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世界 IDG与《计算机世界》系列

  IDG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展览与技术风险投资公司。2003年全球营业总收入达到24. 1亿美元,在《福布斯》杂志2003年评出的全美500家最大的私营企业主中排名第66位。
  
  麦戈文80多次来到中国
  
  20多年前的一次中国之行,使麦戈文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事业的辉煌与成功都与中国有关。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情感和关联,使得这位老人先后80多次来到中国。
  IDG董事长麦戈文第一次来中国是1978年,在中美建交之前。当时他在北京街头漫步,看到有很多人在书店里买报纸和杂志,心想这里的人民这么热爱学习、喜欢信息。他说他被占世界人口22%的国度拥有这样一种渴求信息的热情所鼓舞、所陶醉。他是一个出版商,他应该尽可能早地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当中。这就是为什么他在1980年再次来中国后,非常幸运地与中国内地合资成立了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并在北京创办了中美合资的《计算机世界》周报,并有幸成为第一位与中国大陆合作从事出版事业的西方人。
  自那时起,IDG又在中国合资、合作出版发行了16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出版物。目前,IDG在中国的年总收入已超过1.2亿美元左右,这使得中国得以超过德国,一跃成为IDG全球第二大出版市场。此外,IDG在中国每年还举办12个展览会、拥有3个研究中心、1家个人电脑培训公司以及1家计算机书籍出版公司。
  董事长麦戈文是国际数据媒体界的一位风云人物,也是美国信息产业界一位传奇式人物。1964年,计算机还只是一个刚刚诞生的“婴儿”行业,全世界只有大约1400人在使用它,麦戈文竟然卖掉自己的汽车,用5000美元成立了IDG公司,专门为新兴的计算机工业提供详尽可靠的市场统计资料,并在3年后成立了国际数据集团公司。
  在谈到自己当年为什么有勇气和兴趣来中国投资时,麦戈文说应该感谢他父亲。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封闭太久的大门,对于绝大多数西方人来讲,中国还是一个神秘、落后甚至野蛮可怕的国度。“而我的父亲是搞建筑设计的,他总是在世界各地旅行,并给我们带来外面世界的信息和故事,让我们大开眼界”。他回忆说很小的时候就在家看到很多世界各地的书和图片,其中就有关于中国文化的一些书,“我在那时就已经接触到中国的历史,所以我对中国没有西方人特有的害怕和误解,”麦戈文幽默地说。“而且我很羡慕父亲那种四处旅游的工作方式,于是我发誓也要给自己找一份能够周游世界的工作”。
  在IDG遍布全球85个国家的分支机构中,麦戈文来中国的次数是最多最密集的,先后80多次,大约每3个月就要来一次,甚至1982年他和太太的新婚蜜月也是在中国度过的。“因为中国的人口最多,市场最大,我们能在技术信息方面做的事情也最多。目前我们在中国的收入占我们总收入的5%左右,是所有分公司业务量最大的”。麦戈文这样解释他对中国的热情。
  
  熊晓鸽盗来“神火”
  
  熊晓鸽是IDG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他是一位崇尚卡纳斯出版理念的人。IDG同中国的合作,决策人是麦戈文,而执行者则是他的中国同事熊晓鸽。
  卡纳斯是美国卡纳斯出版公司的创始人。二战时,此人是美国海军后勤部军官,经常要为海军补给进行采购。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他发现由于商品信息闭塞,采购专用原料有诸多不便。二战结束,卡纳斯老头儿拿到了军方发的退休金。于是,他就拿这笔钱办起了一本叫《原料处理》的杂志,专门刊登有关原料的信息。后来又陆续办了《塑料世界》、《电子采购》等杂志。卡纳斯办刊有一个理论,叫做办“需求式的刊物”。意思是办刊者要注意发现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并把这些需求仔细分类。刊物需根据这些分好类的需求去采集信息,并刊登出来,以供这些有特殊需求的人参考。
  1988年,熊晓鸽在美国卡纳斯出版公司参与创办《电子导报》中国版,从此开始了信息服务业在亚洲的推广与实践。1991年,他加入IDG公司。在他的主持下,IDG在中国的合资、合作出版物由过去的《计算机世界》周报和《计算机世界》月刊(现为《微电脑世界》)两种增加到现在的10余种;每年举办、协办近20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国际电子、计算机与网络、通讯等展览会以及相关技术会议。
  湖南人熊晓鸽用一个很恰当的“中国说法”解释了卡纳斯的理念――办行业杂志要像办餐馆。他说:“办行业杂志的人,首先要确定一个有增长潜力的行业,找到这个行业的目标读者群。行业杂志的目标读者通常是两个群体,一是受众,二是和行业相关的厂商、服务商。”他认为,走这一步就好比我们要在一个小区里开餐馆。如果发现90%的住户都是湖南人,那么,聪明人就会选择在小区里开一个湖南餐馆,接下来的一步是找最会做湖南菜的厨师。湖南厨师走马上任,开始精挑细选,采购做菜的原料。做行业媒体也一样,也是需要找到熟悉这个行业的记者和编辑,由这些记者、编辑们去搜集信息和素材。
  读者想买杂志,翻开第一页,头一眼就会看到目录,读者会根据目录选择自己需要看的栏目和文章。这就好像餐馆里的菜单,食客会看着菜单,点自己爱吃的湖南菜。吃完饭,餐馆的老板会问问客人,今天的菜是否可口?然后根据客人的意见对菜式进行改进。一个菜如果总是没人点,自然会被从菜单上撤下来。而杂志的经营者也应该针对读者的反馈情况增加或删改栏目和文章。最后,精明的餐馆老板会想出各种办法为自己的餐馆做宣传,希望招揽到更多的客人。而办杂志也需要展开宣传攻势,增加有效的目标读者。
  在中国做出版和投资,熊晓鸽说自己一直有一个梦等待实现。他想在中国建一个超越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信息帝国,为国人提供包括互联网、出版、会展、音像、电视、电影在内的全方位、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有人说,熊晓鸽最成功的是对中国出版业的贡献。中国的十几亿人,知道熊晓鸽的恐怕不多,但即便是在青藏高原,也会找到《计算机世界》、《网络世界》、《微电脑世界》等报刊的踪迹。他使IDG不仅成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也使得它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IT报刊多达20多种。可以说,中国目前有关计算机报刊的大部分都有熊晓鸽的心血。中国读者关于IT的大规模专业阅读始自熊晓鸽。
  也许是与熊晓鸽一样大“看好”中国,也许是因为太“看好”熊晓鸽的工作,董事长麦戈文甚至都想有一天,把IDG“帝国大厦”的总部都搬到中国来。
  编写:潘天翠

推荐访问:计算机世界 系列 IDG IDG与《计算机世界》系列 计算机世界 世界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