目前大众化、娱乐化的长足发展,就使体育新闻向这方面靠拢,以维持自身生存。创办于2000年的《南方体育》是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随后,光线传媒推出了一档名为《体育界》的大型体育节目,并提出了“体育也是娱乐”、“体育娱乐化、体育明星化、体育故事化”的口号,真正将娱乐化了的体育新闻推到了国人的眼前。
  正如新闻学者李良荣所说:“现在不少体育报纸、体育频道往这方面走。他们嬉笑怒骂,非常诙谐,彻底把体育当作娱乐来做,这是一股新的潮流。”体育新闻的娱乐化作为体育新闻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自身的进步意义和存在价值:对体育新闻报道而言,体育娱乐化的出现丰富了体育新闻的报道内容,发展了报道形式及角度;对媒体而言,体育娱乐化在增加了体育新闻的看点及受众面的同时也增大了自身的赢利空间;对受众而言,
  体育娱乐化提高了其对体育新闻的认知度与参与度。
  
  娱乐化不等于庸俗化和色情化
  
  提起媒体报道的庸俗化和色情化,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当属英国的小报。恐怕到2006年夏天下课时,英格兰队主帅埃里克森也没有搞明白英国媒体。但是英国媒体已经把他“研究”明白了,在执教英格兰队5年半的时间里,埃里克森从英国媒体的靶子到最后变成英国媒体的玩具,而更要命的是埃里克森的思想也如同被解剖一样,赤裸裸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昔日文雅而有风度的名帅就这样最终在英国媒体的炒作中成为了好色的老色鬼和贪财的势利小人。
  埃里克森与英足总女秘书的绯闻如果算作是这个老色鬼管不住自己的“拉链”咎由自取的话,最终导致他提前下课的“酋长门”就是彻头彻尾的“戏剧”了。为了请君入瓮,英国《世界新闻报》派出了一名专职擅长扮演中东大人物的记者与埃里克森进行接触,而经常戴着一副小眼镜,很像一只老狐狸的埃里克森哪里知道这位记者之前已经装扮中东名流从英国政坛上流社会套到很多内幕资料了,这次他扮演的“酋长”自然轻松把埃里克森拿下,所有的情节都是对方设计好的,而埃里克森只是很配合地做了一次演员,至于制作的节目自然是后来《世界新闻报》连续7个版面、题为《斯文的肮脏交易》的报道。这次事件由于发生在距离世界杯进入倒计时之时,加之又是有小组种子队身份的英格兰队主帅身上,所以堪称小报及媒体的颠峰之作。于是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有了BBC的记者伪装成经纪人,演出了一场极其真实的“戏剧”,套出了英足坛存在的很多“黑金”内幕。与 “酋长门”不同的是,这次英国广播公司(BBC)作为英国国家权威媒体想要实现的目的是好的,性质也决不同于小报们的“恶搞”,只不过手段难以称得上光明正大,还是自编自导自演,更像是编剧而不是编辑。
  许多体育媒体都在致力于把“蛋糕”的样式做得别致诱人,但对于“蛋糕”本身是否可口、是否有益健康却并不在意。类似情况早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中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上就已表现得十分的明显。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正式申请采访世界杯的中国报社有73家,仅次于主办国韩国(100家报社)和日本(78家报社),而且各家媒体都给世界杯安排了太多的版面。周报在世界杯期间都改出日报,如:《体坛周报》的“飞跃”、《南方体育》的“越位”等;综合性日报则出特刊,如《羊城晚报》的“世界杯嘉年华”特刊、《南方日报》“快乐英雄・南方日报世界杯特刊”等。如此多的版面,需要大量文字来填充,以《南方体育》为例,每期40版,每版5000字,每天需要图片、文字高达20万字。但比赛的一线记者不过10个,其中大多数并不能进入赛场实地采写新闻,只能在赛场外隔着栏杆看一看,在新闻发布会上听一听,新闻信息源严重不足。不少媒体为了弥补新闻信息量的不足,就大肆在边缘上做工作,刊登各国各地“足球宝贝”的巨幅照片,津津乐道球星的恋情、婚姻甚至于性爱,有些媒体干脆就以“性”作为卖点,追求对读者/观众的感官刺激。
  如今体育新闻过度娱乐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表现是庸俗化和色情化,使体育精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一个趋势就是报道的重点不是放在体育比赛本身上,而是掉进了与运动员或赛事有关的小道消息陷阱里,最甚者莫过于热衷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绯闻之类,以满足一部分人的偷窥欲。
  体育新闻的色情化主要表现在个别报刊的封面、标题、图片上。一些标题大张旗鼓地使用性词汇,比如“销魂”、“性生活”、“裸露”、“性感”等。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不同于庸俗化,低层次化,应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由于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中难以获得的勇敢、顽强、自强不息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受众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需要。因此,要提高体育新闻的精神品位,决不能主观臆断地认为如今流行什么受众就需要什么。短视行为只能迎合一部分受众,这样最终会亵渎体育公平公正的精神和健康的使命。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把体育、绯闻、暴力评价为吸引受众接触的三大法宝。新闻的娱乐化作为近年来各类新闻报道的大趋势无疑又是各类媒介因势利导、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也应该正确审视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对于体育运动本身发展的影响,更应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
  (作者单位:陈伟 安徽工人日报社;沈大伟 安徽电视台)
  责任编辑:姚少宝 周蕾

推荐访问:体育新闻 试论 娱乐 试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 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 体育新闻中的泛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