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梅兰芳与俞振飞的友情】

  梅兰芳、俞振飞两位大师,在各自领域的成就,后人很难企及。俞老生前多次对笔者谈及梅兰芳大师与他的结识和交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令人感动。今纂此文,以作怀念。   
  梅俞初会上海滩
  
  上个世纪20年代,梅兰芳已经是誉满大江南北的红角,也是俞振飞心仪已久的偶像。梅兰芳每次来沪演出,俞振飞是每场必看。不仅看,还要“偷”――“偷戏”。俞振飞演出的《贩马记》,就是“偷”的梅兰芳和姜妙香演出的版本。当然,你想要“偷”,就要有个班底。当时俞振飞的班底里头有个蒋砚香,专门在上海教授小生戏。俞振飞在拜程继先之前,不少小生戏也得由他传授。蒋砚香这个人京昆不挡,人又聪明。他们分工,在看梅兰芳演戏时,蒋砚香专门记录说白、锣鼓经,俞振飞他们负责学习身段、唱腔和动作……那个时候,梅兰芳已经在演出方面作了大胆革新,开始演《天女散花》、《嫦娥奔月》、《黛玉葬花》等,这是以前旦角戏中所没有的。这一切,都给俞振飞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有一天,上海江海关监督姚文甫请梅兰芳吃饭,邀请俞粟庐、俞振飞父子作陪。姚文甫虽为浙江海宁人,却是昆曲爱好者,还让自己的儿子跟俞振飞学唱昆曲。姚文甫听说梅兰芳也喜欢昆曲,所以还特地找了个笛师,希望梅兰芳能当场唱曲。然而,姚文甫那时并不知道,那时北京的规矩,名角在外是不肯随便清唱的。因此梅兰芳怎么也不肯开口,反而以攻为守地说,我知道俞老先生(指俞粟庐先生)名望很大,是昆曲界的大王,大王面前我是绝对不敢唱的,我很希望俞老先生能够指教。
  梅兰芳的面子总是要给的。于是,俞老先生和着笛声唱了一段。事后,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告诉俞振飞,说梅兰芳回到住所后高兴极了。梅说,我总在琢磨昆曲是怎么唱的,可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那些票友演唱的昆曲总觉得缺点什么。今天听了俞老先生的唱,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样,说明俞老先生唱昆曲是正宗的。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学点“俞派”昆曲。
  1929年至1930年间,梅兰芳委托许姬传找到俞振飞,希望;一,把梅以前学的昆曲改一改;二,另外再学一二出新的昆曲。俞振飞表示,以前学的就不用改了。因为像《刺虎》这些戏都已经由百代唱片公司灌了唱片,很多梅派爱好者都跟着唱片学会了,我要是给你一改,岂不是说你梅兰芳以前都错了,对梅的名声影响不好。要说《刺虎》,你梅派的《刺虎》就是这样。
  当然,要给梅兰芳上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他是京剧大家,但他会唱的昆曲也多达好几十出,要找一出梅兰芳不会的戏,还真是让俞振飞费了一番工夫。最后选定《慈悲愿・认子》,这出戏唱腔好听,会的人倒是很少,是俞粟庐老先生亲授的。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说这才是正宗的“俞派”唱法。
  可惜这出戏没有教完,1930年底的时候,程砚秋先生力邀俞振飞北上合作,终于和梅兰芳依依惜别。直到十年以后,梅俞重会上海滩。
  
  缘始缘终梦《游园》
  
  梅兰芳和俞振飞两位大师一生合作,竟是始自《游园惊梦》,终于《游园惊梦》,令人嗟叹不已。
  1933年,上海昆曲保存社为筹集资金,准备演三天昆曲。俞振飞不忍惊动梅兰芳,因此在他面前从未提及此事。然而,梅先生知道此事后,主动表示要参加义演。俞先生一听真是喜出望外:有梅兰芳登台演出,这出票就更不成问题了。
  梅先生和俞先生搭档,三天的戏码分别是:首日《游园惊梦》,次日《断桥》,第三日《瑶台》(汤显祖《南柯梦》中一折)。那时俞振飞尚未下海,而梅兰芳早已是名震遐迩的大名角,俞振飞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由于梅先生表演处处从剧情、角色出发,与同台演员紧密合作,交流默契,丝毫没有“大牌”的派头,因此使俞振飞很快消除了紧张和顾虑,一起投身到醉心的艺术创作中去了。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梅、俞两位大师的合作始于《游园惊梦》,30年后梅、俞再度合作拍《游园惊梦》,竟成为两位大师的谢幕之作。诚如俞老所感慨的:杜丽娘和柳梦梅把我们两个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先生高兴地剃掉了蓄养多年的胡须,找到俞振飞说,非唱戏不行了。原来抗战八年,梅先生蓄须明志不唱戏,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俞先生一听梅先生要唱戏,当然十分高兴。第二天,俞先生赶到马思南路(今思南路)梅家,却只见梅先生一个人闷坐在那里,很不高兴的样子。俞先生很奇怪,因为梅先生一直是乐观豁达之人,今天怎么了?梅先生一见俞先生,沮丧地说,我完了!昨天我请人给我吊嗓子,连最底的调门也唱不上去。毕竟八年没唱了……
  俞振飞赶紧宽慰他,不必难过,我明天带只笛子来,您先唱唱昆曲。可是梅先生担心昆曲没人看,俞又劝道:“您八年没上台,大家都知道您蓄须明志,景仰得很;不要说您上台唱昆曲,哪怕就是不唱戏,到台上站一站,人家也愿意花5元钱来看。您要是不做老板,我来做老板。”俞振飞的一席话,把梅先生逗乐了。
  经过一天考虑,第二天梅先生对俞先生说,只能唱昆曲了。因为梅先生所有配戏的、衣帽行头、乐队等全在北京,那时火车不顺畅,坐飞机又开销不起。可是唱昆曲也要班底,俞振飞说这些您就别管了,所有配角、场面、乐队都有我包了。
  演出是在美琪大剧院举行的,而美琪大剧院是从来不演戏曲的。这次听到是梅兰芳登台,居然破例同意。梅先生也很高兴,再次与俞先生登台,演出的又是《游园惊梦》。这次先后演出11天,效果出奇的好:剧场门口每天是人山人海,据说连票房间卖票窗口的玻璃都给观众挤碎了。
  1955年,《梅兰芳舞台艺术》记录片开拍。其中,《断桥》一折一直是和俞振飞合作的,但此时俞振飞蛰居香港,进退两难。梅先生向文化部提出,无论如何把俞振飞从香港接回来,我要和俞振飞合作拍摄。
  周恩来总理知道此事后,十分关心,派人到香港看望俞振飞与马连良等人,并帮助俞振飞还清了在香港所欠的债款,然后把他直接接回北京。
  在拍摄《断桥》时,他俩对昆曲原来表演上的不足之处,比如由法海派许仙去找白娘子的情节,改成许仙自己逃下山来寻找白娘子、小青。这一改,不仅廓清了许仙的性格,也使剧中三个人物的情感交流都有了改变。
  1959年,梅、俞合拍《游园惊梦》。原先演出时,杜丽娘回房间睡着后,先出来一个“睡梦神”,拿两面镜子,把柳梦梅、杜丽娘先后引领出来。但是这个处理,既不是汤显祖原作所有(是历代传演过程中加进去的),又与原著反封建主题不合,因此被他俩删去了。经过研究,采纳了俞振飞的建议,也就是现在舞台上演出的那样――杜丽娘睡着后,柳梦梅仿佛在寻找“她”缓缓上场,继而与慢慢醒来的杜丽娘相会……
  1961年,梅兰芳因病仙逝,《游园惊梦》成了俞振飞心中美丽的梦。
  
  故居门下话梅郎
  
  坐落在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故居),是1986年10月27日梅兰芳先生诞辰92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的。1986年10月4日中午,俞振飞、李蔷华夫妇应梅兰芳纪念馆馆长俞琳(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和副馆长梅绍武(梅兰芳先生的公子)的邀请,先行参观。我有幸随俞老同行(还有蔡正仁、齐英才等),并且聆听俞老讲述当年与梅先生相处的往事。
  梅兰芳纪念馆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砖灰瓦的大影壁,影壁前安放着梅兰芳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院内种有两棵柿子树,两棵海棠树,寓有“事事平安”之意。
  正院北房为“故居陈列室”,客厅、书房、卧室、起居室的各项陈设均保持梅兰芳先生生前居住时的原貌。在一副梅俞两位大师合作演出《游园惊梦》的剧照前,俞老先生指着照片上的“画天幕”说,这可真是有不少年头了……于是,他给我们讲起当年居住在梅家的往事。
  1950年,马连良先生南下约请俞振飞一起去香港演出三个月。谁知到了香港以后,却无戏可唱,一天,马连良先生跟俞振飞商量,是否去台湾唱一段时间,因为马先生前妻的一个女婿在台湾进出口行工作,他们的同业公会愿意邀请马先生、俞振飞还有同在香港的张君秋先生一起赴台演出。俞振飞的几个老朋友对他说,千万不能去台湾演出,要不然就回不了上海了。而俞振飞那时在上海的华业大楼还有些房产,他原本就是要回上海的。
  1955年,《梅兰芳舞台艺术》记录片开拍前,俞振飞从香港直抵北京。那天,梅先生与许姬传、姚玉芙等人去车站迎接。梅先生对俞说,既然我请您来北京拍戏,您哪儿也别去,就住在我家里,我们把这个戏弄得细致点,还可以帮我“拍拍曲”。
  在梅家的那段日子,俞振飞过得很愉快。梅先生喜欢晚上出去吃吃小馆子,俞振飞和其他人都跟着一起去,听梅先生讲各种掌故。一次,他讲起成名之后虚心学戏的故事。
  从前跟梅配戏《贩马记》中演李奇的演员叫李寿山,此人年轻的时候是唱旦角的,有些旦角戏唱得非常好。梅先生就不耻下问跟他学,连昆曲《春香闹学》也跟他学。另外,南昆班中有位艺人丁兰荪,那时已经60多岁了。有次梅先生看完他演的戏,高兴地说,这个人有本事,我要请他。丁兰荪一听梅先生请他,自然十分高兴。可是,俞振飞他们看不出丁的演技有什么特别的好。后来,经梅先生一分析,此人演出时的身段动作、神情状态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从此俞振飞他们对梅先生的艺术修养和见解更加佩服了。
  俞老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演员,首先要懂得精、粗、美、恶,事实上很多人是分不清的。梅先生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决不是偶然的。

推荐访问:梅兰芳 友情 俞振飞 梅兰芳与俞振飞的友情 梅兰芳俞振飞 俞振飞教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