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报道经济类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电话

  [关键词]经济类;记者;新闻   经济新闻专业性强,有产业新闻、企业新闻、金融新闻等,如何写好这个“专业”新闻,这就要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探求经济新闻的采写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理论素养,拓宽观察时代进步中纷纭经济现象的视野,力求在经济新闻这个“富矿”上多挖出些成色好、有影响的“足金”,为自己的经济新闻从业生涯增色添彩。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出色的经济记者?除去一些为所有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素质外,经济记者作为一个专业分类群体,还应有一些独立性的、特别的从业要求。
  一、经济记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素养,了解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国内彩电业全面亏损的报道,文中认为造成彩电业整体性亏损的原因在于这个行业内长年累月的价格战。我认为记者就是因为缺乏经济学的知识而在报道中观点流于表面现象,没有看到表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为什么?因为价格竞争在经济学中的作用是实现价格均衡的结果,这样一个结果实现后就是行业的洗牌,优胜劣汰,部分企业出局退出竞争。但是彩电业旷日持久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战并没有带来这样一个结果,为什么?是因为彩电行业内的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背景,背后多有地方政府支持,即使其亏损,也会有政府来提供信贷、税收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而轻意不会让其垮台。正是如此,价格战才会无休无止,却没有示弱者,由此却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甚至突破临界点,也没有休战的,行业能不整体性亏损吗?因此,造成行业亏损的本质原因,症在价格战,病在彩电业没有完善的竞争退出机制。了解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还可以方便经济新闻的采写,加深与采访对象的沟通。
  二、要做好新闻语言的“翻译”工作,让专业化的经济新闻通俗化
  现在经常听到人们对媒体上的经济新闻的评价,说是“专业人士不解渴,外行人士看不懂”,应该说这既是经济记者的的尴尬,也是其应该反省之处。如果说前者的不解渴的问题对记者们来说,尚属“非不为也是不能也”的问题,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需要记者们多充电,多思考,提升专业化水平,而后者“看不懂”的问题则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了。这无非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记者们手懒脑懒,怠于将那些高深晦涩的专业语言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可就像厨师做菜,总不能不事加工把原料就端上桌吧,记者们堆砌专业语言的作派就无异于此。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们存在思维误区,认为越是堆砌上些专业语言越显得自己水平高,出手不凡。
  毛泽东同志在谈及宣传工作时曾经讲过,在宣传工作中,不分宣传对象,那就是下定决心不想让人家听懂看懂。因此,经济记者也要分清自己所在媒体的定位,想清楚目标受众是经济专业人士,还是市民百姓。只有如此,才能使“不解渴”和“看不懂”这两个问题有望获解,不然就是下定决心不想去解决了。
  三、经济记者要有数字意识,既要慎用数字,不能因数字的运用而拒读者于千里之外,让读者望而生畏,又要善用数字,向受众传达清楚数字背后的信息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里面罗列了一大推诸如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多少等等经济指标,但是看完后不但头脑发涨,而且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它只是把一堆阿拉伯数字码在文章中,既没有比较,也没有说明。这样人们就不知道记者告诉读者这些数字目的是什么?是想告诉大家当地经济增长了,还是降低了?物价涨了还是落了?
  所以,经济报道一定要慎用数字,又要善用数字。这方面最常用的是比较手法,为你所运用的数字选定一个参照物,以便于读者理解并做出判断。
  四、经济记者既要有大局意识,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又要立足本地,掌握微观领域的经济动
  一个好的经济记者是能够敏锐地从这些宏观政策中,去发现、捕捉本地域的一些相关行业与之相适应的动态信息的,这是一种大处着眼、小处聚焦,是一种从上至下的延伸和传达。
  经济报道的另一种路径是从下至上的追溯,也就是见微知著,从微观领域的动态变化,去把握宏观层面的经济形势。
  经济新闻充满了独特魅力,但是真要想在这条路上攀上高峰,也绝非易事。有志于此的新闻从业者除了积极学习,勤于实践,让自己尽快具备新闻人都应必备的一般素质外,还要从专业上勇于探索,敏于观察,勤于积累,并有意识地去总结和探讨经济新闻采写报道的规律,以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出色的经济记者。
  (编辑/李舶)

推荐访问:新闻记者 如何做 经济类 一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