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慈善家阿里木的故事

  十几年来,阿里木在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流浪,他捡过垃圾、偷吃过东西、当过窑工、挨过很多打,最后在毕节扎根烤起羊肉串,将攒下的十多万捐给百余位贫困学生。   阿里木的想法很简单:“我吃了很多没有文化的苦,想让他们读书,以后少走弯路。”
  
  3月17日,乌鲁木齐。
  走过酒店长长的通道,阿里木突然停住脚步,俯身捡起地上的啤酒易拉罐,轻轻地晃了晃。
  有点失望,阿里木将易拉罐放回地上,才感觉到“失态”,他略带尴尬地对记者说:“是个空瓶子”。
  这是阿里木的习惯,十几年在四川、湖北、广东、云南等地流浪生活,他捡过垃圾、偷吃过东西、打过窑工,最后在贵州毕节扎根烤起羊肉串,一卖就是九年。
  阿里木说自己是从“社会底层”来的,忍受过几天没饭吃的饥饿,挨打的次数连自己也记不清了。
  他并不掩饰,绝望时很多次想过死,但都咬紧牙关捱了过来,说着说着泪水就噙在眼眶,他向记者皱皱眉头:“你不懂的。”
  
  “张书记,我想和你成为兄弟”
  
  身材粗壮、络腮胡子、浓重维语口音,不停地抽廉价烟,这是40岁的阿里木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毕节九年,新疆维吾尔族汉子不舍得花钱,15元粗线毛衣一穿四年,烤馕加水就对付一顿饭。但是,他却将烤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资助给毕节上百名贫困学生。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串羊肉串毛利不过3毛钱,赚10万元需卖出30多万串,光钢串连起来就有100 多公里长。
  阿里木的事迹,从偏远的贵州传到万里之外老家新疆,烤羊肉串的“慈善家”让很多人感动。
  今年初,新华社发起“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阿里木获得了最高票。颁奖词是这样写的: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哈里克,用满是烤羊肉串味道的“辛苦钱”,资助了上百名贫困生,用一颗赤诚之心,实践着“把名字写在石头上”的信念。
  阿里木说,自己做的是最普通的事,很平常很平常。北京颁奖现场,主持人问他:“阿里木大哥,你卖羊肉串赚钱不容易,听说你平时生活俭朴,穿的鞋子都是捡来的,怎么捐助那么慷慨呢?”
  这一问触动他内心最柔软地方,勾出了热泪:“我以前流浪了很多地方,到处找工作,吃了很多没有文化的苦,所以我很想拥有文化。我把钱捐出来给那些学生,让他们读书,以后少走弯路。”
  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亲自为阿里木上阵拉票。
  他在批示中写道:民族兄弟阿里木,靠好心人帮助的百元本钱,烤卖30万串羊肉串,历经八年之久,攒十余万资金,全部回报社会,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
  “阿里木,好巴郎!好巴郎。尕尕的事情,你能办的这么漂亮,小小的羊肉串你能让它情深意更长……”3月10日,全国两会新疆代表团,张春贤请来空政文工团阿不力孜・聂,演唱新作《阿里木,好巴郎》,阿里木事迹随歌声洋溢。张春贤笑言,这首歌弘扬阿里木做好事的精神,也是会议的一部分。
  张春贤时刻惦记着阿里木,阿里木也常把“书记哥哥”挂在嘴边。
  1月20日,初次见面,阿里木便与张春贤勾指相认兄弟,“书记,我有一个请求,我想和你成为兄弟”,“我早已把你当成兄弟了,今后你就叫我书记大哥吧!”。张春贤还从工资中拿出一万元钱送给阿里木,五千给老母亲,五千给未来媳妇,离别时两人紧紧拥抱。3月,阿里木通过微博向“书记哥哥”报喜,将“闪婚”喜讯第一时间告知。
  在阿里木看来,张春贤是个大好人,“我打交道的人多,看人还可以,书记哥哥内心非常善良,待人很平等,让人很温暖,新疆在他的带动下一定会非常好。”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阿里木刚从张春贤那里道别,他将携新婚妻子帕提古丽回毕节,继续做烤羊肉串生意。28岁的帕提古丽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现在中石油鄯善地区加油站当核算员。帕提古丽被阿里木的事迹感动,通过QQ聊天心生爱慕,他们从认识到订婚仅用了60天。
  在很多人看来,阿里木已经成了名人,他可以留在新疆过好日子,阿里木的回答是:“烤羊肉串是很好的工作,我最困难的时候这个工作陪了我很多年,我没有依赖性思想,不会依赖书记哥哥,还是要靠自己。”
  不舍得脱掉书记哥哥送的棉服,阿里木说穿着感觉心里暖暖的。他还透露一个小秘密:我原以为认我当弟弟是玩笑,没想到书记哥哥说他没有兄弟姐妹,以后我就是他的弟弟。他还让我保持本色,保持质朴,继续帮助别人,这些我一定能做到。
  认了好心书记哥哥,迎娶了漂亮妻子,阿里木说自己很幸运,他的下一步打算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好好干,去帮助更多的人。“我要在毕节农村盖一间房子,养一群羊,让老婆成为最幸福的女人”。
  
  “毕节人好,是他们感动了我”
  
  在新疆和静县天富花园小区,记者见到阿里木的母亲托呼提汗老人。去年,她住进了月租75元的廉租房,屋里通了水电暖,阿里木按时寄来生活费,老人说自己非常满足。
  谈起儿子,68岁的托呼提汗满脸洋溢着幸福,她从柜子里翻出阿里木儿时照片,一张张递给记者看,“阿里木是我七个儿女中最老实、勤奋、吃苦的一个,他在贵州帮助不同民族的贫困孩子上学,为我和家乡挣了光,让我们在各民族面前有了颜面,我非常自豪!”
  托呼提汗回忆,阿里木从小就是个热心肠,“因为家里子女多,过去日子很贫穷,可以说有穿的没吃的,有吃的没穿的。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阿里木从小就捡破烂、卖废品、在邻居中收鸡蛋卖了赚钱。”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阿里木用捡废品的钱给同学买了一个书包,那时兄弟姐妹非常生气,“家里这么穷,为什么给别人买书包?”阿里木的回答让一家人感觉很震撼:“因为他们家更穷”。
  阿里木高中同学巴哈尔古丽对记者说,读高中时大家都住校,阿里木每次都带五个烤馕作为一周干粮,他总是省着吃,到了周五室友“断粮”时,他就把烤馕分给大家,“乐呵呵地看着别人吃”。
  阿里木一直很感恩三年当兵经历,他说人生价值、国家观念、社会责任都是在部队学到的。1987年,16岁的他应征入伍,因吃苦耐劳,三年间先后受到多次连级、营级嘉奖,还被评为优秀士兵。战友沙尔・哈土逊清楚记得,阿里木曾说他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总是找着做好事,不是打扫营房卫生,就是帮着别人洗衣服。
  1990年从部队复员,阿里木分配到和静县乃门莫墩乡供销社工作。在当时,供销社工作令人羡慕。但那时农民手上没有多少钱,开春播种经常来供销社赊账,面对手头拮据的老乡请求,阿里木热心肠惹了麻烦,他总是说“先拿去用吧,有了钱再说”。结果一年下来,他把八千多元的货物赊出去,年底查账赔了不少钱。领导让阿里木催欠款,结果比登天都难,很多赊账都要不回来了。
  “阿里木心肠好,见不得别人难受”,时任供销社主任高苏勇回忆,有一年冬天,他到阿里木经营的分销店,看到阿里木冻得在那直打哆嗦,就劝买个炉子烧。阿里木如实回答,自己赊销了很多商品,钱还没有收回来。新疆冬天酷寒逼人,阿里木就这样没生火,咬牙把冬天熬了过来。
  1997年,辞去工作的阿里木自谋出路,和很多赋闲在家打牌喝酒的年轻人不同,他选择背着烤羊肉串箱走出新疆。这段被他定义为“流浪”的生涯,让他尝尽了人间苦,也塑造出坚韧个性。为养活自己,阿里木去过西安、武汉、郑州、重庆、珠海、云南等地,当过搬运工、窑厂工人、街头小贩,最多的还是卖烤羊肉串。
  “我受的罪,比头发丝都多”,走南闯北的阿里木,遇到过数不清的麻烦,他经常受当地烤羊肉串同行欺负,被打的次数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投入的本钱也经常血本无归。那时,阿里木经常露宿街头,饿到不行就捡垃圾吃。
  一次,身无分文的阿里木跳上一趟火车,一天两夜没吃任何东西,饿到快昏过去的时候,他抓起别人的东西往嘴里塞。阿里木被抓住了,当对方得知原委后,非但没有责骂,反而从包里掏出饮料和饼干。阿里木感动地哭了,将眼泪和着饼干一并吞下。他发誓,一定不偷不抢,要靠双手养活自己,“我从部队复员的时候,战友谈到过将来找不到理想工作怎么办,班长说‘只要不犯法,很多事情可以做,吃苦耐劳就行了’”。
  阿里木最难过伤心时,常想念远在和静的妈妈,他流着泪用维语吟唱写给母亲的歌:你走过的地方盛开鲜花,你停留的地方充满香味。亲爱的妈妈我想你,我们分离的时候是贫穷的,困难过后我们一定再见面,我等待着,重逢时一起在桑树下吃上热腾腾的拉面……
  2002年初,揣着仅有的10块钱和一个烤箱,阿里木流浪到贵州毕节,花一块钱住店,一块钱买馒头,一块钱吃凉粉,剩下6块5买了1斤羊肉,穿成35串能卖17块5毛钱。不料,刚卖到20串,因为没有经营执照,阿里木的烤箱被没收。
  人生地不熟,身无分文,阿里木陷入了绝境。危难之际,一位素不相识的汉族酒吧老板伸出援手,给阿里木100块钱。
  靠这救命钱,阿里木开始了卖烤羊肉串的生活,也坚定了留在毕节的决心。
  毕节市倒天河畔是当地人休闲之处,阿里木的烤肉摊就在那里。他的烤羊肉串不仅味道好、分量足,而且为人也风趣幽默,经常吹着口哨吆喝:“帅哥、美女,快点来两串哦”。
  戴着维吾尔族小花帽的阿里木,在毕节生意越来越火,赚的钱一天比一天多,甚至需要雇人帮忙了。但他仍习惯着简单与清贫,每天常吃的是开水泡馕,垃圾堆里捡来皮鞋补补穿在脚上,20块钱的裤子缝了又补,15块钱的毛衣一穿四年。
  阿里木租住在一处破旧的小楼,斑驳的木床、旧货市场淘来的沙发、凌乱的灶台,除了一台电脑和冰箱,几乎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这样的陋室已让阿里木很开心:“现在有房住、有肉吃,比起当年捡垃圾,我已经很富有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不看重享受,要那么多东西干什么,东西多了人会很累的。”
  毕节政府曾让他加入低保,这样就可以申请一套廉租房,但阿里木一口拒绝了:“我们维吾尔族有一句古话,好鸟不会霸占别人的鸟窝,它不会去别人的鸟窝里下蛋的。我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生活好好的,我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不应该有依赖的思想。”
  “毕节人好,是他们感动了我”,阿里木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是毕节人收留了他,很多人比亲人还要亲。
  因为感恩,他爱上了毕节;为了报答,他留在了这里。
  
  九年捐助上百学生,“我不求回报”
  
  地处乌蒙山区的毕节民风淳朴,是贵州最贫困地区之一,很多人在温饱线上艰难生活。令阿里木深深震撼的是,“这里的孩子再穷也要读书”。
  来自社会底层, 阿里木尝尽了人间苦难,遇到过太多流浪儿童和无业青年,他们中很多因为没钱上不起学。
  阿里木向记者坦言自己家庭不幸,因为没有受过良好教育,他的兄弟赌博、盗窃,因为犯罪坐过好几次牢,父母也没有及时纠正。“我宁可捡垃圾也不干那种事,但如果没有部队的教育,我也可能滑向犯罪道路。”
  贫困、失学、流浪、饥饿、偷窃、挨打,现实就像锋利的刀子,狠狠地剜着阿里木的心。
  “教育比一切都重要”,阿里木深深明白,只有学习好文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过上幸福安定生活。”
   阿里木第一次捐助学生,源于一次巧遇山火。
   2002年4月,阿里木路过贵州镇远县时碰到森林火灾,军人出身的他,想都没想就跳进救火队伍。山火扑灭后,当地政府坚持给他300元作为奖金。攥着这笔钱,阿里木感觉很不踏实,“我不是冲着钱去救火的,应该给更需要的人”。回毕节后,阿里木通过妇联了解到,毕节学院有个叫赵敏的学生,因母亲去世面临辍学窘境。一番寻思后,他拿出300元奖金,又凑上200元卖羊肉串钱,亲自送到毕节学院。得知新疆好心人用烤羊肉串的钱资助自己,赵敏含泪向阿里木深深鞠了一个躬。阿里木当时愣在那里:“我第一次感到,500元钱对于贫困生的大作用”。
  从那一刻起,阿里木“迷”上了捐资助学,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贫困生的消息。
  一次新闻节目中,阿里木偶然看到一位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在不远处的大方县下井挖煤,他断定一定是贫困生。第二天一大早,阿里木坐上班车,然后倒“摩的”爬山路,奔波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小伙子。阿里木为他买了去贵阳的车票,还为他开了账户,每月资助100元生活费。
  2003年12月一天,阿里木到医院看朋友,见到11岁的周勇全身浮肿,眼睛眯成一条缝,正躺在病床上艰难地看书,他的母亲则躲在一旁哭泣。阿里木一打听才知道,周勇小时候就患上了肾病综合症,当时已经被下了六次病危通知书,因为无钱治病,生命危在旦夕。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并承诺周勇母亲一定帮忙想办法。
  阿里木联系了当地媒体报道,又找到周勇所在的毕节一小发起募捐,终于凑了一万元。受阿里木的感召,先后有两家医院免费治疗周勇。周勇痊愈后,阿里木又承担起每年的学费,还让周勇母亲穿羊肉串,付她工资以缓解生活负担。如今的周勇长成了阳光大男孩,不仅读了高中,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阿里木叔叔是以爱起家的,他会影响我的一生。”
  2006年10月,阿里木拿着零零碎碎的5000元钱找到毕节学院,希望捐助给贫困学生。作为毕节地区唯一高等院校,该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山区,贫困生比例高达30%。“一大摞钱,什么面值的都有,还带着一股烤羊肉串味道。整整5000元,让我们心情非常沉重,社会上比阿里木宽裕的人多得是,这对他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回忆当时情形仍很感动。
  毕节学院接受了阿里木的捐赠,学院又增加了5000元,将这笔全校金额最小的助学金命名为“阿里木助学金”,每年资助20人,已有100多名贫困生受助。阿里木义举引发了社会捐助热,现在毕节学院各方资助金已经翻了10倍。 2007年10月,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以阿里木个人名义设立助学基金,毕节籍20名贫困新生每人获得500元资助……
  2008年8月的一天,阿里木在烤羊肉串时无意中听说:春堡镇有个小学有101个贫困儿童连书包都买不起,上学时要抱着或用布兜子兜着书本去上学。阿里木赶紧详细打听,才得知那所学校叫干堰塘村小学,在毕节长春堡镇,山区,不通车。阿里木马上买了101个崭新的书包,与另外两人冒雨出发,用马驮人拽,在六七十度陡峭山路跋涉六个多小时,最终将书包送到101名贫困儿童手中。特别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女孩将书包塞还给了阿里木,原来她是101个孩子中唯一有书包的,不想多占。阿里木当时眼圈就红了,他说孩子让他很感动。
  去年4月16日,青海玉树地震后的第三天,阿里木实在憋不住了。他带着行军床、被褥、锅碗瓢盆以及1万多元现金,从贵阳飞往西宁,购买了八千多元的牛肉和蔬菜后,坐汽车赶到玉树,加入到救援部队行列。“地震后的景象太惨烈了,大家只有携手起来,才能共渡难关。”在随后的六天里,阿里木如重回军营,协助抬伤员、架帐篷、卸物资。阿里木说,他始终铭记当兵时老班长说的一句话:“小的是家,大的是国家。国家和人民需要你的时候,能站出来的,都是英雄”。
  ……
  “这些年总共赚了十几万块钱,几乎全部资助贫困学生了,直接资助的有140多人,加上送学习用品的有几百人了。”连阿里木自己,也记不清到底资助了多少钱、帮助过多少人,他说他不求回报。
  
  “做好,尽量再做好一点”
  
  30万串羊肉串换成真情,阿里木感动了无数人。
  2008年3月,他被评为贵州都市十大人物、贵州省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今年,又当选 “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获得“新疆青年五四奖章”。
  被众多荣誉包围,阿里木说他没有压力。“想来想去,我以前也没有做过什么,以后要做好一点,尽量再做好一点”。
  有人不理解阿里木,说他“穷傻”。
  阿里木对自己确实太狠了,租的房里什么值钱东西也没有,穿最便宜的衣服鞋子,吃最简单的开水泡馕,却把呛着烟火一串串“烤”出来的钱全捐了,这何苦呢?
  “现在很多人觉得我不正常,我反倒觉得他们不正常”,阿里木的回应令记者颇感意外。
  他的想法很朴素:房子、汽车,这些并不是生活中非有不可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拿钱出来资助这么多贫困学生,我相信通过我的行为,他们至少不会去干坏事,能通过自己双手努力。”
  最令阿里木感动的,还是维吾尔族同胞的态度,他坦言有过担忧,“没回新疆时,我也想过维吾尔族同胞,会不会因为我帮助了汉族人,用另一种眼光看我。结果回来后,完全没有出现这种事情,同胞都尊重我、很欢迎我,他们都非常认可我的行为”。
  确如阿里木所言。在乌鲁木齐,他热情地招呼记者逛小吃摊,被很多维族路人认出来,微笑、握手、拥抱,阿里木面对热情赞扬只会憨厚地笑。一位司机坚决拒收打车钱,“阿里木,你做了这么多好事,我平时做得很少”。
  他还是要回毕节继续卖烤羊肉串,但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如今,“阿里木江羊肉串”商标已经通过工商部门初审,一年后阿里木就可以经营属于他的事业。
  阿里木很乐观,他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他还要帮助更多人,甚至有未来一二十年的捐助打算。“国家扶持一个人当企业家,希望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过上好日子,但很多人没有做到这些”,阿里木说:“我要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企业家。我会给员工买房子、帮他们结婚,能教育好孩子。”
  如今,在阿里木故乡和静县,学习阿里木成为潮流,各民族感情更深,大家感觉更亲了。
  “阿里木是我们全县的骄傲”,和静县委书记汪江华对记者说:“阿里木在和静出生,在和静上学,在和静当兵,又在和静工作,后来自己出去打工创业。在和静县,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等各民族生活在一块,相处很和谐。阿里木外出闯天下,能和各民族打成一片、亲如手足,与他从小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和生他养他这块土壤是分不开的。”
  和静出了个阿里木,其实,这样的典型在和静有很多。汪江华介绍,“我们身边有维吾尔族人收养汉族孤儿,还有汉族人扶养少数民族孤寡老人几十年,这样的事情在和静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将挖掘宣传这样的好人好事。”
  汪江华看来,阿里木的价值远不止于捐资助学。第一,阿里木展示了新疆人在内地的良好形象,改变个别内地人过去对新疆人那些不太好的看法。为新疆人到内地去创业发展,引领了好的风气。第二,新疆的就业观念还显落后,阿里木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转变新疆人的择业观念、鼓励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起到很大带动作用。如今,阿里木将户口迁到了贵州毕节,这也体现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阿里木还经常给记者打电话聊天,“我的确愿意接受采访,好好的炒作一下。但绝不是想出名,而是想让更多人来资助贫困学生,这就是我的目的。”

推荐访问:慈善家 阿里 烤羊肉串 阿里木: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