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原则

  学校的德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学校的德育教育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之中,作为地理教师应把德育融入地理教学,让地理课堂盛开德育之花,使之达到春雨润物物勃发的效果。�
  一、爱国主义的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责任感和为国献身的使命感。如:利用地理史料《水经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向学生介绍:《水经注》不但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徐霞客的足迹遍及19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3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完成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通过对中国地理学成就的客观介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理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一方面利用我国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特别注意克服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的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的失误不能回避,应正确面对,把困难讲清,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刻苦学习,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如:在“海洋资源”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海洋矿产丰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能源的同时,但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对问题的看法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三、利用地理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介绍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过分夸大缺点,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如将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呈现。同时,又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等劣势。既使学生明确国情优势,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使他们了解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总之,国情教育要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情,使学生熟悉乡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四、寓德育于乡土教学之中�
  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家乡的这块沃土,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系国情,达到从知国到爱国最后到报国的情感升华。�
  综上所述,广大的地理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推荐访问:相结合 德育教育 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