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时空】 创新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这种新标准、新理念、新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前不久,笔者曾听了一位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对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感触颇深。
   教师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点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等)搭一个正方体。于是学生就纷纷动手搭了起来。一段时间过去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有的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这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听了上述的教学片段,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学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仅是一些基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那么,教师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些什么?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核心。”科学而深刻地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把金钥匙。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问题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了“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力图创新,学会创新。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如果给予充分的时间以及适当形式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并达到高度的掌握水平。创新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参与是最重要的。另外,学生拥有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学生创新潜能的自我开发的前提。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独立钻研、尝试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设想,如果课例中的教学片段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学习,那么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地接受,还能有些什么?更不要说创造能力的培养了。作为教师,不应当吝啬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自学的时间,而应努力给学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平台,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真正学会学习,从而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三、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离开了空间,离开了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只有勇于改革,突破思维定势,我们才能拓展出温馨的创新时空,亲身感受创新的无穷乐趣,我们的数学课堂怎能不焕发生命的色彩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宝应县黄塍镇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还给 时空 创新 还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时空 还给学生一个时空 还给学生更多的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