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_社会热点事件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现象,发现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并分析了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待由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舆情动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热点事件 网络流行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看似带有戏谑和调侃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使用群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看法和立场,以及他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大学生群体是当今网民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同时其又有着不成熟和易受环境影响的一面。从2008年开始,“90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崭露头角,从小接触“火星文”长大的他们,是网络流行语的创作及使用高手。这些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来的新形势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时代,纯粹分析、纯粹讲道理,永远比不上戏谑和调侃,网络词汇流行的动力,正是对常规的逆反。与其说三道四,不如博君一笑。这大概就是当今许多年轻人的生活观了。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特别是洞悉其中的思想和舆情信息,可为思政工作者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在以网络为媒介而实现的新的人际交流的方式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网络流行语言。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网络流行语正以非常快的速度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2010年11月10日,网络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网友惊呼:“太给力了!”从最初的“火星文”到而今的流行语,网络语言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接纳。网络语言已不再属于小众语言,而变成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为了理清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两种分类,第一种是简单地按照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分为字、词、句、体四类。比如属于单个字的有:“�”、“宅”、“�”、“萌”等(一些符号和字母组合基本也可归于此类)。属于词语类的有“给力”、“坑爹”、“雷人”、“鸭梨”、“杯具”、“躲猫猫”、“楼歪歪”等。属于句子类的如“神马都是浮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我爸是李刚”,“我们刚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等等。而在网络流行语中最受网民追捧、也是使用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体了,例如“伤不起、有木有”的“咆哮体”,“亲,包邮哦,抹零哦”的“淘宝体”,“可素伦家灰常开心”的“蜜糖体”,“被就业、被富裕”的“被字体”,以及最近曝光率较高的“高铁体”,等等。高铁体一出,甚至有网友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一个叫“高铁体造句大赛”的活动,以表达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质疑。这个“高铁体造句大赛”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经典造句,如:“北京今天没堵车,这是一个奇迹,但它就是发生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大多数的造句源自网友对铁道部的质疑和讽刺。第二种分类,是依据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大致可以分为基于社会热点事件产生和非基于社会热点事件产生两大类别。如前面提到的“躲猫猫”、“楼歪歪”、“我爸是李刚”、“被就业、被富裕”,以及“我们刚刚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和“这是一个奇迹,但它就是发生了。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都是有一定的社会事件作为其产生和传播背景的。
  二、网络流行语由纯粹恶搞向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上网的便利,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超强舆论磁场。微博、飞信、人人、QQ等各种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使得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舆论,把地区性、局部性和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甚至变成需要中央干预的公共事件。而这些热点事件也产生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网络流行语。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由无厘头的恶搞或自我表达转而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早期的“酷”“顶”“盖楼”之类的词条现在很难再引起广泛关注,而那些与重大新闻事件和显著社会现象结合的话语表达往往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与舆论效应。在过去一年间,“神马都是浮云”的背后是轰动一时的“小月月事件”,“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记录了腾讯和360公司的纷争,“恨爹不成刚,恨娘不成玉”则分别指代河北大学飙车案和宁夏吴忠青年举报“官二代”遭“跨省追捕”事件,多数网络流行语都与具体的新闻事件相关。这些承载了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的网络流行语继而成为热点事件的舆论推手,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同时传统媒体的积极介入,也使得网络流行语从网上走到网下,产生新一轮的传播效应。
  在网络所搭载的快捷信息交流中,网络流行语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各种社会现实。有些流行语是对当下社会不良现象的谴责,有些则闪烁着民主意识的光芒,有的甚至是当下某种社会思潮的缩影。网络流行语不同于标语口号,也有别于广告宣传词。但它们比标语口号更有号召力,比广告宣传词传播得更快、更广。同时,网络流行语的含义也并不仅仅止于单个的事件,而是通过它们蕴涵的潜台词,表达了网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现实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立场。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看似漫不经心的话中,略带狡黠的嘲讽与追问,体现了互联网上来自现实社会的参与关注。自2008年开始,网络流行语开始成为网络影响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以特有的语言模式,敏锐地感受时代的社会脉搏,折射出当今的热点问题,拓宽了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空间,同时还充当了社会情绪的泄压阀。
  三、大学生群体如何对待由社会热点事件催生的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群体作为整个社会的新生力量,整体思维比较敏感和活跃,对各种社会现象也充满着好奇。而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较之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的三十三年是我国公民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三十三年,公民享有了更广泛的选择自由和话语权。大学生作为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参与意识非常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思潮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蔓延,随之而来的是新词语及表达方式的大量涌现。大学生向来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再加上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这必然体现在他们的言语活动中。而在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的人人网、微博、QQ等交友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上经常能看到当下反映社会热点的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和传播。信息的发展、社会开放的程度日盛,使得公众对各类事件过程和细节了解更多,当一些事件的真相与处理结果出乎人们意料的时候,网络流行语就会应运而生,表现的是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折扣”。这些看似无厘头带有戏谑性的话,实际上投射出的是网友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同时也蕴涵着让人们对更多事实真相的渴求。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流行语往往最感兴趣,这也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特点。①现代大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体现出较强的持续性,以及对事件本质的关注。如“被就业”一词起初源于一名应届毕业生在网络上对自己的就业协议书被学校代签而发出的感慨,却迅速引发了一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关于弱势群体的大讨论。同时,因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并且拥有担当时代先锋的良好传统,这就使大学校园流行语与其他群体流行语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会敏感性,一些国内外热点事件能迅速在大学生语言中得到体现。以上种种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国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和历史责任感。关注民生走向、感受时代脉搏已经成大学生最喜欢的一门“必修课”。②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尚且不足,思想和价值观念还处在塑造阶段,同时现代社会通讯手段高度发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形、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加上现代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中表现出的复杂多变性,大学生群体在对待一些社会热点或不良的社会现象时并不能完全彻底地、科学地明辨一些事件的真相,不能完全正确理解一些事情的原委,因而难以对社会现象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同,有时甚至容易受到煽动,走向极端,在某些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介入错误的舆论氛围,而错误的舆论氛围又会反过来导致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某一事态形成不正确的价值判断③。同时,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从众仿效心理、青春期后未消除的叛逆心理、宣泄压抑轻松戏谑的玩笑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形成理性的看法。而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僭越和消融了主流文化,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候成为高校稳定、安全和和谐等方面的隐患。
  四、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出的舆情动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网络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大学生喜欢用网络流行语,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关注网络语言,这些语言所传达的思想信息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特别是社会热点事件中催生的网络流行语,其中所体现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当下许多高校对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高校的舆情不应只关注预警、引导和监督,还要重视它在维护高校稳定和谐方面的作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舆情引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真相、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做出理性判断。因此,拓展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路对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
  网络流行语现象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紧密联系。许多网络流行语是民众言论自由和舆论表达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舆论监督权利的实现方式。在思政工作中,作为当代的思政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这些流行语背后的事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冷静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把握表现在流行语中的当今大学生的权利诉求和对社会人生前途的焦虑担忧,并做好及时的疏导工作,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关注校园流行语,从校园流行语入手,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开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④。
  
  注释:
  ①陈路等.首都高校网络流行语言的使用状况及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北京教育(德育),2010,(2):70.
  ②盛婉玉.新世纪以来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变迁和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9):18.
  ③肖建昌,张义明,陈燕.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探析.新闻知识,2010,(10):57.
  ④邱贵芹,张兰英.关注校园流行语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教育与职业,2007,(20):190.
  
  参考文献:
  [1]黄丹玫,吴懿纯.四川大学校园流行语状况调查及学生思想动态分析.青年文学家,2009,(8).
  [2]胡侠.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11.
  [3]肖建昌,张义明,陈燕.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探析.新闻知识,2010,(10).
  [4]刘诚,戚露露.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0,(9).
  [5]姜胜洪.当前我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舆情分析.未来与发展,2010,(6).

推荐访问:热点 流行语 思想政治工作 社会热点事件影响下的网络流行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思想政治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