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 [从“陈昭论剑”看体育新闻评论语言]

  摘 要: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逻辑分析法从“陈昭论剑”的语言出发,对体育新闻评论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只有贴近性才能将读者的感情融入文字之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达到新闻评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论;语言;贴近性
  �中图分类号:I2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 陈昭,人民日报海外版国际与体育部主任,高级记者。“陈昭论剑”是陈昭从2002至今在人民网上对国内外体育事件进行的相关评论,它包括了将进酒,七日谈,都灵手记,剑指日韩等等,大概有近百篇的文章。《陈昭论剑》的语言富有逻辑性,雄辩有力,也十分的诙谐、幽默,并且喜欢运用古文对事件发表评论。它的文字既能给读者视觉上的感触,也能给读者心灵的感触,贴近人们生活。
  �1、“陈昭论剑”的语言准确、简明
  �陈昭在《尘埃落定》��[1]�说到“‘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过去常常让人挂在嘴边上,有些小资无病呻吟的味道。可面对中国足球,今晚我们竟然能那么无动于衷鼾然入梦,看来真是已经臻如化境得道成仙了。对足球的麻木使我们看比赛时面无表情,无悲无喜,无欲则刚。我们觉得此时才回归了体育的本来内涵,我们看着22个人在草地上抢一个球玩儿,人家找乐子我们看乐子,就这么简单。对中国足球就必须这么看。您闲着没事了,神定气闲的看一下子。但千万别较真,一较真您肯定就上套,黑哨假球赌球就会一起来,您不较真,黑假赌全都玩儿不起来了,也许中国足坛真能一片艳阳天了。”
  �这一段文字中的“面无表情”“无悲无喜”“无欲则刚”写出了国人对看中国足球的无可奈何,足球本来是一种快乐的游戏,但是国人的足球竟然都能使我们酣然入梦了,可见中国足球之悲。作者通过写观众的看球感受,表现出了中国足球的悲剧。“您闲着没事了,神定气闲的看一下子”这一句话作者甚至向读者提建议,大家都看着玩玩儿吧,随便一点,别放在心上。“闲着没事了”“神定气闲”,这两个短语很口语化,也没有多余的文字,但是点明了主旨,千万不要让中国足球耽误了您的时间,这个不值得。作者用抽象的文字概括出了“对中国足球的失望”,也注意到了“事”“理”之间的关系,从“事”中分析出“理”,事情穿插在其中,没有为了叙述去叙述事情的本末。
  �2、“陈昭论剑”的语言生动性
  �在一篇《拯救灵魂》��[2]�的文章中,陈昭用鲜活的字眼说出了当今中青队的队员存在的问题,在赛场上用身体去“冲撞”裁判,在球场上骂教练,踢凳子。这些词语本身都很平常,但是却可以在文章中给读者视觉的冲撞,好像队员的这些动作都近在眼前,使得我们不得不为这些年轻的队员感到悲哀,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另外,在评论语言中,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的使用也会使语言生动活泼。在“陈昭论剑”中有一篇文章《别充“大款”》��[3]�,文章里面用北京的土话“烧包”来比喻爱显摆,乱花钱的现象,用北京奥运的“瘦身”来告诉大家,体育运动是大众,不是少数人的贵族运动,体育运动要合理运用资源而不是随意浪费资源。
  �3、“陈昭论剑”的语言具有贴近性
  �3.1 使用大众化的语言
  �评论要反映亿万群众的思想和情绪,必须在语言上注意群众化,使深刻的思想在通俗化的口语中表达出来,这就能深入浅出,亦庄亦谐,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上演过一个小品,叫做“卖拐”,后来平民百姓接受了这个词语,说别人拐弯抹角或者是说话吞吞吐吐的时候就用到这个词语。当年辽足换了赵本山当家,想重整威风,顺便借赵本山的名声每年赚它个几千万,于是有了陈昭的《中国足球也“卖拐”》��[4]�这篇文章。文章专门从“卖拐“说开来,辽足俱乐部,既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卖拐”,也不是赵大哥在春晚上忽悠大家的“卖拐”,平常的“卖拐”可以说得大家呵呵大笑,但是一个辽足弄不好,就没有什么好笑的了,直接就是经济损失啊!演员能救足球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
  �3.2 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
  �不少人认为有的新闻评论单调、枯燥、无味,对其不感兴趣。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缺乏幽默因素。幽默是一种智慧,是心灵自由的表现。有句名言:“缺乏幽默是悲哀的。”新闻评论所追求的,幽默绝不是滑稽逗乐、庸俗戏谑,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而是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的外露,具有高雅性;不是为了博得廉价的一笑,而是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启迪。
  �在《郁闷之极》��[5]�这篇评论文章中,沙特队没有了亚洲强队的威风,被日尔曼战车冲的七零八落,在德国队面前“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小鸡,扑腾着翅膀可怜的逃生。他们如同弱不禁风的林黛玉林妹妹,稍稍一碰即摔倒在地。”沙特队作为亚洲的一支强队,竟然变成了“小鸡”和“林黛玉”,实在是让我们有点失望。不过作者又自我调侃,“郁闷也是一种调味料嘛”。
  �3.3、将读者的感情融入文字之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评论的文章要免于俗套,自然要想些办法。作者的文字富有个性,这种文字又与感情连接起来,让读者觉得好像就在写自己心里所想的一样。这样的文章一看,便立刻就觉得有了生机。其实作者也是一个服务生,服务的对象就是读者。中国接受的文学本质论是“意境”理论,作者只有在作品中与读者共同建构起意象和韵味,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统一。
  �世界杯是一部超级大片,4年放映一次,观众无数。大家要么聚集在现场,要么聚集在电视机前看着它悬念丛生,危机四伏,斗智斗勇斗狠。这时候无论你是作者还是读者还是观众,统统倾向于自己的球队,如果看到心爱的球队失利,那种捶胸顿足撕心裂肺的痛楚比丢了钱包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陈昭的文章就是这样来放映世界杯这样一部大片,不评论是非曲折,只作放映,大家都在看,都在想,确实没有必要硬说自己的观点如何好了。文章只说“所谓种子队让黑驴黑马踢得遍体鳞伤”,只告诉我们“法国、阿根廷、德国、意大利这些大腕一个个战战兢兢”,因为剧场里还只有这些,还在有滋有味的上映,作者就与观众一起看好了。球场上的人都玩儿命了,作者、读者和观众也是红了眼睛,人人都是拼命三郎,大家一起情绪高涨。绿茵场一幅群雄大混战的壮阔画面你用嘴巴“看”,我用笔“看”,大家都在看,各种声音交杂在一起,作者、读者浑然一体。
  �4、小结
  �写文章的人“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这是著名作家孙犁说的一句话。只有用这种态度才可能去体会读者的心思,文章才有可能被读者接受。陈昭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理,才带给了我们新闻评论的美感。通过对“陈昭论剑”语言的分析,我们更进一步的明白了评论不是教训人,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大家一起探讨,共同分析,只有这样,新闻评论这种体裁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现在的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在对文字的运用当中“贴近性”是很好的体现方式。评论文章在做到娱乐化,大众化,只有其语言被读者说接受了,才能达到目的。我们要像追求真理一样的追求语言,使新闻评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焕发文采。
  �
  �参考文献:
  �[1] 陈昭.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9日 第十二版)
  �[2] 陈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6月24日)
  �[3] 陈昭.人民网.体育评论.陈昭论剑.七日谈(2005年08月19日)
  �[4] 陈昭.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6月10日 第五版)
  �[5] 陈昭.人民网.2002世界杯网站之铿锵评论(2002年6月02日)

推荐访问:论剑 体育新闻 语言 从“陈昭论剑”看体育新闻评论语言 陈昭论剑硕士学位论文 陈昭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