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名词解释_浅析哥特艺术的历时发展

  摘要:哥特可以代表领域很广的艺术样式,,有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德国的艺术史家沃林格尔把哥特式艺术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心理精神联系起来,以寻求哥特式艺术的深层意志,并试图追溯到远古时代民族活动的深层动机中。
  关键字:哥特;发展;教堂
  引言
  提起哥特式艺术,很多人脑海中马上呈现出中世纪欧洲那一座座雄伟的大教堂,高耸的尖塔,斑斓的花窗、浑厚的骨架券、轻薄却有力的飞扶壁、金碧辉煌的内饰、功能合理的布局。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工匠在教堂的高处精心的雕刻一处非常细微的小雕像,掉了很久还没有雕好,一个路人就对他说,雕那么仔细干什么?反正那么高,没人会看得见……工匠用手指了指天上回答说,是没人看得见,但天上那位可是看得清清楚楚呢。这样我们大概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一座座宏伟教堂得以完成动辄需要耗时几百年。因为整个建筑里里外外每一个细微的角落,无不凝聚着艺术家们的心血。
  1.哥特式的缘起
  这类恢弘的建筑之所以称作哥特式,是因为在哥特建筑出现之前的社会中人们习惯了优雅的古典建筑,人们就用这一代表野蛮、丑恶的词语“哥特”来形容这种神秘、高耸、涌动着不安气氛的建筑形式。
  哥特可以代表领域很广的艺术样式,有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德国的艺术史家沃林格尔把哥特式艺术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心理精神联系起来,以寻求哥特式艺术的深层意志,并试图追溯到远古时代民族活动的深层动机中。
  日耳曼人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感到不安与迷茫。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精神上的安宁,但是他们心中强烈的求知欲望却站在另一端。这是一场拉锯战。他们觉察到了宇宙的深邃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知识范围,这种认识使他们不安,他们渴求平静。于是,他们试图创造一新的形式以庇护他们的灵魂,但这并未阻止他们对知识的追求。这复杂的精神状态变成骚动,矛盾在他们心中展开。精神不能安宁,内心的平衡点就只能在一种麻木与自我麻痹中获得了。沃林格尔说:“正是这种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显著的标志。”
  早期的哥特式艺术形式是萌生在这种矛盾的精神状态上的,日耳曼民族早期的线条装饰装饰充满了运动感,既具有生命形式感的扭曲,也具有抽象的特点。这些线条的表现方式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模仿,也不是单纯抽象自己心里冲动的力量,而是把他们心中的热情赋予自然之上。
  古代北欧地区的卢恩符文,日耳曼民族相信这些符文带有强大的力量。线条的粗细变化,直线曲线的变化,以及富有意味的排列方式,代表了一种的生命力量。硬朗的直线,尖尖的锐角,粗壮稳定的支撑上方有力的斜线,体现一种冲动,一种呼之欲出的力量。
  随着知识的进步,日耳曼人能够以比较轻松的心态来面对外部世界了。它们的粗犷有力的线条在某些具体的应用中变得柔和了,尤其是在表现一些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的时候。比如哥特式的雕像,对人物的刻画增添了几分亲和与自然。
  2.哥特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哥特艺术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哥特式教堂了。至于哥特式的艺术形式是如何与基督教结合起来,并且两者一经结合就进出火花,相互促进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长久的占据着重要的位子。基督教与日耳曼人的思维方式都具有超验的观念,而且基督教是一套富有逻辑性的完整体系。日耳曼人的心灵一直处在一种难以理清的矛盾之中,而这种矛盾使得他们难以腾出心灵空间去创造更为美好的归宿。而基督教体系在结构上的完整,切好填补了日耳曼人的缺失结构。而基督教的超验精神也在与具有强有力的生命律动精神的日耳曼民族结合后慢慢探寻到了更能表现其神权至上的理念的形式。哥特式教堂逐渐代替罗马式成为基督教堂主要的承载体的过程,充分的体现了日耳曼民族内心几句的强大的原始精神力量战胜了世俗的、充满人性教化的文化,也体现了基督教神权至上对蛮族侵略文化的驯化。
  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的建成用了632年。高度大约为160米。气势恢宏,高耸的尖塔直插云霄,旁边一簇错落着的小尖塔紧紧地攀附着,整体透露着一股强烈向上的动势。支撑着它厚重墙体的飞扶壁也显出不小的阵势,它们是清一色的小尖顶。整座教堂虽然体积庞大,但是由于他在纵向上的艺术处理,让整个建筑物显得轻盈。整个建筑的外表装饰都非常细致,越往上装饰越多越细,每个细节无论神龛、拱门或者尖塔上的雕塑装饰,都散发着一种轻灵的气质。这种拔高、飞升、轻盈、精致,这种动势,营造出一种神秘飘渺的感觉,若即若离,似乎隐隐的为人指着通往天堂的入口,令人神往。
  教堂的内部平面是一个十字形,在基督教里这是一个重要的符号,是耶稣受难的见证,代表了耶稣遭受的罪。海涅曾这样描述他的感觉:“教堂里我感到精神逐渐飞升,肉身遭到践踏。教堂内部是一个空心十字架,我们就在这刑具里走动;五颜六色的窗户把血滴和浓汁似的红红绿绿的光线投到我们身上;我们身边呜呜地唱着丧歌;我们脚下满是墓碑和尸骸,精神沿着高耸笔立的巨柱凌空而起,痛苦地和肉身分裂,肉身则像一袭长袍扑落地上。从外面来看,这些哥特式的教堂,这些宏伟无比的建筑物,造得那样的空灵、优美、精制、透明,简直叫人要把它当作大理石的布拉邦特花边了,你这才真正体验到那个时代的巨大威力,它甚至能把石头都弄得服服贴贴,石头看来都鬼气森森地通灵会意似的,连这最顽强的物质也宣扬着基督教的唯灵主义。”哥特教堂对神权的象征,对人的精神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3.现阶段的哥特
  坐落在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代表哥特式艺术发展的新阶段。设计者高迪是虔诚的信徒,他是狂热的自然主义者,他非常喜欢使用曲线,他认为曲线是属于上帝的。他曾经说:只有疯子才会描绘不存在的东西。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哥特教堂终于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座建筑初建的时候正是艺术运动纷至沓来的时期,圣家族教堂的设计中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了时代的印记,它与新艺术运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改变了以往对直线造型的重视,更多使用曲线去表现。高迪对于曲线的把握运用真的令人钦佩。他的曲线运用不是娇柔无力的,他通常把一条曲线扭曲到不同的维度上,并且能用很多线条通过各种组合创造出非常带有力量感的形式来。比如教堂的主题尖塔,剪影的侧线就是一条曲率很小的弧线,因此看起来充满了力量感,而且由于曲率的变化,显得塔体更具有能量,整个建筑好似被赋予了生命一般。似乎有力量从底部开始向上涌动,像是它的脉搏,这股内在的动势完全不同于传统哥特建筑锋利的指向,但它的气势也毫不亚于后者。
  这种新的哥特式对人物的刻画也与传统的哥特雕像有所不同。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哥特雕像在人物面部表情上是运用比较自然柔和的雕刻手法,而在无生命的物体上,比如衣服的褶皱刻画上则是相对粗犷硬朗的线条。而我们在这座新建筑上看到的人物雕塑,就显现出了另一种风格:无论是面部表情的刻画还是衣物装饰的褶皱处理,使用硬朗的线条抽象的表现,这可以说是哥特人精神意志的外在表象的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象征。整体上看这教堂的装饰,有些地方的装饰做了很抽象的概括,非常简洁有力,而有些局部的装饰却非常繁复,像盛夏的爬山虎结结实实的裹在建筑的外墙。这也许和高迪想要在建筑商真实的反映圣经故事从而选择的表现方式有关,而种强烈的差异大概也现了哥特精神在矛盾中挣扎寻求出路的一种方式。无论如何,这座未完成的建筑是很成功的,恰似一首凝固的音乐,时而舒缓,时而高亢。这座石头的建筑以其独特的精神状态感召人。
  哥特式艺术发展到近代,亦在文学、音乐等方面展示了其巨大的影响力。19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以激情、超自然、幽深、恐惧、阴郁……为基调的被称为“哥特小说”。这些小说营造的氛围很像我们开篇时讲到的哥特神秘、激烈而又难以自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理精神带给我们的感触。狂乱的精神,扭曲的心灵这大概就是哥特式的精神之髓吧。哥特音乐,也反映了一种类似的厌世、冰冷、令人精神紧张而又凄美悲伤的压抑情愫,让人有一种想释放,想冲破,这世俗牢笼的冲动。
  后记
  哥特式艺术的产生发展体现了精神对物质、唯灵主义与野蛮文化的融合过程,外在的艺术形象,内心挣扎痛苦的人们内心深处萌动着的神秘、诡谲的感受。它的神秘对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归宿的人们构成具有强大吸力的磁场。也许他们和古日耳曼人一样都在寻求一种内心的归宿,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港湾。现实的残酷驱赶着人们为生存奔走,人们只能麻木的作为,同时内心深处发出低沉的呐喊。哥特式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其张扬的外在形式与低调的态度营造着一个深沉的光明的暗黑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相信哥特式的精神会伴随人类一路走下去。

推荐访问:浅析 历时 哥特 浅析哥特艺术的历时发展 哥特艺术的历时发展 哥特式艺术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