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海改行记_冯广海

  下了渝宜高速公路,往巫山县城方向徐行。   很快,亭台楼榭、假山奇石、小桥流水便迎面扑来。   这就是冯光海的海鸣山庄。   10月16日,正值周末,山庄异常闹热。
  一位十五六岁的少年,操起一头系有网兜的竹竿,伸进池里舀鱼。殊不知鱼儿擅于表演,刚一露头便又下潜了。少年东一下西一下,满头大汗仍一无所获,逗得围观人群大笑不已。
  “小子,看我的。”一位中年汉子出面解围。
  他将网兜紧贴水面不动。那边有鱼儿露头了,这里也有鱼儿露头了……只见他手臂一拧,网兜一翻,一条鲢鱼便进了网兜。
  “关键在于眼疾手快。”汉子说。
  这位汉子,就是冯光海。
  冯光海其人,并不像山庄名字那样浪漫。
  “我只是喜欢搞事,大事小事,看准了就搞,没看准的边看边搞。因此,有人给我取了一个绰号――搞搞神。”冯光海乐呵呵地说。
  
  财起运输
  
  “要了解我这个人,先看我这双手。”冯光海亮出了他创业的道具。
  这是一双粗糙而厚实的手。掌心的细皮嫩肉没有了,而是覆着一层厚厚的茧花。看上去黑黝黝的,就像老松树的皮。
  “我搞事比别人更难。说了你不相信,我初中都没读完。”冯光海说。
  冯光海是巫山县巫峡镇红光村移民。
  “小时候,家里穷得很,吃一顿肉都要高兴好几天。”冯光海眼里起雾了。
  五个兄弟姊妹,他是老大,“为减轻父母的负担,我上初中不到一年,就停学了”。
  辍学后,冯光海跑到小三峡水泥厂,用一双嫩手拉起了板板车。
  “我一边下苦力,一边寻找新门路。”冯光海说。
  转机在1984年来临。
  “我看到手扶拖拉机价格便宜,跑去跑来很方便。便一狠心,让家里借了800元,凑足1400元,就买了一辆,搞起了个体运输。”冯光海说。
  手扶拖拉机一开就是八年。
  这八年里,冯光海家不仅吃上了肉,还攒了一笔钱。
  1992年,敢搞的冯光海,买了一辆东风车,在县城边的牛屎河坝办起了砂石厂。
  “当时的场面还是有点壮观,三四十位乡亲到我厂里打工。”冯光海双眼开始发光。
  一晃又是七年。
  1999年,巫山城镇大搬迁拉开序幕。
  敢搞的冯光海又来劲了,买回一台挖掘机和十几辆货车,办起了采石场,还有了自己的车队。
  干,拼命地干。
  冯光海的事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他手上的茧花也越堆越厚。
  
  突生变故
  
  2004年,冯光海永远记得这个年头。
  这一年,胃口越来越大的冯光海,准备搞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大手笔。
  “我着手成立了海宏旅游开发公司,准备在新县城东头二郎庙处生产旅游工艺品和大理石。”冯光海眼里的光芒更甚了。
  冯光海又想一锄挖个大金娃娃。
  “巫山是重庆的旅游大县,生产旅游工艺品前景不可限量。”冯光海说。
  说搞就搞,冯光海立马投入到新公司人员和设备的筹备中。
  正当冯光海搞得不亦乐乎之时,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正在规划建设的渝宜高速公路巫山段引道,将横穿海宏公司生产场地。
  冯光海失眠了。
  第二天,冯光海就听到了流言蜚语:“搞搞神,这次终于搞砸了”,“神气噻,这回安逸了”……
  冯光海胸口很疼。
  “他们说得对,我不仅搞砸了我的事业,还搞砸了跟我干了多年的乡亲们的饭碗。”冯光海眼里泛起泪光。
  乡亲们失业,冯光海揪心,白头发添了不少。
  揪心一个月后,冯光海一咬牙,又买回几台挖掘机,带领80多位老乡,远赴涪陵等地修公路。
  天天在工地上奔走,风餐露宿,冯光海身体熬不住了。
  “岁月不饶人,比不得年轻时候了,但没办法啊,我不做这个,乡亲们就得失业,跟我干了这么多年,不忍心。”冯光海说。
  冯光海想带领乡亲们一起转行,“不再过天天滚烂泥巴的日子”。
  “可我干惯了这行,转行?转行又能做什么呢?”冯光海眼里盛满迷茫。
  
  祸兮福兮
  
  转行梦,一做就是六年。
  2010年10月,在外地修路的冯光海听到一个消息:渝宜高速公路通车了。
  这事,冯光海没放在心上。
  但一月后,另一个消息让他跳了起来。
  “朋友打电话说,主城区到巫山看神女峰、赏红叶的人,一茬接着一茬。”冯光海的心怦怦跳动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巫山到主城区,要走两天一夜。实施“8小时重庆”后,也得走十来个小时。若遇堵车,还得绕道巫溪、开县。
  “渝宜高速通车后,巫山到主城区,只要四个多小时。”冯光海的眼睛又开始发光了。
  他找来一沓纸,左一笔右一笔地勾画开来。
  “我要干件大事。”冯光海笑得很贼。
  一周后,冯光海带着一帮乡亲,回到了巫山。
  “高速公路占了我的场地,看起来是坏事,实际却是件大大的好事,我要借高速公路,让乡亲们彻底摆脱在烂泥巴中打滚的日子。”冯光海说。
  冯光海要干的大事,就是建大型农家乐山庄。
  “我要借高速公路,转行吃旅游饭。”冯光海说。
  造休闲亭,植景观树,建餐饮楼……海鸣山庄在2011年3月,从图纸上走到了公路边。
  这是一个土洋结合的农家乐。
  “‘土’就是满足城里人吃农家饭的需求,用花生米磨成浆,整成特色菜‘花生合渣’,游客吃了直咂嘴;将鲜土豆整成12道‘土豆大餐’,游客吃了喊过瘾……”冯光海说。
  “‘洋’就是满足城里人的看景需求,推出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种植风吹拂面的杨柳枝,修建鱼群如织的观景塘……”
  土洋一结合,生意好得不得了。
  “营业七个月,接了7000多位客人。”冯光海说。
  现在,冯光海正忙着扩建新房。
  “下个月,红叶节就要开幕了。到时,我这里肯定忙不过来。”冯光海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圈成○型,“红叶节过后,山庄的接客数会飙上这个数。”
  “4个0。”他补充说。
  “畅通重庆,好,鼓胀了我的荷包。”冯光海哈哈大笑起来。
  那笑声,爽朗而干脆。

推荐访问:改行 冯光海 冯光海改行记 米老鼠改行记 米老鼠改行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