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悍匪【夏秋冬三季连旱:贵州,渴!】

  在全国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都欠账的情势下,贵州也并不例外。除去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严重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省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      “唉,都已经干成这个样子了。”关岭自治县板贵乡人大主席团副主席杨杰站在一株火龙果树面前用手拨弄着已近枯死的果苗,“本来还有两个月左右就应该挂果了,可是现在这个样子……”杨杰抬头望了望眼前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一株株枯黄的果苗毫无生气地耷拉在支撑架上――无奈地说道,“估计到时候都没有什么收成。”
  20年前,素有“俄(恶)罗(落)斯”(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喀斯特地貌)之称的板贵乡,有近3/4的土地石漠化程度达到80%以上,曾是全省乃至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一个典型。经过实践,板贵乡摸索出一条被温家宝总理称为“贵州模式”的石漠化之路:坡改梯―小水利―经济作物―科技。
  几年前,就是在这种模式的引导下,关岭自治县在板贵乡建立了400亩的精品火龙果示范基地。由于火龙果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高、生命力旺盛,即便在被专家称为“地球癌症”的板贵乡,火龙果仍然能够丰收,火龙果基地每年能够带来8000元�亩的收入。
  然而从去年7月就开始的夏秋冬三季连旱,让生命力顽强的火龙果也无法承受,400亩基地的果苗正逐渐枯死。
  在过去的8个月里,一场8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我省中部以西以南地区。全省88个县(市、区)有80个发生旱情,其中盘县、普安、兴仁、安龙、册亨、望谟、紫云、关岭旱情尤为严重。
  
  干渴的贵州
  
  而实际上干旱给板贵乡造成的重创并不止于火龙果基地。“今年,我们的2万亩花椒有80%都要绝收,每亩的损失将达5000块钱。”一阵风吹过,杨杰揉了揉被飞扬的尘土迷了的眼睛说。他身后,一片枯黄的花椒地里,花椒树蜷缩干枯的叶片之间相互碰撞,沙沙作响。
  截至3月10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304万亩,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成灾面积已达63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9%;绝收面积已达163万亩。预计农业经济损失已达17.8亿元。此种情况下,我省夏收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
  “没办法啊,8个多月不下雨了,没有水浇地啊。”板贵乡农民王伦刚抱怨,“人喝水都要靠水车从20公里以外的水库运,一盆水也是先洗菜、洗脸后再拿去浇树,这样勉强救活几棵(花椒)。”他指着距离住处较近的几棵花椒树,那是他家花椒地里唯一的一点“绿芯”。
  王伦刚所在的孔落菁村有270多户农户,其中1/4的人家有水窖,其余的村民都依靠水车运水,一车水大约5立方米,现在已经卖到了180元左右一车。而持续的干旱也让水窖再无力支撑村民们的用水。“也就再有十几天吧,全村的人都得靠水车拉水喝了。”挨家调查用水情况的村长说。
  受地理位置限制,板贵乡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用水安全缺乏保障。本来这样的困境在近些年的石漠化治理和千余口水窖的修建下已有所好转,但是旷日持久的干旱加重了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大旱下的人水矛盾更加突显。
  王伦刚的花椒地下方是一口支撑一百多户人家用水的大水窖,如今这口一滴水都没有的方形水窖用“土坑”来形容更为恰当。王伦刚家距离盘江只有几公里,但是由于地处下游,“水流到这里污染都十分严重,喝不得”,他不得不舍近求远,从二十多公里以外的水库取水。
  “这个村的情况还算好的。”杨杰补充道,“像那些更加偏远的村子,因为路太难走,水价已经涨到了300元左右一车,车进不去的地方,只有靠人挑进去。”
  据统计,2009年12月1日至今年3月7日,贵州省累计平均降雨量仅为4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受此影响,我省境内主要河流乌江干流、南盘江来水量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少三至五成,北盘江偏少三至八成,赤水河、氵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偏少四至九成。同时,省水利部门管理的塘库蓄水量仅7.97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少蓄3.6亿立方米。
  持续袭击我省的大旱甚至让石漠化治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进入板贵乡的盘山公路上有一块宣传牌,上面两幅石漠化治理前后的对比图片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然而,站在山坡上望着“渴”了三季的板贵乡,那图片中满山的翠绿与眼前景象的反差,则汇成一股更深的震撼撞击着人的内心。
  有报道称,水城县石漠化治理工程2008年至2009年已完成的2万余亩林业项目全部受灾,70%的林木已完全枯死;已建成的 6.7万亩人工草场中,有5.2万亩受灾,其中4.2万亩全部枯死。
  
  “旱灾一大片”
  
  “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据统计,截至3月7日,全省59个县(市、区)达到特重级气象干旱标准,10个县(市、区)达到重旱级气象干旱标准,6个县达到中旱气象干旱标准,5个县达到轻旱气象干旱标准。达到重旱级气象干旱标准以上区域占82.14%。
  省气象局局长向红琼介绍,导致我省持续干旱的原因可能为:一是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偏西,阻断了来自南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同时北方冷空气虽然强度大,但是主体偏北,很少南下,在贵州境内冷暖气流少有交汇,造成降水持续偏少;二是自2009年6月以来,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导致印度季风偏弱,贵州受其影响,降水偏少的可能性较大;三是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
  2月 24日,我省启动干旱气象服务Ⅳ级应急响应;三天后,2月27日,启动干旱灾害气象服务Ⅲ级应急响应;3月2日,干旱气象服务响应由Ⅲ级升至Ⅱ级;3月10日,按照《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贵州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下午4时,省气象局发布干旱灾害红色预警,全省气象部门立即全面进入Ⅰ级应急响应状态。
  不断升级的旱灾应急响应状态使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大旱的影响,以往春旱时城市与农村“水旱两重天”的景象已经不再。作为省会的贵阳在大旱面前也感受到了喝水的吃力。
  近日,贵阳市节水办召开的“应对干旱加强节水工作”新闻通气会发出通知,为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该市节水办将重点加强洗车、洗浴、游泳、水上娱乐等非生产性高耗水服务行业的管理。
  目前,贵阳市节水办已向2000多户月用水量在100立方米以上、未办理用水计划的非居民用水单位下达通知书,要求立即办理“用水计划”,否则将按相关法规处以“水价 4~10倍加价收取”甚至停水的处理,以最大限度加大计划用水管理覆盖面。同时,根据旱情发展态势,该市节水办将适时调减非居民生活用水计划,调减的用水计划执行到旱情缓解。
  
  抗旱:一场持久的战役
  
  面对严峻的灾情,抗旱,已成了全省上下的工作重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多次对救灾工作做出指示;省委副书记王富玉,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禄智明先后深入抗旱救灾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省消防部队官兵开展“保民生、解民危,抗旱送水献爱心”等救灾活动,全力以赴为旱区人民解决饮水困难。截至3月12日,全省各地消防部队已先后出动送水车辆1500余台(次),便民送水9400多吨,送水行程2万多公里,解决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灌溉3000余亩,惠及群众32万余人。
  2009年6月以来,全省共组织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9架次,飞行时间55小时;地面火箭、高炮配合开展人工增雨1120次,耗用人雨弹25000余发,火箭弹700余枚,增加降水量15亿立方米,对旱情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目前,我省拥有专用“3・7”高炮增至509门,火箭发射装置102套,作业炮站近600个,从业人员也增到3800人。
  同时,全省各地纷纷成立了抗旱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深入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工作;为农村、医院、敬老院等用水困难群众送水;兴建应急提水、引水、调水工程;强化水源调度管理和供水管网检查维护;采取节水措施、限制高耗水行业用水和组织消防车、洒水车、农用车拉水送水、群众挑水等措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用水。
  此外,抗旱还得到了来自于省外的援助。3月10日上午,参加“两会”小组讨论的澳门委员发起筹款活动,包括澳门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何厚铧在内的35名澳门委员向我省捐款400万元。澳门代表说:“饮水思源,澳门人喝的水就是从贵州经广西、广东流到澳门的。每年澳门遇到咸潮时,是贵州人民开放水库、增加水量,才让澳门人喝上正常的饮用水,我们愿为贵省人民抗旱贡献绵力。”
  高强度、高密度抗旱措施的实施使得我省旱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然而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抗旱是一场持久的战役。
  
  水利建设力度必须加大
  
  “特大旱灾”这几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并不陌生。去年,我国中部和北部15个省区发生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现有灌区灌排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抗灾能力低,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制约了农业抗旱能力的提高。
  在全国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都欠账的情势下,贵州也并不例外。除去不可抗的自然因素,严重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省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
  去年,本刊第15期专题《水泽贵州》就详尽地描述了贵州的“水之困”:在六枝、纳雍、安顺等缺水的地区,每户最强的劳动力都承担着常年外出运水的任务;“人背马伏忙运水”则是农民们枯水季节生活的写照……
  也就是说,即便不发生干旱,这些地区的饮水也是十分困难的。人们将希望寄托在了我省“滋黔工程”、“三小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建设上。
  大旱之下,这些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显。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石宗源在对抗旱救灾工作作出指示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的步伐,不断改善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集体采访时提出,贵州应对旱灾的六项措施之一,是加快实施解决长期人畜饮水问题的工程设施的进度。
  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在清镇市调研旱情时指出,要把扭转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长远之计,在继续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不能减弱对山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大、中、小水利设施建设协同推进。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强调,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加快水利建设力度,加快建立现代水利体系。
  让人们看到希望的还有那些为干渴的田地注入活力的技术创新。据报道,虽然遭遇连续干旱,长顺县威远镇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农庄利用“润湿灌溉”等新技术却能做到“种草能生、植树能活,栽培作物有效益、养殖动物有保障”。而这项集水、节水高效农业技术一旦推广,将有效解决干旱问题,我省年平均1200毫米的降水将得到最充分地利用。以我省列入全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的55个县初步估算,仅推广这种新型集水池将比修建小水窖节约上亿资金。
  同时,“两会”期间也有代表提出要制定《全国石漠化防治条例》,推进石漠化治理,将石漠化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3月7日,温家宝总理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针对贵州干旱灾情说,贵州全省特别是黔西南州,到现在还没有下过一场透雨,人畜饮水困难。贵州现在最紧迫的就是抗旱救灾,旱灾提醒我们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要根本解决贵州的干旱问题,必须加强水利建设。
  ……
  截稿之前气象显示,3月13日至14日,我省25个县(市、区)及247个乡镇出现降雨。干燥的空气总算稍有氤氲,但省气象局预测,我省未来一周降水较小,重旱区旱情仍将继续发展。
  “不管怎么说,也算活了几棵。”王伦刚望着他身前的几株绿色的花椒树说,“这也是希望吧。”

推荐访问:贵州 夏秋 冬三季连旱 夏秋冬三季连旱:贵州 渴! 夏秋冬三季连旱 三季连旱侵袭齐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