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构思精妙的轨迹问题:构思精妙

  2011年高考数学天津卷(理)整体难度偏大,但试卷中也有不少亮点试题,笔者比较欣赏其中的第18题(以下简称为试题18).�   试题1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P(a,b)(a>b>0)为动点,F�1,F�2分别为椭圆x�2a�2+y�2b�2=1的左右焦点.已知△F�1PF�2为等腰三角形.�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e;�
  (Ⅱ)设直线PF�2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M是直线PF�2上的点,满足�AM�•�BM�=-2,求点M的轨迹方程.�
  试题设问巧妙,梯度合适.特别是第(Ⅱ)小题求轨迹方程,命题构思有所创新.具体地说,该题有如下特点:�
  [HTH]1.设问巧妙,梯度合适�[HT]
  试题18的亮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第(Ⅱ)小题,但第(Ⅰ)小题设计也非常精巧.命题者构造“△F�1PF�2为等腰三角形”这一条件,设计了第(Ⅰ)题:求椭圆的离心率.这个问题条件清晰,容易入手.结合图形容易判断等腰三角形中应该是F�1F�2与PF�2这两边相等(∠PF�2F�1为钝角),由此可直接得到关于a,b,c的等式,解出离心率e.从而考生不至于走弯路,降低了解题的门槛.�
  [HTH]解[HT]:(Ⅰ)如图1,由条件知,|F�1F�2|=|PF�2|,即�
  [TPSX1.tif,BP][TS(1][JZ][HT6H]图1[TS)][HT]
  2c=�(a-c)��2+b�2,平方化简可得a�2-ac-2c�2=0,则a=2c,a=-c(舍).故e=12.�
  第(Ⅱ)题求轨迹方程则难度加大,这有利于区分.试题由易到难,梯度合适.�
  [HTH]2.打破常规,形式新颖�[HT]
  2011年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中,轨迹问题可以说又成为一大热点,除了天津(文、理)外,还有全国卷Ⅰ(理)、江西卷(理)、安徽卷(文、理)、湖北卷(文、理),其中的解析几何试题都是以轨迹问题为背景命制的.但是,由于轨迹试题司空见惯,若无创新,则容易走进陈题套路之中.比如,湖北卷、江西卷(理)和安徽卷(文)的解析几何试题,由于是以同一个熟知的轨迹问题――“平面内与两定点连线的斜率之积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为背景,因而不幸“撞车”,缺乏新意.�
  同样是轨迹问题,天津卷作了大胆的尝试.�
  试题18第(Ⅱ)小题所求轨迹之动点M是这样生成的:设直线PF�2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M是直线PF�2上的点,满足�AM�•�BM�=-2.�
  由于点P是动点,因此a,b的值是变化的,椭圆是动椭圆,弦AB也是变动的,M随之变动.�
  由椭圆变动(离心率固定)产生相应的动点轨迹问题在以往的高考题中并不多见,试题18打破常规,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道颇具特色的轨迹试题.�
  [HTH]3.解法多样,难而路宽�[HT]
  如上所述,因试题18所求轨迹问题比较少见,求解过程自然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不过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思路清晰,其难点更多来自于运算方面.�
  [JP+1]由于试题18经精心设计,可求得直线PA的倾斜角为�60��°�;而且A点恰为椭圆的顶点(如图2),从而简化了求解过程中的运算.特殊位置(点A)及特殊角(PF�2的倾斜角)也使得解法丰富多样.试题虽有难度,但路还是比较宽,足见命题者构思之巧妙.[JP]�
  [TPSX2.tif,BP][TS(][JZ][HT6H]图2[TS)][HT]
  这里介绍一种不同于试题18参考答案的解法.[FL)][HJ][WT]
  [LM]
  [FQ(20。46,ZX-W]
  [CDF46]
   [WTBX]
  [HTH]解[HT]:(Ⅱ)由(Ⅰ)知,a=2c,则b=3c.�
  直线PF�2的斜率为k=ba-c=3.�
  可设直线方程为y=3(x-c).[JY]①�
  代入椭圆方程得x�2a�2+3�(x-c)��2b�2=1,即�
  x�24c�2+�(x-c)��2c�2=1,化简得5x�2-8cx=0,�
  解之,得x�A=0,x�B=8c5.�
  设M(x,y),则其坐标满足①.�
  由题设�AM�•�BM�=-2知,M在线段AB上,即有0<x<8c5,且|AM|•|BM|=2.�
  因AB的倾斜角为�60��°�,结合图2可知,|AM|•|BM|=2x•2(8c5-x)=2.�
  化简得2x�2-16c5x+1=0.[JY]②�
  由①②消去参数c就得所求轨迹方程是18x�2-16[]3xy-15=0(x>0).�
  与试题提供的参考答案直接用向量数量积的繁杂运算相比,上述解法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图形的特殊性,数形结合,从而大大简化了运算.基于试题18的精心设计,我们才可能利用图形特征得到这一简洁解法.�
  [HTH]4.美中不足,轨迹陌生�[HT]
  试题18最后求得的轨迹方程为18x�2-163xy-15=0(x>0),其图形是双曲线的一支.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未曾接触过这种非标准型的双曲线方程,所以求得的轨迹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虽说这仍属于曲线与方程范畴内的知识,并未超纲,但由于是陌生的轨迹,其方程又不简洁,考生即便求出了轨迹方程仍会感觉心里没底.再者,对于求轨迹方程问题,本应验证其纯粹性和完备性,但由于轨迹图形不明,考生对此很有可能是不了了之.�
  上述小小的缺陷显然无法弥补,但瑕不掩瑜,仍不影响此题成为一道经典试题.

推荐访问:精妙 构思 轨迹 一个构思精妙的轨迹问题 立体几何中的轨迹问题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