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县土地整理分区研究]铜山县

  摘要回顾了其他学者对土地整理分区的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地整理分区的原则,采用主导因素和图层叠置相结合的方法把铜山县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土地整理区,并指出各整理区宜采取的土地整理模式、重点及方向。
  关键词土地整理分区;主导因素法;图层叠置法;江苏铜山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89-03
  
  StudyonLandConsolidationPartitionofTongshanCounty
  WANG Huan
  (School of City and Environment,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The other scholars′ researche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were reviewed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artition were set up on their basis.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eading mark method and overlapping method,Tongshan Count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land consolidation areas:the eastern area,central area and western area,and land consolidation pattern,priority and direction of each area were pointed out.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partition;leading mark method;overlapping method;Tongshan Jiangsu
  
  土地整理分区就是依据土地利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土地整理限制性因素的差异性,将整个区域划分为土地整理类型与方向相对一致的几个区域。土地整理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每一区域土地整理的主要类型与方向,制定适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整理标准,为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提供基础[1]。不少学者对土地整理分区进行过研究。如鞠正山等[2],在全国土地整理区划的基础上,对一级区和二级区的土地整理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涂建军等[3]指出了土地开发整理区的性质,并提出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原则与依据,并在借鉴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张正峰等[1]用经济社会指标与自然指标相关延伸的方法,确定10项指标进行星座聚类分析,从而得出土地整理分区结果;蒲玲媛等[4]针对徐州市土地整理的特点,从徐州市土地资源的现状条件、用地需求等因素入手,分析了该市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徐州市土地整理的分区方案。
  铜山县经济发展较为活跃,是国家重要的产粮基地。但是,农村耕地减少,工业、商业等非农建设用地扩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5]。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综合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手段。铜山县内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着铜山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铜山县土地整理进行分区研究,对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理活动、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铜山县概况
  铜山县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环抱徐州市区,东经116°48′~117°42′,北纬34°1′~34°35′。铜山县地处黄泛冲积平原与丘陵岗地相间地带,地形由平原和丘陵岗地两部分组成。铜山县土壤主要分为山地土壤和平原土壤两大类型。潮土类为该区冲积平原的主要土类。铜山县总面积1 856.6 km2,耕地面积105 09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6.6%,人均耕地面积0.073 hm2(国际耕地警戒线0.053 hm2),林地49 459 hm2,占土地总面积26.64%。总人口118.2万人,农业人口98.35万人,辖20个镇,1个农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2土地整理分区原则
  2.1相对一致性原则
  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相对一致性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限制性因素等方面的一致性[6]。其中,自然地貌单元一致性是自然地理区划所遵循的统一准则,因此土地整理区划必须考虑整理区地貌这一重要因素。
  2.2区域共轭性原则
  即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属于该区域的单位。
  2.3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
  在不同的土地整理区中,决定整理分区的因素有所差异,其中的主导因素也不尽相同。主导因素决定了整理区的属性特征。整理区的划分应重点分析区域内对土地整理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同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其他次要因素。
  3土地整理分区方法
  3.1主导因素法
  为便于对各土地整理区的行政管理,本文以镇为分区元,各单元不打破行政界线。主导因素法是自上而下划分土地整理区的技术方法,通过选取决定不同土地整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按照关键指标项的评价结果,结合分析其他指标影响,划分各个土地整理区[7]。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是开展农地整理的关键[8]。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9]。因此,本文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考察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取田土比率(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考察耕地的数量,选取粮食单产(单位为t/hm2)考察耕地的质量,以此4项指标作为主要分区指标,在分析铜山县地貌组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理分区。
  3.2图层叠置法
  图层叠置法是把土地整理相关的图件进行叠加,优先确定重合最多的区域,然后依据其他因素处理重叠较少或不重叠的区域,从而确定各土地整理区的边界。
  4铜山县地貌分析
  铜山县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和丘陵岗地两大类。其中,堤内滩地、堤侧低洼平原、堤侧微斜平原属于黄泛冲击平原,主要分布于县内东部、西部和中部低山丘陵相间地带(图1),地势从堤内滩地向两侧逐渐降低,高程在26~39 m。丘陵岗地主要分布于县内北部、中部和东部,高程多在50~200 m,为鲁南剥蚀山丘南缘。圩田平原分布于微山湖西侧,马坡东部、沿湖农场和柳新北部部分地区,地势平坦,高程在32~37 m。
  5分区结果
  本文分别依据4项选中指标对各镇按等级进行分类,分类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棠张镇以东地区耕地比较充足,且单产较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北部利国、柳泉、茅村、柳新等镇经济较为发达,但耕地数量不足,且粮食单产较低。通过观察重叠较多的区域,结合对铜山县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并根据区域共轭性原则,将铜山县分为3个土地整理区,即东部、中部及西部(图3)。
  6各整理区特点及整理方向分析
  6.1铜山县土地整理东部区
  该区土地面积88 911 hm2,常用耕地面积43 75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9.2%,总人口462 573人,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乡村人口407 068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 215元,在全县处于较低水平。
  该区中部被废黄河高滩地东西斜向贯穿,中部有少量低山分布,其余为堤侧微斜平原,土地类型多样。该区人少地多,且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水资源较丰富,是农业发展的有力条件,适合发展为大型产粮基地,但耕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结合该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该区应采取单项土地整理模式[10],重点应放在基本农田的整理上。基本农田整理应本着“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合并零散地块,进一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防洪、排涝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面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11]。该区大部分地区在徐州市农业区划上属于废黄河沙碱土区[12],土壤贫瘠,低产农田面积大,应综合工程、生物及化学改良技术培肥改土,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单产,同时要加强农业林网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6.2铜山县土地整理中部区
  该区土地面积77 417 hm2,常用耕地面积27 66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7%,总人口654 682人,人均耕地面积0.05 hm2,乡村人口122 281人。2008年农民人居纯收入9 360元,经济发展在全区处于最高水平。
  该区环抱徐州市区,呈半环带状分布,北部和南部有大片丘陵岗地分布。丘陵地区土壤以褐土为主,土层较薄,肥力不高,不适于发展农业。该区中部为黄泛平原地貌,土壤主要为沙土和盐碱化土。
  该区经济发达,耕地相对短缺、垦殖率高且农地后备资源相对缺乏,而第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农民对耕地和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较低。耕地资源短缺、水资源贫乏是限制该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宜采用综合整理模式[10]。该区矿产资源丰富,全县主要煤矿区都分布在该区(图4),但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许多矿区塌陷地和废弃地,因此该区应重视对工矿地和废弃地的复垦,增加建设用地,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因为耕地整理潜力较小,所以该区耕地整理重点应是保护现有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对于山丘岗地的整理,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同时要搞好水利设施,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由于该地经济发达,人少地多,可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统一部署改造,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配套完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3铜山县土地整理西部区
  该区土地面积29 626 hm2,常用耕地面积18 00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8%,总人口205 622人,人均耕地面积0.09 hm2,乡村人口190 605人。
  该区属于黄泛冲击平原北缘,地势西高东低。除马坡镇、郑集镇分布有少量渗育型水稻土外,大部分为低产土壤,土质偏沙。黄集镇、河桥镇地处废黄河高滩及堤侧低洼地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该区水资源比较匮乏,虽然有郑集南支北河、桃圆河、新黄大沟、京杭运河等地表水系以及中小水库多座,但是由于该区财政困难,地理位置偏远,村庄河塘得不到疏浚;加上疏于管理,任其排放杂物、垃圾,导致河塘淤积严重,而且堤防破坏严重,既降低了防洪能力,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
  该区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 073元,在全区水平最低,经济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整理也宜采取单项整理模式。土地整理重点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耕地的旱、涝、碱、薄的问题[12]。该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大,但单产不高,对质地不良的土壤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良,同时要注意疏浚河道,治理河水污染,以保证水利设施正常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作用。
  7参考文献
  [1] 张正峰,陈百明.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23-125.
  [2] 鞠正山,罗明,张凤荣,等.我国区域土地整理的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6-11.
  [3] 涂建军,廖和平.三峡库区县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方法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1):84-87.
  [4] 蒲玲媛,李钢,高小英,等.对徐州市土地整理的有关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2005,21(11):368-371.
  [5] 鞠正山.百强县脚下仍有地[J].中国土地,2008(7):44-47.
  [6] 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王丽,包玉海,张巧凤,等.基于主导因素法的省级农业类限制开发区划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9,38(3):311-314.
  [8] 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11-15.
  [9] 王爱民.对土地整理的几点认识[J].资源产业经济,2007(4):12-13.
  [10] 于际茂,郑永宏,郑艳东,等.农用土地整理模式探析[J].资源・产业,2005,7(2):7-9.
  [11] 张正峰.我国土地整理模式的分类研究[J].区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82-86.
  [12] 徐州农业区划委员会.徐州市农业资源与综合区划[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03-3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铜山县 分区 整理 铜山县土地整理分区研究 2016土地整理评价研究进程 开题报告研究进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