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新闻报道_贵州典型报告(摘选)

  ■ 顶云经验   背景:1978年,面对十年浩劫造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思考和探索如何走出一条强国富民之路的关键时刻,关岭县顶云乡农民群众冲破“左”倾思想的束缚,率先采取“定产到组、超产奖励”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迅速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形成了闻名省内外的“顶云经验”。
  影响力:创造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先河,“北凤阳,南顶云”由此成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两面旗帜!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乡”。贵州农民悄悄自主干起的包产到户,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也成为贵州改革精神、首创精神的一个样本。
  
  ■ 毕节试验区
  背景: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胡锦涛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带领省委、省政府一班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着眼发展,创新思路,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自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毕节试验区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大胆探索,艰苦奋斗,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解决农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等问题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全区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影响力:毕节试验区近20年的实践证明,这场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它所代表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引领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性、根本性重大战略举措,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小试验、大方向,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一大创举,对我国贫困山区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 四在农家
  背景: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县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
  影响力:“四在农家”引领新农村建设,历经四个阶段的探索发展,如今正以燎原之势走向全国,被誉为“西部农村的小康之道”、“具有贵州特色的农业农村工作品牌”。
  
  ■ 余庆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绝育户
   养老保障制度
  背景:余庆县首创的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绝育户养老金制度,把建立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与计生养老保障制度紧密结合,使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两女绝育户家庭的夫妻在年满60周岁后,每户每月可领取养老金80至100元。余庆模式受到国家财政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调研组的充分肯定。目前全省已有48个县推广余庆模式。
  影响力:余庆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绝育户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为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找到了治本之法,被港澳媒体称为“跟共产党走不吃亏”,被西方媒体誉为“撕开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口子”。
  
  ■ 春晖行动
  背景:2004年10月,共青团贵州省委根据《游子吟》的感人意境,创意并发起社会公益活动――“春晖行动”。旨在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弘扬中华文明,反哺故土亲人,激发赤子情怀,感恩父母、回报桑梓。共同促进家乡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于2004年2月开始创意策划,10月18日正式启动,活动遍布全省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
  影响力:为推动春晖行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4月,“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经贵州省编办批准成立。2009年3月,“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经贵州省民政厅正式批准成立,为春晖行动事业的深入推进搭建了筹资平台,畅通了筹资渠道,拓展了项目扶持的领域。春晖行动虽由贵州发起,目前全国已经有10余个省份在不同程度开展。
  
  ■ 湄潭经验
  背景:1979年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在我省推开后,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打破了“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农民群众在土地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更好的收益,迸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在湄潭农村的第一步改革,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湄潭的人地之争矛盾、土地侵权纠纷、对土地投入不足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农民迫切希望稳定自己在土地上拥有的权益。湄潭县从实际出发,提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和土地承包50年不变的政策,深受农民拥护,产生了明显的政策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影响力:湄潭县在深化农村改革中以“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和土地承包50年不变为核心内容的土地制度建设成果让全国瞩目,为国内外同行和专家瞩目,并被纳入了中央决策,被称之为“湄潭经验”。
  
  ■ 贵阳市云岩区首创全国街道财政
  背景:1983年,国家对乡一级建立一级财政的政策已经出台,区委参照农村建立乡一级财政体制的政策,大胆地提出了在全国首创城市街道财政的设想。这个设想得到贵州省财政厅、贵阳市财政局的首肯和大力支持,经过认真论证后,在1984年10月,区委做出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街道办事处(镇)财政所的重大决策,并选择中西、延中、黔东三个各具代表性的街道办事处作为下放财政的试点。于同月20日出台了《贵阳市云岩区建立黔灵镇、延中、中西、黔东四个财政所的方案》,拉开了云岩区创建街道财政的序幕。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1985年3月12日又出台了《贵阳市云岩区关于在全区普遍建立街道财政所的意见》。至此,全区15个街道(镇)办事处(当时宅吉办事处未成立)全部成立街道(镇)财政所,率先在全国创建了街道财政。
  影响力:贵阳市云岩区首创全国街道财政,为全国城区街道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街道财政提出了借鉴样板和实践经验,受到财政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并被一些省市财政部门采纳推广。
  
  ■ 绿丝带
  背景:2008年1月12日,一场50年不遇的雪凝突袭中国南方。温度一降再降,医院人满为患。1月27日,贵阳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电波,倡议在路上行驶的驾驶员免费搭载在路边焦急等车的市民,并请参加活动的车辆将一根绿丝带系在右旁后视镜上,方便市民识别。短短一周时间,发放“绿丝带”3万多条,参加互助的车辆达2万多辆,受助市民超过10万人次。“绿丝带”引发了全市爱心行动的连锁效应,爱心互助、救助的空间不断延伸。
  影响力:正如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所说:“无数自发的绿丝带行动,用平凡的感人,诠释了什么叫‘爱心大联盟’。” 继贵阳之后,全国有11个省区市开展了类似“绿丝带”的爱心互助活动。
  
  ■ 农村危房改造
  背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心和支持下,2008年5月贵州省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从2008年7月起,贵州省先后开展了“万户试点” 和“扩大试点”,在此基础上,2009年2月在全省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并通过“整县(市、区)推进”带动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到2010年7月底,全省35.61万户农户住上新房,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影响力:2009年12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发送了《关于转发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批示的函》(建村房函〔2009〕109号),充分肯定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希望全国各地认真学习和借鉴贵州的做法,继续做好下一步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 顶坛模式
  背景: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属生态系统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水资源严重短缺,农民只能在石缝中进行原始耕作,常常是种一坡收一箩,肚子都填不饱。1992年,贞丰县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种粮稳农,种植花椒致富”的治理思路,决定在顶坛片区发展花椒生产。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小小花椒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如今贞丰县北部农民在乱石旮旯中已种植花椒6万亩,成功地进行了生态修复。全片区石漠化治理率达92%,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农民年现金收入增加到4000多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影响力:现今“顶坛模式”已在全国低海拔石漠化地区推广,仅黔西南州,花椒种植面积就达14万亩,每年农民可收入6000多万元。而贞丰县顶坛,也于2007年12月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花椒之乡”。(熊 莺 黄莎莎综合整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