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中国油画及民族化问题 中国人物油画

  油画民族化的提出,在我国有多种原因。一是有出师独立的要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油画的学习和吸收有了快速提高;二是国内画家照着西方的路子学习,作品给人的感觉还是没有得其精髓;三是出于民族自尊和东方文化审美情趣的内在需求,对油画这个外来品种最终要改造。
  油画之所以有魅力,是由其不可替代的特质决定的。我们在改造和发展的同时,其价值的核心部分是不能丢弃的。此外,还应注意的是:1.油画源于西方,其材料、媒介、技法及语言特性,已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就目前的科技水准来说,改造的空间不大。2.油画在表现题材、反映观念及新样式的探索上,中西方差别非常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对油画民族化改造的同时,既要坚持油画的本源特征,又要紧密联系东方文化的基因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二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对油画民族化这个课题而言,国内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油画创作的工作者,笔者对油画民族化问题做了探索和研究。基于此,笔者结合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西方对油画特性理解的差异性
  油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西方教堂中世纪壁画中,已有油性颜料的使用。这种在颜料探索上的持续性,奠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油画的大发展。杨・凡・爱克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前人试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绘画媒剂配方,即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使行笔流畅、媒介剂速干,创作出了纯粹的油画。
  自杨・凡・爱克之后,油画在材料、工具、绘画流程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油画的绘制也有了规范的要求。油性感和色层语言是油画的独有特征,在绘制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便是油画的语言美。油画颜料的油性功能和极强的可塑性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它既可厚堆又可薄涂,这种特性使油画在观感上产生出能与人们思想情感共振的节奏与力度。厚薄语言的运用造成了画面的肌理感,画面的肌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是画家心理情感波动在画面上的直接反映,它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度。肌理语言的运用能对细腻和粗糙的质地对象加以塑造,并能表达画面的韵律及艺术家的情感。这种肌理语言往往超越质感的局限而将精神之气贯穿于整个画面,成为游离于具象语言之外的抽象语言美。
  相对于西方的画家而言,我国的油画家普遍对油画特性研究不够,对油画特性和油画语言认识和理解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
  
  二、中西方对油画材料理解的差异性
  西方油画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材料体系。油画颜料的选料以及调和油的选用和添加剂加入等都十分讲究。
  油画材料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油画作品的品质。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从提香到戈雅”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馆藏作品,其中有凡・爱克、鲁本斯、委拉斯贵支等大师的作品,虽经400年风雨仍然鲜亮如新,令人惊叹。同时展出的中国美术馆馆藏优秀作品,其中有些作品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但已经色泽灰暗,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在于我们的颜料制造工艺不过关。西方人在颜料的研制上有严格的科学工艺,其制造技术虽然流传到我国,但我们并未掌握其核心技术。其次,油画的绘制流程不够科学。西方人在油画制作上有很严格的程序,即便是一些当代表现主义作品,看似奔放无序,实则在实施中极有层次和章法。我国的画家在油画制作上,对章法重视不够,表现出无所顾忌的姿态,造成颜料之间的无序搭配和制作程序上的混乱。
  油画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要做缜密的剖析和深入研究,通过对油画材料的透彻了解,由表及里地体会其精神。油画的学习不是材料和技术的无序释放,它是材料和技术遵循章法而有序的控制。因此,我们要重视油画材料和油画特性的研究。
  
  三、中西方对油画语言理解的差异性
  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其油画语言不断发展。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的油画语言不断完善,造就了一大批艺术大师。追踪这些大师的艺术历程,不难发现他们除了有极好的艺术天赋外,大多都有很长时间研习油画的经历。他们有很好的师承关系,有严格的学习态度,可见掌握完整的油画语言对他们是多么重要。他们把油画语言的学习与掌握,看成是从事油画艺术的基础。早期规范、严格和科学的学习,造就了以后他们在油画制作上的讲究和工艺环节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
  油画语言在油画创作中不是孤立的,它与造型学、材料学以及规范科学的流程都有密切的关系。油画从技术功能上讲,就是型塑得好,色彩运用得好,二者缺一不可。这就要求画家有极好的造型能力。西方的油画大师都是终身画素描,并从中不断体会艺术的奥妙与规律。
  我国的一些艺术家虽然也重视油画语言的学习,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油画家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时,普遍出现停顿和油滑现象。一些画家自出校门后,几乎不画素描,他们没有将艺术探索和研究进行到底,而是一味寻找捷径,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复制。这种随性态度影响了他们对油画的深入研究。
  把我们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差距显而易见。笔者认为,应加强对油画的理解和对其艺术语言的掌握,缩小与西方的差距,甩掉我们“土油画”的帽子,然后再谈油画民族化问题。油画民族化问题最终是一个文化现象,不要将油画民族化剥离于我们的油画现状,更不要降低标准来换取名分。
  
  四、中西方对油画发展趋势理解的差异性
  20世纪是油画艺术快速发展时期,产生了大量流派。有很多流派持续时间都不长,比如极少主义。流派和样式如此急速变化,给我们几点启示。一是反映出绘画自身规律,永远求新求变。二是艺术家们偏重于观念和样式的出新出奇,忽略了对其深度的研究。三是简单地认为新的就是好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此,我们一方面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足,同时也表现出对新观念和新样式的应接不暇。
  油画发展趋势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观和美学认知度。国内油画同西方的差距还较大,造成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第一,从一开始我们就接触不到真正的油画,看不到大师高水平的真迹。第二,我们的美术院校在艺术教育上,同西方存在着较大差距。西方在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和创新上下功夫,技术学习和艺术创作是一体化的。而我们却一味地教学生所谓技法,将艺术规律的各个环节孤立化。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是得到两种不一样的教育结果。
  中国油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国油画民族化也不是喊口号就能实现的。中国有世界上从事油画最多的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研习,理解油画的精神,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中国油画民族化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库克.油画技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3]张少侠,李小山.中国现代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6.
  [4]孙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

推荐访问:民族化 中国 油画 再议中国油画及民族化问题 民族化问题再思考 中国油画发展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