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的选评特点及示范意义_线段的意义和特点

  摘 要:高�的《唐诗品汇》因其规模宏大、众体兼备、风格多样、体例周详,在明代的唐诗选本中别具一格独领风骚,它独特的创新体系以及评价模式,亦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可谓成就巨大,影响深远。
  关键词:高�;《唐诗品汇》;四期;九格
  
  高�(1350-1423 ),又名延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明永乐初年(1403)以布衣征授翰林待诏,后升为典籍。高�工书、画,又善于作诗,与同时代同省籍之林鸿、王�、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等诗人并称“闽中十才子”。高�著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等。《明史)卷二八六有高�传,附林鸿传后。
  《唐诗品汇》系高�从明洪武十七年(1384)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经过十五年的精心采摭,选录了由初唐贞观(627-649)至终唐天�( 904-907 )280多年中620位诗人的诗作,共计5769首。
  自唐代以来,已有不少唐诗选本流传。对于早前的唐诗选本,高�有较清楚的了解,尝在《唐诗品汇总叙》中称:
  “载观诸家选本,详略不侔。《英华》以类见拘,《乐府》为题所界,是皆略于盛唐而详于晚唐。他如《朝英》、《国秀》、《箧中》、《丹阳》、《英灵》、《间气》、《极玄》、《又玄》、《诗府》、《诗统》、《三体》、《众妙》等集,立意造论各该一端。唯近代襄城杨伯谦氏《唐音集》,颇能别体制之始终,审音律之正变,可谓得唐人之三尺矣。然而李、杜大家不录,岑、刘古调微存,张籍、王建、许浑、李商隐律诗载诸‘正音’,渤海高适、江宁王昌龄五言稍见‘遗响’,每一披读,未尝不叹息于斯。”
  在这里,高�对早出唐诗诸选本均有所评骘,认为各选本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言下之意,迄今尚无一部完善的唐诗选本。类似的看法也见于同时期诗人马得华、王�所撰《唐诗品汇叙》中。他们的意见概括来说,就是认为前人选唐诗有立论之偏、识见之陋、体制不全、未能贯通诸缺点。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唐诗品汇》在诗歌的遴选和批评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别具一格。
  (一)规模宏大。与早前唐诗选本相比,在选诗数目、诗人数量、选诗时段、编选卷次等事项上,《唐诗品汇》都有所超越,占绝对优势。仅据选诗数目,即可看出《唐诗品汇》的编纂规模。它是《国秀集》选诗的26倍,是《河岳英灵集》选诗的24倍,是《箧中集》选诗的240倍,是《极玄集》选诗的57倍,是《唐音》选诗的4.3倍。这个数据,还没有将《唐诗补遗》的954首诗计算在内。可见《唐诗品汇》编纂规模之宏大是空前的。
  (二)众体兼备。《唐诗品汇》分体编排,包括五古、七古(附长短句)、五绝(附六绝)、七绝、五律、五排、七律(附七排)等七个部分,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各体诗歌兼备的实况。与此相比,早前唐诗诸选本对诗歌体式的选取多少有些偏废。如《河岳英灵集》所收详于五言,略于七言,律绝则仅存一二首,且所选大多是古诗,而近体诗甚少。这种偏取某类诗歌体式的现象,即便在规模较大的《唐音》中也同样存在。《唐音》对诗体的选编,也有较早前的选本有优长之处,如设立排律一目,即前所未有,实属首创。而这一做法,又为《唐诗品汇》所吸纳。故知,《唐诗品汇》在规避早前唐诗选本不足的同时,也能采纳其若干优长。
  (三)风格多样。由于受体制篇幅、诗学观念、时风好尚的影响,不少唐诗选本所选诗歌风格往往有所偏好,从而不能展现唐诗风格的全貌。在这一点上,《唐诗品汇》颇具特色,所选诗歌风格更显多样。高�对唐诗总体风貌有自己的见解,曾说:“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还对不同时段具体作家的诗风有详细辨析,如其论盛唐诗人云:“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沈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顽、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四)体例周详。鉴于早前唐诗选本的缺失,高�尽可能扬长避短,精心设计《唐诗品汇》的编选体例:首《总叙》,叙说编纂《唐诗品汇》的因缘;次《历代名公叙论》,载述早前一些较有影响的诗评家,如殷�、杜�、元稹、欧阳修、严羽等人对唐诗的评论;次《凡例》,讲明编选原则、评价体系、编排秩序等;次“引用诸书”,包括“正诗所集”及“夹注所引”两部分;次《诗人爵里详节》,包括帝王、公卿、名士、有姓氏无字里世次者及佛道、女冠、宫闱、外夷共602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和诗学要义;次各体诗歌《叙目》及选目,《叙目》总述该诗歌体式的源流、发展、衍变以及代表作家的艺术风格。
  (五)荟萃众评。在《历代名公叙论》中,高�已选辑了历代评注者对唐诗整体的评论资料。此外,高�还从前代唐诗选集、笔记、诗话中广辑评论,录入各体诗选的正文中。故《凡例》称:“诸家评论繁甚,其有评论本人诗者,则附于姓氏之后;有评论本诗者,则附于本诗之前后;有评论本句者,则附于本句之下。”因而可以说,《唐诗品汇》是历代唐诗评论资料的集成。他还宣称:“今取其正论悟语,悉录之。其或文儒奇解过中之说,一无取焉。”这种择善而从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六)体系创新。此即高�的“四期”、“九格”之说。“四期”说是借鉴前人的唐诗分期理论而提出的。不过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初、盛、中、晚之划分,还对唐诗在各个时期的流衍变化作了具体分析:初唐,指“初唐之始制”(贞观至永徽)及“初唐之渐盛”(神龙以还至开元初);盛唐,指开元、天宝间;中唐,指“中唐之再盛(大历至贞元中);晚唐,指“晚唐之变”(元和之际)和“晚唐变态之极“(开成以后)。《唐诗品汇》分体编排,每体中再分列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等九路,亦称“九格”。每体前皆有“叙目”,说明该体的渊源及其在唐代的流变、各品的代表性诗人、诗作及其主要风格特征,与书前《总叙》一起构成系统的诗学理论。 通过“叙目”,在描述唐诗源流变化的同时,也区分了品格之高下。该书的审美范式随之得以确立:开元、天宝间诸诗人作品既是“盛唐之盛者”,也是“品格最高”者。这直接开启了“前七子”“诗必盛唐”的美学宗趣,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模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
  《唐诗品汇》作为明代唐诗学的第一个范本,对当朝具有示范意义,这主要体现在:
  其一,高�选诗胸怀“全唐”的大格局、大视野,为有明一代树立了风范。高�以开元天宝间诗歌为美学范式,但《唐诗品汇》所选兼备有唐一代,开本朝风气之先。如随后正德年间出现《唐人小集》58卷,录唐太宗至五代王周34家诗;嘉靖十九年朱警辑刊的《唐百家诗》(又名《百家唐诗》),收录初唐21家、盛唐10家、中唐27家、晚唐(包括五代)42家共百家唐人诗集,凡171卷;万历后期,吴勉学还在仿照《唐诗品汇》的规模和体例汇编《四唐汇诗》;直至明末,曹学�辑《石仓十二代诗选》犹明确宣称:“自唐六家诗而至近代之《诗删》、《诗归》,皆偏师特至,自成队伍;高氏《品汇》独得其大全。予之选亦惟仿其全者而己矣。”
  其二,高�重视诗歌的体格声调,《品汇》按体编排,五古、七古(附长短句)、五绝(附六绝)、七绝、五律、五排、七律(附七排),有条不紊。因该书规模大,流传广,影响著,对于“明人爱分体”的编排习惯,对明人爱辨体的论诗习性,亦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其三,《唐诗品汇》初具“汇评”性质,有学术史意义,亦为明人树立了典范。该书前特设“诗人爵单详节”,对所收诗人可考者的生平事迹作精要的提示,便于读者在解读唐诗时“知人论世”;卷前引“历代名公叙论”共34则,可视为高�选诗的理论依据,其中所引严羽诗论达14则,见出他与严羽诗学的承传关系;书中引述自唐至元评说诗人诗作的文字,这些可供参考的资料,使得该书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诗接受的历史轨迹。高�的这一做法,亦被明人沿袭并发扬,大型选本如沈子来《唐诗三集合编》、胡震亨《唐音统签》等均有汇评性质,富于学术史意义。
  鉴于《唐诗品汇》独特的选评特点以及鲜明的示范意义,它自明初问世起,在明清两代一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的出现,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等“前后七子”的风行,整个明代尊崇唐音,都与此书有关。
  参考文献:
  [1](明)高�,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清)永�等著,四库个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廷玉,等.明史•文苑传[Z],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张廷玉,等.明史•李攀龙传[Z],北京,中华书局,1974.
  [7]陈伯海.唐诗学史稿[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唐诗 示范 意义 《唐诗品汇》的选评特点及示范意义 唐诗品汇的编者是 论唐诗品汇的选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