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一位名人,成就高考佳作] 名人佳作

  怎样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怎样积累并运用自己的独家材料?怎样借独家材料展示思想境界与作文个性?笔者的建议是:作为一名高中生,理应在高中三年,至少高三一年内“亲近”一位名人,并尝试着借助这位名人,使自己的考场作文脱颖而出。
  【典型回顾】
  2003年高考北京卷要求“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北京师大附中学生周琬琪以日记体写下了《转折――十个海子的复活》,一举夺得满分。该文由“死是生命的转折点”切入题意,体现出视角的独特和思考的深度;作者真实而淋漓地表达内心情感,字里行间寄托了对海子“一生追寻梦想,死后精神长存于世间”的礼赞。
  很有意思的是,据报道:周琬琪从高三起将诗人海子列为阅读重点,不断使阅读深入化、细致化,让自己的写作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她认为海子“把那些无法说与人的痛苦和无奈都写在了诗中,字字句句不虚伪。他那纯洁的、不被任何世俗的尘埃所玷污的内心深深迷住了我”。她特别关注海子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境界,熟记海子诗句,多方比较对海子的不同评价,并通过阅读海子丰富了自身的人生感悟。2003年3月26日(海子祭日),面对宣武区的模拟题“面对死亡”,她“想也没想就写了海子”,得到语文老师支持与鼓励后,在接下来的各次模拟考及最后的高考中,她“写关于海子的作文有10多篇”,而且篇篇出彩。
  【技法分解】
  招数1:写成人物评论、杂感、读后感,或整体评价,或从人物经历、思想、品质、性格的某一点生发开来,进而联想、类比,联系实际,论述其现实意义或可引以为鉴的教训。例如2011年江苏卷考查命题作文“拒绝平庸”,有位考生写就了下面这篇满分文:
  拒绝平庸
  一考生
  我久久凝视那一幅《麦田里的乌鸦》,压抑的色调,深邃的意境,以及脑中响过一声枪响――那是梵•高最后留给世界的警世格言,他说:“拒绝平庸!”
  这个被誉为“扑向太阳的画家”离世前留给世界的,就是这样一个暴烈而突兀的手势。举枪,是他对自我意识完整的成功捍卫;举枪,是他对平庸生活的勇敢否定;举枪,是他无可奈何地用所谓消极的方式作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积极反抗!
  这个生活在阿里小镇的红头发荷兰男人,是一向与别人不一样的。他不被富商的金钱诱使去画自己不想画的,他不听别人劝说改变风格而总是一意孤行,他不随大流和别的画家一样创作贵族、富人需要的表现奢侈生活的平庸画作。
  他拒绝平庸!
  也许梵•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最独特的。他仿佛是龙身上的一片逆鳞,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在甚嚣尘上、糜烂之气泛滥的欧洲,他是清凉的风。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印象画风。不同于莫奈的温和宁静,不同于塞尚的写实平稳,梵•高是最不循规蹈矩的精灵,在艺术的殿堂自由舒展,发挥自己无与伦比的创作激情。
  他彷徨过。画作因与时代洪流格格不入而一幅也卖不出去。没有其他技能的梵•高难以生存。幸而有弟弟提奥,他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始终支撑着梵•高努力与这个平庸的画界做斗争。
  
  拒绝平庸需要足够的勇气。
  也许有人为拒绝平庸挣扎过,却最终被流言或因内心不够强大而屈服于平庸。这时候,坚守住内心高地而带来的强大魅力熠熠闪光。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丽,我想到武侠小说中的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杨过。他拒绝成为郭靖那样“为国为民”
  的“侠之大者”,宁愿在人间帮扶百姓,除暴安良,内心中也是有强大的力量的。
  
  拒绝平庸需要一定的才情。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说出“拒绝平庸”,因为拒绝就表明你决定为这个世界带来不一样的色彩。梵•高做到了,他挥动画笔,带来一幅幅令人惊艳的画。我领略过《紫鸢尾》的风采,这种形态奇特的花是法国国花,原本是优雅高贵的,而梵•高却画出山间一丛鸢尾的凋零枯败,拥挤,杂乱,是繁盛之后的意兴阑珊,别有一种妖冶的美。
  拒绝平庸带给我们多少摄人心魄的震撼。当梵•高死后,画作在200年后公开,世界为之惊艳。真正好的作品不会因一时的世人无法接受而永被湮没,而真正与平庸斗争的战士却已消失在这个世界上,只立于历史的另一边,颔首微笑。
  诗人北岛喝出:“告诉你吧,我不相信!”拒绝成见,拒绝既定规则,拒绝那最默默无闻的路人甲:平庸。
  让每一颗星在夜空闪出最亮的光泽,让拒绝平庸的光芒似太阳普照真理人间。
  【点评】
  这位考生以梵•高的三幅画为行文线索渐次展开,结合《麦田里的乌鸦》论证要拒绝平庸,结合《向日葵》论证拒绝平庸要有极大的勇气,结合《紫鸢尾》论证拒绝平庸要有一定的才情,这样逐层推进,构思严谨;兼以笔墨神采飞扬,读来颇具内在的冲击力。
  作者阅读面广,涉猎丰富。文中运用的不但有绘画方面的素材,还有金庸的武侠小说、北岛的诗歌《回答》等,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2011年四川卷考“总有一种期待”,下面一篇夺魁之作运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总有一种期待
  一考生
  斜阳暮寒,水影悠悠,倚楼远望万里行舟,千帆过尽,皆不能留驻心头。
  倩影轻愁,目断魂销,想起那姿态,总有那身影浮出记忆的湖面,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秋千语,齿间笑,她是记忆中活泼纯真的女孩,风撩动她的耳发,飘飘扬扬;花香在她的笑语中酿成烂漫的蜜甜,轻轻柔柔。她快乐地荡着秋千,仿佛一只迎风的蝴蝶,斑斓可爱。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那年轻客人的顾盼,让一颗心在青涩的梅子上颤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也许羞涩的掩饰,失控的步调,正如青梅般酸涩,那低眉浅笑的姿态里,有爱情的期待,和着青梅的味道,潜滋暗长。
  词苑千载,盛开一朵女儿花。与赵明诚的天作之合,让她体味到知音的欣喜,爱的甜蜜,亦滋养了丰润的诗情。上苍偏心地让她拥有了超群的才情和完美的爱情。那期待化作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梦想;化作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守望。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漫步香径,翩飞的衣袂,与菊蕊作伴,思念浅唱低吟。她低头,挥就千古传唱的动人诗篇;她抬眉,望尽天涯路的闲愁;她凝视,那里有丈夫温情的目光停留。
  会心满足,淡淡相思,写出她期待的答案,翘首里两情相守。
  如今归雁旧相识,无奈秋风锁重楼。原本已是家国动荡,颠沛流离,明诚的病故更让她身心俱疲。跋涉的车马载着跋涉的灵魂跌跌撞撞,四处漂泊。心没有了驻足的地方,连梦境也开始支离破碎。
  
  她掀开车帷,望着碧蓝的天,没有一朵云愿引愁心去,给她一丝安慰的温柔。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泪水已化作飘零的诗节,是否还有一种期待让她痴痴苦守?
  含泪的眸子里,有她深情的诉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丈夫搜集整理的书画金石,满贮记忆,是故国的文化沉淀,她要永远保护,不能落入金人手中!哪怕纤弱的身躯承载不了流亡的伤,哪怕已没有依靠取暖的肩膀!
  总有事与愿违,总有失落叹息。失去一切的她,聆听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落在心上,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
  总会有一种萦绕心间的期待,她只愿含情守望,默默无语,岁月馈赠了太多,又带走了太多,恍然若梦,却真切可感。命运像开了一个玩笑,赐予她浓墨重彩的欢乐与惆怅,前尘往事换一幕企望安定的晚景。
  载不动,许多愁……易安。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考场佳作,文章有三个优点:首先,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作者巧妙地将李清照一生的境遇和她创作的诗词联系起来,表现了李清照一生不变的爱的期待。其次,诗意表达,文采斐然。文中不时引用诗句,多处化用诗句,再现诗词的意境美,全文有诗情画意,语言富于文采。第三,想象丰富,细节动人。作者精心选择了三个镜头――文章第3、4段,刻画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第6、7段,刻画为人妻的李清照;第8、9段,写年老时的李清照,借助动人的细节,全文极具张力,感染力很强。
  招数2:从“我”(考生自己)与人物关系的角度,同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形象)展开对话。请看2010年北京卷一篇金牌作文: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一考生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年后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为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第一次与你“邂逅”。但第一次的感觉似乎并不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所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了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我很快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出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这般坚实、不屈。
  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为的就是要切实地为乱世开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
  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
  你的崇拜者
  2010年6月7日
  【点评】
  高远的立意,独特的选材,斐然的文采,使这篇作文被阅卷教师争相传阅,最后获评满分。由于文体创新在考场上已不能吸引过多眼球,书信体作文要脱颖而出其实并非易事。本文突出的亮点是材料与众不同,相比孔子、庄子,由墨子入题,更具新鲜感。更可取的是,文章在与墨子的倾心交谈中,清晰地表现了对墨子思想的认识过程,由衷地传达了对墨子其人“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崇仰之情;“在这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等语句,还揭示出今天我们仍需要“墨子”精神。
  文章扣题紧密,解读精准,有关墨子的事迹、名言信手拈来,语言表达则优美顺畅,比如“书中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比如“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比如“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再比如收尾段,形象生动且注意融情入文。
  招数3:编述人物故事,或根据某个人物生平片段,加以想象补充,演绎成生动的故事;或设想历史人物复活来到今天,时空的反差及现实的变化,陡然产生悬念。请阅读2011年江西卷的一篇佳作:
  嵇康之死
  一考生
  清早,嵇康就收到消息,吕安又被人陷害了,而这次就不是不孝的罪名那么简单了。原来,吕安为了表达他被诬陷的愤恨,写了一封信给嵇康,信上他措辞激烈,将诬陷他的小人们痛骂了一顿。可是信却没被嵇康收到,反被钟会一伙人拦截了,这不正好给他们送去了机会吗?他们怎会放过这大好的机会呢?
  那天是个大风的天气,林间的竹子被刮得东倒西歪,却依然努力挺直自己的身躯,一次次毫不放弃。
  嵇康也就是在那一天,毅然只身前往洛阳,准备去为朋友辩护。他是什么也没有,但对自己的这一张嘴他有信心,不顾家人的阻拦,他出发了。
  钟会,这个司马氏的走狗,他虽一度崇拜过嵇康,但此刻他只想将嵇康和吕安置之死地而后快。
  他想要让嵇康永远也回不去。在朝廷上,他就对嵇康大泼污水,认为吕安既然会写信给嵇康,那么他们就是同谋,一个也不能放过。钟会深谙人心,上次嵇康拒绝入仕,司马昭就有不满,只不过看在他是名绅的分上,才没有杀害。今天,他钟会怎还好让嵇康活着。在私底下,钟会对司马昭说:“您不用担心天下了,但您一定不能让嵇康活着,他乃卧龙也。”一个位居上者最害怕什么?那就是威胁他权力的人,被比做“卧龙”的嵇康怎可活着?他活着就会成为司马昭最大的心病。
  行刑那一天,来了许多人,有渔夫、农民、士大夫……人们不是来看热闹的,人们是为了他们心中神一般的男子――嵇康而来的。他是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人们怎能忍心他被杀害?
  果然,三千太学生当场请愿,请求让嵇康活下来,做他们的老师。司马昭不准,坚持行刑。
  刑场上,嵇康、吕安两人非但没有丝毫惧色,反倒像是去参加宴会的名士。嵇康要求奏一曲,被准了。当《广陵散》琴声响起,人们纷纷落泪不止――他们多希望这琴声永远不停止。
  最终,琴音戛然而止,嵇康说:“孟子言‘君子有三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我嵇康做到了,今生足矣。”遂引颈就戮。
  【点评】
  作者以历史故事为蓝本,着力塑造了嵇康正直坦荡的形象。刻画人物时,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衬托、以物喻人等多种手法。比如,只身前往洛阳为吕安求情,无惧无畏面对死亡,行刑前坦然弹奏一曲《广陵散》等情节,属于正面描写;三千太学生的求情等情节,属于侧面描写;“林间的竹子被刮得东倒西歪,却依然努力挺直自己的身躯”,此处是以物喻人。此外,钟会的处心积虑又从反面衬托了嵇康的正直坦荡。
  化用历史故事恰到好处,多种写作手法恰当应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结尾处含蓄点题,又反映了作者良好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招数4:选写人物独白,即采用第一人称自叙、自辩的写法;其变体是以“演讲稿”“日记体”等形式加以展示。请看2010年全国卷新课标卷的一篇满分作文(考查新材料作文“人才成长有规律”,作者为陕西考生):
  孙悟空的成才之道
  一考生
  各位听众:
  大家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带着孩子来听我的演讲。
  很多人问我,靠什么才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成为万人崇拜的偶像。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的经历。
  说实话,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在座各位的孩子好。众所周知,我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本来只是在花果山做王,但是我觉得花果山太小,没有足够的空间,于是我离开了花果山,去寻找更大的世界。之后大家也知道了,我闯天庭、游龙宫、上天庭、入地府,好好地开阔了眼界。朋友多了,见识多了,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但可惜太骄傲,于是败在了如来手下。总结失败的原因,还是见识不够,否则怎么连如来这么强大的对手都敢轻视?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世界里,认清自己,提高自己,千万不能做一只“井底之蛙”!
  等我从五行山下出来,和师父去西天取经便是我最主要的经历了。大家都知道我武艺高强,说句实话,那些妖精们也不弱呀!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后台强硬。面对这样的对手,不光要有勇气,其实,还需要一点好奇心。喜爱《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师徒四人每次遇到磨难,克服困难、战胜对手不仅仅要靠武力,还要靠我们对这些妖魔鬼怪的底细的掌握和熟悉。他们是什么来头?他们的武器有什么法力?用什么方式可以降得住他们?要弄清这许多问题,必须有极大的好奇心。我四处打探,不耻下问,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问问土地公公,我打扰他的时候最多。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这绝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们。
  不是我自吹自擂,观音大士经常夸我聪明,我师父也是事事都依靠着我。虽然他们也经常批评教育我,但是,我知道,他们最看重我,我更知道,我是大师兄,我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他们怀疑我、否定我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遇到白骨精时,我撂挑子离开就不是因为那妖怪太厉害,而是因为师父不相信我。各位要坚信,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都很优秀,你们一定要多多鼓励他们。借此机会,我也感谢观音大士和我的恩师,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不会走完漫漫的取经之路,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言归正传,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正确地对待教育!
  好了,我的法力尚浅,认识有限,言辞有不周之处,望各位谅解,同时也真诚希望我的这些话能给各位带来帮助!
  谢谢大家!
  【点评】
  我们常说“作文要有创新意识”。什么是“创新作文”?此文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者清醒地意识到,兼谈题目供料中的三个方面,笔下作文容易泛泛而谈。怎么办?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聚焦点”。在考场上,该生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名著《西游记》,透彻了解孙悟空这位名人的优势,灵机一动,巧妙借用演讲稿的体式,让孙行者自述成功的三大秘诀,于是,全文内容就集中了,文章的构思就别具一格了。另外,“众所周知,我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诸如此类的表达很是幽默,颇见巧思。
  从主体部分看,“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正确地对待教育”,都可谓发人所未发;而“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稍显牵强,但也基本能自圆其说。瑕不掩瑜,评为满分,也在情理之中。
  【2011年佳作展示】
  拒绝平庸
  江苏一考生
  话说马谡丢了街亭之后,依然是面不红,气不喘,一副盛气凌人的模样。只见他坐在中军帐里,两旁的兵士大气不敢喘一口。此时,仿佛连蚊子的声音都听不到了。副将王平不便言语,也自在一旁唉声叹气,只一个劲儿地自语道:“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
  听了这番话,马谡非但没有言语,倒还闭起眼睛养神了,任他王平怎么说去,愣是不发一语。
  想起临行前丞相叮嘱再三,依照锦囊之计行事,不可轻易改变计划,马谡面上呈现出了一抹不可捉摸的神色。丞相道:“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此等平庸的看法,谁会看不出来呢?哪里用得着如此强调。至于“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之说,也是妄言,哪能如此悬乎?
  街亭虽已失守,马谡仍未看到战败的症结所在。马谡其人,乃朝廷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此人素有才名,颇得亮公赏识,且在兵韬战略上也确有过人之处,但先主一度以为马谡如赵奢之子赵括一般平庸,属于“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主放心不下,在临终之前更是再三提醒亮公,在任用马谡时当万分注意,切不可大用。
  想那亮公得知街亭失手之事后,自悔当初不该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而让其留守街亭之部署,实在平庸之至。马不停蹄到了马谡军前,只见王平前来迎接,唯独不见马谡,亮公自是气愤不已,传下令去,把马谡带上来。
  亮公坐定,挥泪问马谡:“你我情同父子,义同兄弟,今违令当斩,你有何话说?”
  马谡面无惧色:“臣无怨言,唯觉死得窝囊,乃丈夫之耻。”
  亮公喝道:“我寄重任于你,嘱咐再三,公却自以为是,逞匹夫之计。”
  马谡俯首泣曰:“臣不该如此庸驽,负了丞相厚望。本想另出新计,不料落入曹贼圈套,以至街亭竟而失守!”
  亮公泪语道:“军法如山,违令者斩。”于是令左右手,将马谡推出辕门外斩了。兵士献上马谡首级,
  满座皆惊,中军帐中鸦雀无声。副将王平额头冷汗如雨下,欲起身一视,竟两股奇重,不能移动半步。
  
  亮公起身视之,大哭不已,哀恸之至,几欲摔倒,亏得左右上前搀扶安慰,心绪才得以平复。于是下令以礼安葬,更收马谡之子为义子,视若己出。
  众人散去,亮公独留王平与坐,说:“街亭一役,失在平庸。马谡庸驽,致全盘失控,可惜他至死未能识破机妙。”
  王平点头称是,叹息道:“都是平庸惹的祸。想那马谡在九泉之下若是有知,晓得拒绝平庸,定能成为一员猛将,搅得曹贼不得安宁!”
  【点评】
  这是一篇故事新编式的作文,内容化自《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一节。这节传统名段已多次在高考写作中出现,且每次都有新意,这次也不例外。
  该考生把“平庸”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一个是马谡,其为人平庸,不能很好地领会别人的意见,为军平庸,不能执行军令且战败后仍不知反省;另一个是诸葛亮,任用了一个平庸的人,在先主再三叮嘱下仍不能拒绝任用平庸的人,最后导致战事失控。两相比照,曲折委婉地道出了“拒绝平庸”的重要意义。
  芥子纳须弥
  湖南一考生
  那些把灯背在身后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泰戈尔
  我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太专注于自我。
  我问佛:何谓专注于自我?
  佛领我走出庙宇,庙外绚烂的阳光笔直地投射下来。佛曰:你背对着太阳而行,看见的是什么?
  我说:只看见自己的影子。
  佛曰:那面向太阳而行呢?
  我看到了远处皑皑群山,以及山腰盘旋的苍鹰,还有影影绰绰的牛羊和牧人。只是,不再看见面前的地上有投下的阴影。
  佛曰:“背光而行时,你眼中只有自己;向光而走时,你看到的是整个世界。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只看到自己的话,不过是茫茫须弥中一粒微不足道的芥子;若放眼远望,胸纳天下,心系苍生,则须弥山也不过是你眼中的一颗芥子。”
  我问佛:万生困于自我之中,则该如何?
  佛曰:红尘十丈,却困芸芸众生;仁心虽小,也容我佛慈悲。你要看到,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你一人。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终是法身。把那一花一树一菩提都看做组成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则可心纳天下。
  佛也曾如你般迷茫无知。直到一天,我在路上遇见一位种树的老人。我问他,这树多久才能开花结果。老人说要七十年。我问他,你觉得你能再活七十年吗?老人说,我看过它开花,也品尝过它的果实,既然前人肯为我栽树,那我为何不能为后人栽树呢?
  那位老人,他是一颗能收纳须弥山的芥子。他在享受别人带来的成果时,没有迷失在自我的享受中。他在为未来而奋斗。
  我背对太阳,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夕阳下山后,我的影子也消失了。
  佛曰:佛门修为的境界是,勘破、放下、自在。唯有放下自我,多去关怀,广施仁心,方可自在。
  我说:我只是红尘路上一颗微小的芥子。这个世界拥抱了我,所以我也要去拥抱它。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把自己当成一颗纳下须弥的芥子,不要再等着别人来包容,来关心,来爱护。在自我之外时,心系天下,胸怀苍生,则你我都能成为两颗不凡的芥子。
  【点评】
  粗粗看来,此文嫌玄虚;细细品味,则颇具禅意,亦有“意识流”。当头棒喝式的猛省,被融化在淡雅而随性、随意的生活感悟之中(主要是“老人种树”的故事),便有了着落,有了依凭。在立意上,文章有用心的求索;在写法上,注重意念之“流”,故而显得灵动、自如,有韵致;行文表达上,无论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还是饱含哲理的人物对话,均精彩生动,耐人寻味。
  这是一种需要素养和才思的“高难度”写作,搞不好,便会变成漫无章法的低劣之作。附录:
  须弥山与小芥子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他:“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回事?”
  “当然有!”李渤一派得意洋洋。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合十微笑:“奇怪了,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
  李渤听了,当下恍然大悟:原来事物本无大小的分别,所大所小都生于人心。
  一座须弥大山和一粒小芥子相比,到底孰大孰小?我说,一样大,一样小。在佛法来讲,自性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受时间和空间支配的,也就是“理事无碍”的道理。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一”就是只有一个,“多”,就有很多个了;但是,在佛法看来,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多不二。
  一朵花与一个虚空,孰多孰少?孰大孰小?一粒花种由种在土壤里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一朵花是集合了宇宙万有的力量才得以绽放的。一朵花即等于是一个虚空,“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这也就是一多不二。
  再进一步从世法上来说,我们每天的生活,要吃饭穿衣,要坐车住房子,要希求多闻、资养色身……这一切一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由农夫种稻、工人织布、司机开车、建筑师盖房子、专家学者讲授、科技信息传播等等而来。所谓“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一个人必须仰赖那么多人事的聚集辐辏才得以生存,这个“一”岂不是包含了无限?
  (选自《宽心•星云大师的人生幸福课》,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推荐访问:高考 佳作 亲近 亲近一位名人 成就高考佳作 亲近一位名人 2011年高考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