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莲的方程式. PDF 睡莲的方程式

  问:如果有人在湖中种了一株睡莲,这株睡莲每天都能生出一株新睡莲。30天后,湖面会被睡莲覆盖,其他物种将因窒息、空间剥夺和食物匮乏而死亡。在这样的前提下,睡莲在多少天后会覆盖湖面的一半?
  答:29天。
  
  影片刚开始时,全球处于奋发有为的乐观氛围中。到处都有人在建房,道指和标准普尔的纪录在不停刷新,高盛的效益飙升了93个百分点,明星操盘手和银行家的预期收益将为1000万、2000万,甚至5000万美金……
  这是最好的时代,一切来得太容易、太突然、太美好。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当粗疏乐观支撑起来的泡沫被刺破之后,等待全体美国人的危机,其严重程度将直追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
  盛世和大萧条,仅一线之隔。危机发生前,美国人享受着嘉年华般的饕餮盛宴。接踵而至的,便是雪崩似的危机。对普通美国人而言,经济萧条意味着失业、破产。对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来说,他面临的问题更为棘手。
  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由次级贷款引爆。次级贷款很像池塘里的睡莲,在开始时,发展是适度的,可理解的,让人觉得继续这样的发展合情合理。可很快便发展到一个加速阶段,从而造成一个偌大的泡沫。泡沫没有破的第26天、27天、28天,一切看起来安然无恙。即便到了第29天,危机还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正是由于危机的可控,才未引起普遍的关注。于是,第30天很快就到来了……
  一旦次级贷款人无力还贷,整个经济便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发生无法逆转的连锁反应。位于危机链条顶端的投行已经感受到山雨欲来的风暴,抵御能力稍弱的雷曼兄弟,由于购买了很多有毒资产,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救雷曼,还是听任它破产?
  这是鲍尔森需要回答的艰难选择题。救雷曼,意味着动用国家的钱(其实是老百姓的钱)来拯救搞垮美国经济的元凶。但如果放弃拯救雷曼,这对美国人的信心打击将何其严重。而信心,则是现代经济的脆弱支撑。一旦美国人陷入集体性的悲观,经济复苏的前景将一片灰暗。
  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鲍尔森显得过于乐观。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认为雷曼应该付出代价,但这个代价绝非让雷曼倒掉。他不期望用国家的钱直接拯救雷曼,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建议金融巨头―美林、摩根斯坦利、美国银行等出资购买雷曼的有毒资产,共同消化掉这个危机源,以稳固美国人的投资信心。
  但危机来得太快,之前还是拯救者的美林,很快变成了被拯救的对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鲍尔森面临的难题,犹如万花筒一般,只要稍微变化一下角度,就会得到危机的不同面相。在美林的危机凸显之后,鲍尔森面临的难题从如何救雷曼,变成了救雷曼还是救美林。
  与财务状况糟糕的雷曼相比,美林简直是一块可口的蛋糕。两相对比的结果是,美国的金融巨头纷纷弃雷曼,保美林(这些金融巨头也面临具体困难,无力同时拯救两家公司)。当雷曼变成食之无味的鸡肋后,鲍尔森的可选项只剩下英国的金融资本。可英国金融资本嗅觉异常敏锐,并且不负有拯救美国公司的义务,他们最终拒绝了收购计划。
  英国金融资本拒绝拯救,直接将雷曼推入了毁灭的深渊。雷曼的倒掉,是危机链条顶端的地震,它意味着灾难迫在眉睫。信心崩溃加上金融机构的惜贷,如同龙卷风裹挟着海啸,冲击着美国金融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鲍尔森能够做的,也只是听从新任美联储主席伯克南的建议―给美国各大金融机构注资,然后借由各大金融机构的渠道放贷出去,以激活美国经济。
  在影片结束时,导演给出了乐观的结局:恐慌的市场逐步稳定,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趋势得以逆转。经济活性开始恢复,各大银行偿还了政府提供的救援资金。
  然而,和影片的乐观态度有所不同的是,现实世界的危机还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在2011年9月达沃斯经济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发表了并不乐观的判断:“各国通胀程度不同,增长速度有别,负债情况各异,情况非常复杂,我也不知道未来世界经济能否回归到强劲和包容性的增长。”
  现实世界的灰暗前景和电影的乐观基调正相反。如果我们把电影比做镜子,那么《大而不倒》正好是现实世界的回光返照。在这次回光返照中,《大而不倒》对美国金融海啸给了正面回应。
  既然电影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发现者,那么,我们同样可借《大而不倒》来重新发现我们的生活。2008年的金融海啸肆掠之后,这个蔚蓝的星球瞬间滑入了漫长而昏暗的忧伤期。一个个处于经济高峰期的神话,如涨破的气球,在全球观众的眼皮底下,消散于无形:雷曼的垮塌、冰岛的破产、迪拜的岌岌可危、希腊的债务危机……整个世界,像是由脆弱丝线连接而成的蛛网。
  金融海啸并非空穴来风,人性的贪婪以及限制人性贪婪机制的失效,是这场全球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在《大而不倒》的方程式中,人性的贪婪并未得以有效遏制。因而,现实当中的灾难,还将继续下去,直到有更多的人醒悟过来为止。

推荐访问:睡莲 方程式 睡莲的方程式 睡莲好养吗 睡莲怎样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