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蹦子”上的老外一家] 三蹦子摩托车

  “小土豆”图书馆      冬日的暖阳斜斜地洒进图书馆里,八岁的小姑娘艾比跪在地上正拿着彩色画笔在画蝴蝶,朱蒂在给一个学生上英文课,吉姆和劳伦在忙着鼓捣给墨盒充墨的小设备――这样以后可以少买些墨盒了。几个来看书的人舒服地坐在沙发上,每人捧着一本书在看。屋里摆放着几个书架,是老人和志愿者们从家里搬来的,沙发和桌子是志愿者们找朋友要来的,放映室里的投影机是找朋友借来的,幕布是一块在市场上买回来的白布。
  这个小小的图书馆是75岁的美国老人吉姆和妻子劳伦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一手建起来的。2006年,吉姆和妻子劳伦来到北京市通州区定居。吉姆在退休之前曾多次来到中国做项目,他深深地喜欢上了中国。在他的影响下,劳伦也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通州租了一套两居室,并加入当地的英语角成为志愿者。通州英语角从西海子公园,搬到通州东部人才市场,再到西门麦当劳,两位老人也一次次跟着“转移战场”,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迟到过。2008年,女儿朱蒂带着墨西哥养女小艾比也来到中国,和父母团聚。
  纽带中英文图书馆的创建用去了两位老人三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为了找到合适的地点他们开着自己的三轮车跑遍了整个通州,很多在英语角的年轻人被他们所感动,作为志愿者加入他们的行列,终于帮助他们实现了自己的图书馆之梦。
  开始时图书馆里的图书不多,老人在美国募集到的图书因为高昂的关税无法运回来。“我们现在只是个小土豆,会大起来的。”吉姆总是乐呵呵地对大家说。志愿者们在八通网上发了一个帖子,讲述了老人办图书馆的故事,号召大家为图书馆捐书。八通网友纷纷响应,每天都有人带书过来,有人专门来看望老人,有人希望成为这里的志愿者。圣诞节那天,他们举办了一个聚会感谢八通网友,劳伦和朱蒂为大家制作了最拿手的点心和胡萝卜蛋糕,网友们也为他们带来了近千本图书。
  两位老人在中国开办图书馆的故事传到了美国,很多海外华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居住在美国洛杉矶的华侨过永鲁先生看到后,立刻联系了这家人,表示可以帮助他们免关税将书运到中国,并为他们联系了美国的一家民间“赠书中国计划组织”。另一位刚从美国回来,在北大图书馆工作并多次处理国外捐赠图书事宜的国先生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与流浪汉的拥抱
  
  在北京通州区西门麦当劳,有一个常年呆在这里的流浪汉。他又聋又哑,看上去很年轻,但没有人知道他的年龄,也没人知道他这些年是怎么活过来的。在麦当劳里,衣着光鲜的客人们总是带着或是厌恶或是怜悯的眼神小心翼翼地避开他,偶尔有人离他近些,他的眼神中便充满了惊恐与愤怒,嘴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好像受到了侵犯,随时准备反击似的。这是一个经常受到欺侮又无力反抗的人正常的反应。每天白天,流浪汉都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在街上捡破烂,晚上则到麦当劳取暖过夜。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在英语角当志愿者的吉姆和劳伦。
  每次看到吉姆和妻子劳伦走进来时,他的眼神会立刻变得柔和起来。吉姆总是像往常一样和他打招呼,拍拍他的肩膀,指指外面再捂捂耳朵。他能看懂吉姆的意思,也总是点点头,开心地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也许这对外国老人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用行动对他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人了,只要老人在麦当劳里,他总是安静地呆着,一点都不暴躁。
  过了不久,吉姆与他打招呼的方式变成了拥抱。这对于流浪汉来说显然是一个陌生的行为,但身体的接近并没有让他觉得惊恐不安,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拥抱吉姆,只是使劲地按按吉姆的胳膊。又过了一阵子,流浪汉提着自己简单的行李住进了吉姆和劳伦的家中,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为他取名艾尔克。
  艾尔克没有上过学,也从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但他知道报恩,平时家里吃东西,他总是先拿给老人吃。一天早上一起床,大家发现艾尔克已经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他们,茶几上整整齐齐放着四份麦当劳的早餐,大家恍然大悟,这是艾尔克用自己捡破烂挣来的钱为大家买的早点。朱蒂流着泪拥抱了艾尔克。看到大家都舍不得吃,艾尔克把汉堡包硬塞进每个人嘴里。
  图书馆刚租下来时,到处破烂不堪,一片狼藉,全家人每天吃过早饭就过来收拾,小艾比也懂事地帮着擦桌子。因为地面上全是硬结了的水泥块,要刮很久才能刮干净一小块地方。艾尔克看到大家都在这里干活,也每天过来,他常常一连几个小时地蹲在地上,一点点铲去地上的水泥硬块。聪明的艾尔克看到图书馆没有窗帘,就从街上捡回来一个,洗得干干净净交到吉姆手里,一挂上大小正好。图书馆开张之后,艾尔克也常常过来,一进门总是先蹲在地上检查一下他刮过的地面,再抬头看看他捡来的窗帘,然后露出满意的微笑――自己能派上用场了。他的心中一定充满了自豪。
  现在这个大家庭每晚还有一项“必修课”,那就是艾尔克的“展示”时间。每天晚上等大家都忙活完了坐在沙发上的时候,艾尔克就会拖过来一个大袋子,郑重地打开,从里面一件件地往外掏衣服。这些衣服都是他从街上捡来的,已经为每个人分配好了。艾尔克得意地把衣服一一展示给大家,并坚持让他们换上试试,尺寸都是刚刚好。现在,他们每人都已经攒了好几大包衣服。
  
  小艾比的故事
  
  小艾比是朱蒂收养的第四个孩子。在医院做义工时,朱蒂认识了待产的小艾比的妈妈,因为无力抚养这个孩子,她希望朱蒂能收养小艾比。朱蒂有些犹豫,那时她已经四十多岁了,怕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征求他们的意见。劳伦告诉女儿,既然你遇到了这个孩子,说明她属于我们这个家,我们会帮你照顾她的。于是,这个家庭又多了一个黑皮肤的孩子。
  小艾比知道朱蒂并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他们一直跟她的生母有联系,每年她的生母都会来看望小艾比。但小艾比对这个家庭的亲情没有丝毫的改变,她知道妈妈钱不多,从不轻易嚷嚷着要这要那,偶尔去麦当劳买个冰激凌,也得请示,有时候不批,自己就尴尬地笑笑。小艾比还会给妈妈打工挣钱,比如给妈妈挠挠后背,要价是一分钱,妈妈常夸她是个好按摩师。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为了方便出行,两位老人买了一辆三轮车,也就是北京人说的“三蹦子”,吉姆还将它改装成了电动的,从此,一家老外和一辆“三蹦子”就成了通州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路上经常有人挥手将他们截下来要打车,一看是老外,都露出惊奇的眼神。吉姆就操着蹩脚的普通话大声说,“对不起啊!”通州街上那些开着三蹦子拉活的同行,都很喜欢这家人,看到他们就高兴地跟他们说“哈罗”,还有人说,老外来了。朱蒂懂一点点中文,她也跟着大声喊:“老外来了!老外来了!”常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2009年12月5日,北京市民政局为北京市社区志愿者举行了颁奖仪式,吉姆因为三年多来为通州英语角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终身荣誉奖,他是唯一一位获奖的外籍人士。

推荐访问:老外 三蹦子 “三蹦子”上的老外一家 三蹦子 老外开三蹦子上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