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政府会计改革意义_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摘要】 本文根据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思考,提出较为科学的选择设计构想。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关注更多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的研究成果。但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受到,教学内容不仅影响教学计划的贯彻和教学大纲的制定,而且对教材的编写与实施,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因此,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问题。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各高校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并优化组合同体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确定体育课程各年级、各阶段在教学内容互相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体育课重复中小学体育课的内容。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我们发现,大学体育课实际上成为中学体育课的简单延续,没有自身的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理论,体育院校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主要基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师普遍没有受过大学体育理论的专门教育。在这种状况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基本沿袭了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体育项目为内容,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任务, 以考核为保证的教学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必修课的普及类运动项目基本上是中小学体育的重复,在教学内容上已经失去学习的意义,而且由于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与中小学体育课雷同,使大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学习兴趣。
   2、缺少“以健康为主”的教学内容。健康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中就已经形成雏形,并提出了身体素质检测评价的新理论:一类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运动素质,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健康素质。健康素质主要包括心血管耐力、肌肉的力量、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等五项。并认为健康素质的指标,能从健身这个角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把与健康有关的人体素质突出出来,把身体素质理论进一步深化,使体育锻炼更加明确,锻炼的操作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锻炼的价值得到自然回归。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基本是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方法、规则和要求。“竞技体育化”的体育课强调专项运动技术、方法和理论的学习,而淡化了大学体育课传授强身健体的方法与知识的功能,造成了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混乱,因而被认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实施学校体育必须“以人为本”。学校体育所强调的是育人育体、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另外,在学校体育的实施上,无论是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与比赛,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以教学为基础,广泛开展和推广校内体育活动,为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内逐步形成的传统项目,如健美操、武术等,在广泛普及的同时每年定期举办竞赛活动,使各项目均吸引大批爱好者、参与者,为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一系列的成绩和几年来不断的实践说明,必须强化体育基础教学,并且将高校竞技体育建立在这个广泛且坚实的基础之上,扎扎实实地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学生个体的天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2、体育课内容应以快乐体育为主体。以往体育课程构建、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在以“运动技能”或“增强体质”为目标,还是在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前提下,都始终不能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思想观念束缚。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为适应这种需要,体育内容应以快乐体育为主体。快乐体育是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会使体育的趣味性增加,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
   3、学校体育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是体育教育思想上的变革。要着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学到全面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兴趣,养成运动习惯。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这就促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体育教学大纲中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结论和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面向全体大学生,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锻炼层次、条件等都与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从年龄心理来看,大学生喜欢主动地、有选择地锻炼,而中小学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参加;从锻炼的基础来看,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体育教育,具有良好的体育意识、基础与经验,能在较高的起点上选择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体育部应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实际,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开设若干门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又能改进和促进学生体质发展。一些高校已开始着手此项改革。体育课将不分年级,只分高、中、初三级,学生可以从30门专项课中选择,简化体育考试,但毕业时应达到“会长跑、会游泳、会武术一类”的要求。学生从运动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因此,诸如此类的改革值得各高校体育工作者探索,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值得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钱杰,姜同仁.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毛振明,毛振钢.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运动项目[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教学内容 浅谈 高校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