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时代经济脉搏的人:触摸新时代的脉搏作文

  郭振玺很年轻,但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16岁时,他以当地高考状元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物理系,后又志愿入伍,1987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管理系企业管理专业读研,毕业后作为经济学研究生,他先在广播电影电视部办公厅任秘书,后调央视经济部任记者、编辑,现在是央视二套的“大管家”(广告经济信息中心主任)。郭振玺主管着近一千人,是央视二套节目的总监。因他一年能给央视带来80多亿元的广告收入而创造了一个神话,也许正是有了市场经营这碗“酒”垫底,他才能把经济频道经营成央视电视节目中最亮的看点之一。
  正值“两会”大战之前,采访到他有点儿不容易。但当我们终于在梅地亚中心的一间茶室里坐下来,就国际视野中的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百姓生活,以及媒体在未来和谐社会构建中所承担的责任等问题深入交流时,他的心路历程也逐渐清晰地在我们面前浮现。谈话当然还是从老百姓关注的经济频道开始的……
  《对外大传播》:从表面上看,老百姓不知道自己怎么走进经济频道的,他们只知道手中的遥控器很容易就锁定的频道多是央视二套节目,因为那里面讲的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事。能让宏观经济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视野,这里面既有时代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也包含了你们付出的巨大劳动。请谈谈你们是如何让经济报道走进受众群的?
  郭振玺:中央电视台将“经济频道”定位为“经济生活服务”频道,经济不只是股票、证券,同时还要为观众服务。这种服务的观念,既包括专业的服务,也包括一般的生活服务,像我们的“为您服务”栏目,还有一些美食类、旅游类节目,其出发点主要是为观众、为老百姓服务。我们的节目既要是实用的,又要是好看的。只有“实用”,观众才想看;只有“好看”,观众才爱看。所以,我说我们的节目既是生活的、服务的,又是实用的、好看的。我们二套的节目构成既有娱乐性强的,也有经济性强的,还有为大众生活服务的,既有经济特色,又有广泛的服务性。二套共25个栏目,大致可分为“娱乐益智”类、“生活服务”类、“经济资讯”类,我们既强化经济频道的特色和服务性,又强调收视率。一个节目全中国如果只有几个人看,那肯定是没有抓好为观众服务这一环。好的节目的收视率和为民服务是相辅相成的。
  
  《对外大传播》:您认为这三类节目中最有特色的节目都有哪些?
  
  郭振玺:“娱乐益智”类的节目中最具有代表的是:“开心辞典”、“幸运52”、“非常6+1”;“生活服务”类的节目中最具有代表的是:“鉴宝”、“为您服务”、“生活”;“经济资讯”类的节目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和“对话”。三个方面各有“三个代表”。
  《对外大传播》:“对话”节目体现的是双方智慧的构建和碰撞,对谈擦出的火花要使观众心头一亮。看到你们的“对话”节目有的让人扼腕叹绝,如“美国营销之父――科特勒”、“当中国改变世界”等,但有的似乎有找“话茬”之嫌,使话题失之于平淡。今后你们对这个栏目有何追求?
  郭振玺:“对话”作为我们频道2000年开播的一个品牌栏目,也面临着转变的需要。过去讲企业的发展,请世界五百强老总来对话,大家都很爱看,但随着资讯渠道的多元化,“一招鲜”吃遍天下已不太可能,我们应该更关注社会话题,即大家共同关注的、过去又没有发掘的问题。例如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企业到企业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访谈只是纵向地讲个案,比如,2000年海尔总裁张瑞敏,联想总裁柳传志,长虹总裁倪润峰。但是从2005年开始,企业家本身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像靠玩游戏“发迹”的盛大老总陈天桥、百度老总李彦宏、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Alibaba)的创始人马云、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这样一批与新兴经济联系紧密的企业家,他们更具有新经济的特征,所以“对话”节目应从讨论个案转变到关注社会现象。
  在“对话”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国际问题比较前沿的观点和思想。前两年全球五百嘉宾的入选率非常高,不管名气大小,他们都以进入500强为荣耀,而且这些“五百强”基本都是总裁级的人物。观众刚开始对“全球五百强”感觉比较神秘,所以以他们为谈话对象的“对话”开播不久就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和社会的精英们眼界宽了,由他们向中国百姓传输的信息也更有深度了。我们这个“对话”栏目,在选题上继续深加工,使得每一次对话都
  能成为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的机会。
  
  《对外大传播》:“对话”节目人选的转变有什么样的契机?
  
  郭振玺:中国与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融为一体,2010年中国GDP要达到世界第三,现在是排在第六。这几年的时间其实也是企业家群体和新企业成长的过程,新的企业家群体迈向了世界舞台,过去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但这个制造业是建立在产品缺失基础上的;而现在TCL收购MMS,中海油收购尤尼科,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部,无论他们成功与否都说明他们在大步走向世界,人们常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这就是个标志。
  在世界经济学者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在人均收入从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过渡的过程中,社会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正是在这个条件下才会出现邓中翰、李彦宏、陈天桥这样的人,这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的,这个转折点是值得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的。新的企业家具有国际性,像上边这些企业家,他们特别能感受海外、感受时代的脉搏,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新经济的特征。从2005年开始是这是一个转折点。
  《对外大传播》:到2006年3月15日,央视“3・15”活动举办就16年了,这不仅是为老百姓讨回公道的义举,归根到底是构建诚信社会的举措。这对加入WTO后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郭振玺:加入WTO后,中国全面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商标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三大内容之一。每年“3・15”晚会的主题无不深深打着时代的烙印。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所有人的健康同时受到了一次意外威胁,由此引发了很多人对健康、生命乃至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最近政府以及公众对禽流感的高度关注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是为了扩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种宣传。从1983年以来,每年的3月15日世界各国的消费者组织都要举行大规模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消费者组织的义务,显示消费者的强大力量。
  央视“3・15”活动,始自1991年,迄今已有16个年头,包括“3・15”大型晚会和“3・15”专题报道。央视“3・15”活动的成长,是伴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理念不断完善,这个活动催生并完善了中国《消费者保护法》,比如其中第21条的确立(受害者可以得到双倍赔偿),就是“3・15”晚会促成的。
  保护消费者权益作为市场规则,有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我是1992年到央视经济部的,可以说我见证了“3・15”发展的过程。加入WTO后,人们市场规则的意识强化了,其中知识产权的意识增强比较明显。我们正在与商务部一起合作《知识产权白皮书》。中国加入WTO在知识产权方面对世贸组织负有承诺,我们“3・15”活动不仅仅是关心一般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同时也要促进知识产权法案的确立。“3・1”5活动正在走向纵深,通过鲜活的个案,让人们更加了解中国。“3・15”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也是保护大的消费制度。
   2006年即将开播的“3・15”晚会上,我们要对历年的“3・15”晚会进行一个梳理,通过十六年报道的新闻热点的变迁,看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在1991年开播时谈的问题是鞋帮掉了,小家电用不了了,现在呢,就延伸到医患纠纷、教育等领域,观众的反应非常热烈。
  《对外大传播》:再问些个人点的话题。您创造了央视连续57个月(截至2006年1月)广告额飙升的奇迹,尤其是美国福特汽车、韩国LG等国际知名品牌,还有手机行业的名牌摩托罗拉、诺基亚、三星等都长期保持在中央电视台大额投放广告,这说明外资品牌显然也意识到了央视的价值所在。我们想了解,您是如何吸引外资企业把钱投放到央视来的?这些跨国集团的老总为什么会纷纷与央视交流?
  郭振玺:中央电视台2005年有86亿元的广告收入,近五年来每年都有接近10亿元的增长,央视的广告收入占全国电视广告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我们在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是等客户上门,现在则是面向客户。媒体首先应该是一个传播的平台,它在客户眼中应该有社会价值。同时,我们还树立了受众理念,过去媒体安排什么受众看什么,而现在是面向受众,受众想看什么我们就安排什么。这两方面一结合就产生了积极影响。2004年以来,宝洁、联合利华、雀巢、肯德基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老总纷纷来华访问,与中央电视台交流。他们之所以纷纷来华做访问交流,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中国市场有它的特殊之处,传媒力量对它影响很大,尤其是广告对市场的影响很大,而电视广告的影响最为直接,央视在电视广告中的影响又是最大的。
  在国外,顾客消费比较个性化,很少同质化;而在中国趋众性较强,具有“群体性”,一个人说买什么大家也都会买什么,例如这个人说买什么手机,过几天很多人都会买;一个人说买等离子电视好,过几天很多人就会去买等离子。
  媒体首先是传播的平台,媒体的资源首先是商家的,商家利用就有价值,不利用就没有价值,媒体有责任和商家合作共同运用媒体资源。媒体应转变观念,强化其产业特点,把自己当成传播市场经济信息的平台。
  
  《对外大传播》:请谈谈您做节目时难忘的一次经历?
  
  郭振玺:1994年底、1995年初,甘肃皇台酒厂兼并武威市二轻局所属纸箱厂引起了一场风波。我所做的系列节目就叫做“兼并风波”。当时当地的几级政府部门对企业这一正常的市场行为有截然相反的观点,群众也分成两派,互不相让。我记得我在这一系列报道节目的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西部的落后,表现在经济上,根子在观念上。”十年后的今天,再来看西部,我仍然会说这句话!
  《对外大传播》:央视每年这么多(80多亿元)广告收入能用来干什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套房子,一份收入也就够了,想象不出80多亿元能给他们、给中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什么?
  郭振玺:(笑)这些广告收入肯定是用来干事业,中央电视台所有的支出都是靠中央电视台的经营,主要靠广告的经营来实现事业的发展。中央电视台主要是以“收”定“支”,它所有的支出都有赖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和其他所属企业的经营收入。
  《对外大传播》:哦,那事业能否滚动发展主要看收入,也就是说央视事业有多大主要是靠央视的经营收入,收入有多大,事业就能走多远。
  郭振玺:对!
  《对外大传播》:那您可立了大功了。(看表)现在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了,约到您很不容易,我知道您很忙,我想问您每天都这样忙吗?您今天看起来也有点儿疲惫,我想问您认为这种忙幸福吗?还有普通人如何感受到中国GDP增长数字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
  郭振玺:幸福是种体验,没有一个客观的指标来考验。过去能吃到馒头、吃到蔬菜就是幸福,而现在就是吃海参、鲍鱼也未必幸福。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我们这代人不可能追求西方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到周末就把手机关了出去度假旅游,在中国这是不可能的。目前中国处于大发展时期,每个人、每个阶层还是要辛苦地工作,经过我们这代人和现在这代人的努力,才能有好的发展。无论从社会责任,还是从个人感受,都该如此,因为事业总要发展。我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快乐或不快乐。再一个,对很多中国人来讲,工作是生活的重要来源。在中国追求欧美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也不现实。
  
  《对外大传播》:您觉得我们还在奋斗中是吧?
  
  郭振玺:对!这个奋斗除了我们这代人还要有下一代人一起努力才行。
  当记者问及“对话”栏目对即将到来的“两会”有何追求时,郭振玺向我们推荐了二套节目策划组组长徐立军。
  双休日工作仍然繁忙的徐立军还是在电话里向我们做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说――
  每年两会我们都要投入很大的力量对报道进行安排。两会是代表思想最集中的时候,我们将抓住这个机会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做文章:一是对“十一五”规划的审议,二是关于自主创新,三是新农村建设。
  对“两会”报道我们在栏目安排上会有三个大动作――
  主流新闻栏目做“两会接力站”。这个节目把原来的“经济信息联播”和“经济半小时”在时间段上打通,每天晚上从21:00-22:00,用一小时的时间播报两会新闻。第二个时段时,面对新闻界的朋友,我们每天播报15分钟的访谈,进入嘉宾会客室的嘉宾有部长和政府新闻发言人等。这个时段是每天晚上22:05到22:20,长度15分钟。
  第三个时间段的节目是“春天的约会”,这个栏目去年就有了,与前面的内容不同,前两块儿内容是会议期间做的,这一块儿有些内容是提前做的,引入“两会”代表对“医疗改革”、教育等问题的看法,现场很有汇聚力。这个节目由经济频道“对话”节目的主持人伟鸿解读,目的是利用主持人个性化的品牌和个性化的优势,使之在海量的两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伟鸿是个实力派的主持人,他对话题有比较强的评论和驾驭能力,他的个人综述会使这个栏目具有亲和力。过去两会的报道,一般是“今天开了什么会”再加上点“两会花絮”;今年这个栏目在报道方式上继续推进,用二套主持人个性风格做报道是与其他媒体不一样的地方。
  第二,是“小丫跑两会”,这个栏目开办已有五六年了。它的特点之一是聚焦百姓关注的问题,老百姓赞成什么话题,不赞成什么,评述都会在其中有所反映。这个栏目已成为了一个品牌。2005年据新华社记者的报道题目《小丫追着代表跑,记者追着小丫跑》,还有《薄熙来遭遇王小丫首次谈工作》等题目看,“小丫跑两会”已成为两会的一个新闻亮点。
  第三,是“马斌读报”,节目内容是同样的一个话题,看看中国媒体怎么说,外国媒体又怎么说;还有是对“两会” 代表的采访,让他们讲讲在会场的所见所闻所感。
  
  责编:李蕴慧 牛思聪

推荐访问:的人 脉搏 触摸 触摸时代经济脉搏的人 新时代的脉搏作文800 新时代的脉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