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氏家族] 荣氏集团名下的企业

  漫步上海西区,常常会被梧桐树下的点点红屋顶所吸引——小小的、尖尖的,形态各异,神色古雅,掩映在一片绿树中。这些房子像是欧洲的贵族家园,令人神往,又因承载了一段历史,更添了一分自尊、沉静和厚重。老上海们会说,“那些最好的房子都是荣家的,荣家是过去最大的资本家嘛”。
  盘点一下上海的顶级豪宅,起码有这样几栋是荣家留下来的。比如,淮海中路乌鲁木齐路路口,现在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的住宅;淮海中路上海图书馆隔壁,现在日本驻沪领事馆总领事的住宅;陕西北路靠近南京西路的荣宗敬故居;高安路靠近衡山路的徐汇区少年宫;武康路复兴西路路口那栋漂亮的花园洋房;威海路文新大厦对面的幼儿园,以及康平路、虹桥路、新华路、长乐路上的几处老洋房。
  每一栋豪宅都有故事
  几周前在香港浅水湾乡村俱乐部,承蒙92岁的荣卓如女士宴请,我们不知不觉地又聊起了她家的老房子。荣卓如女士是荣宗敬先生的小女儿,1921年,她就出生在陕西北路186号那栋德国式的豪宅里。那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战败回国,她父亲斥巨资买了下来。荣卓如在那里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一直住到1947年她大学毕业后嫁给哈同的长子乔奇·哈同,搬到哈同花园(旧址是延安中路上海展览中心)为止。她说自己很想再回去看看,那房子里留有太多的旧梦,只是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不知那舞厅的彩色玻璃天花板是否还在?那色彩是否依旧鲜艳?
  也难怪老人家念念不忘,那房子实在是太优秀、太精致了。笔者几年前曾费了不少周折步入其中,的确被那些彩色玻璃所震惊,不仅是舞厅的天花板,连南部、西部大门的玻璃、中厅过道的门玻璃、客厅、餐厅的门玻璃,都是彩色玻璃拼图。自然,最有气魄的是舞厅的天花板,百来平方米,灯光一亮,华彩四射,豪气万丈,该是当年老太爷招待中外宾客的地方。但是这个舞厅及整个建筑的北半部,并不是德国人留下的,而是荣宗敬先生买下后在原有基础上加建的。舞厅的天花板是荣家请法国设计师专门设计的,在法国一家著名的公司定做后,专程运沪组装,因而是荣家的杰作。据说,目前单是这组玻璃就价值两亿,可知这栋豪宅了得。
  荣毅仁先生当年从无锡到上海读大学时,他父亲荣德生先生的豪宅还没有建造,就先住在他伯父荣宗敬家的楼上,就是房子西南角的那个红色角楼。
  这里发生过很多故事,最惊险的是荣老先生深夜出走。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后,上海再次沦为战场。荣家在虹口、闸北一带的工厂企业首当其冲,除了在租界内的申新二厂和申新九厂,以及福新面粉系统的几家厂子外,其余各厂均在战火中惨遭轰炸,损失巨大,尤其是申新一厂和申新八厂,13万纱锭毁于一旦……荣老先生欲哭无泪,又急又恨,出现中风的先兆,说话已经不利索了。更要命的是日本人还通过汉奸,企图胁迫荣宗敬先生出任伪职,处境非常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选择“走为上计”。1938年1月4日深夜,荣宗敬先生从后门出走,乘上一位英国朋友的轿车,疾驰到黄浦江边,登上一艘加拿大轮船,悄悄驶往香港。可惜在港期间老先生不幸又患肺炎,加上国事、家事纷纷扰扰,他心情焦虑,寝食不安,病情一天天加重,不幸于2月9日在养和医院逝世,走完了艰苦创业的辉煌一生。3月8日,荣家后人将老太爷的灵柩搬上加拿大皇后号邮轮,运回上海,两天后运达陕西北路他的故宅安放,三年后才运回无锡老家安葬。
  解放后,荣家大房的人相继离开上海,这栋豪宅长期由民主党派机关使用。
  高安路上的徐汇区少年宫是荣毅仁先生的父亲荣德生先生的旧居,建于1939年。荣老先生原先住在无锡,主持荣家在无锡和汉口等地的茂新面粉公司的诸家工厂,抗战爆发后这些地方相继沦陷,荣老先生不得不辗转来到上海的租界里,率领子侄们重理家业,同时建造了这栋漂亮的住宅。这栋房子虽不像荣宗敬的旧居那么豪华,但也是上海西区数得着的好房子,门前有宽敞的草坪,底层门厅有两根意大利风格的立柱,进门是大会客厅,东西两端是餐厅和厨房。荣德生夫妇的卧室在二楼中间,朝东有宽大的阳台,东边几间房间住着几位小姐,西边几间是儿子们的住处。三楼是储藏室、活动室和客人房。
  这栋房子里也有过惊心动魄的故事。
  抗战胜利后,正当荣家上下摩拳擦掌,准备把21个企业继续做大时,荣德生竟在家门口遭绑票。1946年4月25日上午,荣老先生和儿子、女婿从家中出来,登车去总公司上班,谁知车刚到弄堂口,迎面窜出几个绑匪,手持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通行证,强行拦车,把荣德生的儿子、女婿拉下车,再把荣德生劫持到一辆军车上,呼啸而去。这下荣家花园一下子炸了锅,社会上也讹言四起。荣家人救人心切,又怕绑匪撕票,不敢报警。一周后接到绑匪电话,索要50万美元。荣家为战后恢复生产,钞票都投到企业上,一时拿不出如此巨款,遂四处筹集。33天后,50万美元付清,老先生总算被放回来了。但是国民政府那头不愿意了,蒋介石闻之拍案大怒,下令破案,由特务头子毛森亲自领衔,结果案子是破了,抓了15人,枪毙了8人,追回了荣家的赎金。可是还没等荣家人回过神来,毛森的手也伸过来了,要60万美元破案费!荣老先生只好仰天长叹:“呜呼!天下无公道久矣!”
  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原先住在长乐路,他在上海最后的住宅就是现在美国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的官邸。这处大花园洋房建于1921年,原是法国万国储蓄会的房产,后来租给瑞士驻沪领事馆,抗战胜利后瑞士领事馆迁往威海路,财大气粗的荣鸿元买了下来。荣鸿元对房子进行了大规模整修,花费数十万,可是他没住多久就走了。1948年下半年,为抵制国民政府的金圆券政策和棉花管制政策,荣鸿元与蒋家王朝闹翻了,他被警备司令部以私套外汇嫌疑罪给抓了起来,关押了77天,在整个工商界引起轩然大波,最后以判刑六个月、缓刑两年结案。在此过程中,荣家被敲诈了大笔钱款。出狱后,荣鸿元对国民党失去信心,第二天就去了香港,后来又移居巴西,再没回过上海。
  从荣鸿元的花园洋房顺着淮海中路往西,中间隔着上海新村一条弄堂,就会看到另一处顶级花园豪宅,现在是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的官邸,由德国人建于1900年,抗战前是晚清洋务巨擘盛宣怀的五儿盛重颐的住宅。抗战胜利后盛重颐投资股票失败,以100万美元卖给了荣宗敬的二儿子荣鸿三。这栋豪宅精美华丽、气宇轩昂,不亚于荣宗敬故居。楼的南门有8根罗马式大立柱,两侧的平台下又各有4根小立柱,门廊顶部刻有一组精美的图案,周围高枝连理,郁郁葱葱,远远望去,犹如西方的皇家宫苑,非常气派。进门厅,迎面几折金碧辉煌的屏风。绕过屏风,可见一个形制华美的水晶大吊灯悬在空中,那柔和的光泽,照着两侧从地面直铺向天花板的咖啡色装饰板,使得上面的层层雕花,都焕发出锃亮的精神。门厅左侧有一道铺着红地毯的楼梯,线条舒缓地伸向二楼。二楼是主人的卧室、书房和小会客室,三楼是客人房、活动房和储藏室,一楼有中式客厅、西式客厅及餐厅、厨房。出门廊沿石阶而下,可步入一片宽大的草坪,那儿有座汉白玉的小女孩石雕和喷泉(现在被划到隔壁院子里去了)……笔者数年前曾在日本《朝日新闻》社上海记者站站长的引领下,承蒙总领事夫人的信任,步入楼中,参观了除主卧室以外的所有厅室,金碧辉煌之中,恍如隔世,似乎明白了上海豪门是怎么一回事。   解放后,荣鸿三一家移居香港和美国,此楼由他家的一位亲戚居住、看管并代理他在国内的事务,50年代后期曾租给上海市妇联及其他部门作为办公处,后来由房管部门“代管”。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后,由政府租给日本领事馆,现为日本驻沪总领事馆总领事的官邸。荣鸿三的代理人年迈去世后,由代理人的女婿萧德泉先生继续代理他的国内事务。笔者在萧德泉家里,看到上世纪50年代租房给政府时的家具和餐具的原始清单,居然有一寸高。
  梅园、锦园、宝界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荣氏兄弟在上海大红大紫、事业突飞猛进的时候,从未忘记过养育他们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他们总是在想方设法为家乡做好事,哪怕是修一座桥,开一条路,拓一块园,办一座学校,建一个图书馆……他们都办得非常认真,而且是三代人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现在人们来到无锡,举目尽可触及荣家留下的遗迹——宝界双桥、江南大学、公益中学、公益小学、大公图书馆、梅园、锦园、荣巷医院、开源路、通惠路、申新路……如果来到江南大学的荣氏研究中心和荣巷“荣氏故里”,看看新修复的荣家老宅及荣毅仁纪念馆中的大量资料和图片,更能体味民国一代实业大家的伟大胸怀。
  梅园所在地原是一片荒山,荣家兄弟早在1912年就开始在此规划建设旅游风景区,从买地、设计到施工,逐步发展,历时20年才建成。山上山下遍植梅花树,到了赏梅季节,花前月下,暗香浮动,的确是一片“香雪海”,是我国著名的四大赏梅区之一。
  这片依山傍水的人间佳境,荣家当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现在是公园,要收60元门票),既是陶冶乡人性情、造福民间的善举,也是荣家举行大型活动、招待宾客的首选之地。荣宗敬1932年六十大寿时,寿庆活动就安排在此。那时他的大名早已声震天下,前来祝寿的富商大贾、达官显贵、各路豪杰,成团成旅,据说无锡市全城的汽车和旅馆全被占满了,是无锡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盛典。对荣家来说,实际上是一次空前的大型广告,荣家借此又团结、联络了一大批商界朋友。
  两年之后轮到荣德生过六十大寿了,他不想再搞大型招宴活动,但已经收到亲戚朋友们的很多寿金,他就把这些钱用来做好事,自己再加上数万元,在五里湖边修筑了环湖一圈的环湖路,将梅园、充山、鹿顶山、犊山、鼋头渚等风景点都连接了起来,沿途造了大小12座桥,其中横跨五里湖的宝界桥,耗资6万元,有60个桥洞,象征他六十大寿,长375米,成为当时的江南第一大桥,是无锡市区连接鼋头渚风景区的唯一通道。
  一晃60年过去了,到了90年代初,已经60岁的宝界桥已经无法承载改革开放后的运输狂潮。1994年,荣德生的孙子荣智健出手了,他捐资3000万元,在老的宝界桥以东10米处,又造了一座新桥。现在老宝界桥只走行人和自行车,新桥担负起了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双桥凝聚了荣家三代人的善心和义举。
  与梅园相比,锦园是一处更为亲近太湖的、三面环水的中西式园林,在无锡西郊小萁山,距梅园二里许,占地有200余亩,内中荷花池的面积占了一半。那里原先是一片芦苇滩,1929年被荣宗敬购下,出资建园,节假日作为荣家企业中高级职员疗养休假的场所,平时园林就向游人开放。其中有一座楠木厅(又名花厅),古色古香地坐落在一大片草地上,正门上悬“荷花轩”匾额一方,是举行大型活动和宴会的地方;一座茶楼(嘉莲阁),也是古色古香,三层紫绛色的八角楼,浑身雕花,像个巨型的工艺品,竖在湖边的树丛里,又像一座望江楼,推窗见水。只有那栋别墅是西班牙式的小洋楼,圆门圆窗,淡黄色调,绿树环绕,依地势而建,整体错落有致,又恰到好处地安置了阳台、露天楼梯和平台,极具典雅之风韵。从这里倚窗远眺,是观赏太湖风景的最佳之地,左边是鼋头渚,右边是大萁山,正面前方就是太湖中心的三座“仙山”,眼前一无遮挡,只有浩渺湖水一片……因荣宗敬又名宗锦,故取园名“锦园”。其中堆筑的一条路遂叫“锦堤”,大门口的那座桥就叫锦带桥。
  锦园的建成,也是荣氏兄弟友谊的象征。荣德生曾在他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1929年部分)里写道:“小萁山连年建筑,余代计划,款由茂新兄名下出之。至完工,用十一万元。有荷花池四只,花厅一座,洋房一宅,嘉莲阁一座,马路环湖,平台几处,马路由荡田中筑出,建桥二座通之。工程非易,头门一代颇壮观,游人至此,称为风景不群。有渡船南通鼋头渚……”可知是荣德生代其兄荣宗敬建造的,直到目前,仍是太湖之滨的绝妙胜景之一。
  荣氏兄弟还组织了一个“千桥会”(后来叫百桥公司),更是荣家兄弟的大手笔。从1928年到抗战之前,他们通过捐款和集资的方式,在江南水乡倡导建桥铺路,造福乡民,共计建了88座桥梁,其中无锡57座,常州27座,宜兴和丹阳各2座,这些桥大多至今仍在为乡民服务。
  荣家与江南大学
  中国的富豪何其多,但兴学育才、独资捐建大学的却寥若晨星。
  1947年,荣德生在太湖边创办了当时无锡唯一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江南大学,向全国招生。学校第一期工程有:教学大楼、男生宿舍、饭厅等三栋主体工程,仅工程价就65亿法币。第二期工程包括:女生宿舍、机械、电机实习工厂等,约10亿法币。学校占地88.5亩地,设有三院九系,即文学院、理工学院、农学院。文学院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地、经济四系,钱穆先生任院长;理工学院设机电、化工、数理三系,顾维精任院长;农学院设农艺、农产制造两系,韩雁门任院长。后来又增设了面粉专修科,由荣毅仁主持。这是荣德生在捐建无锡公益小学、公益中学、大公图书馆、筹办无锡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大手笔。荣先生认为“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始基也”,所以在办学上不计成本,全力以赴。
  可惜这所大学办了5年后,在解放后的院系调整中被裁并了,系科都转入其他高校。可是无锡人并未忘记这所给国民带来福祉的大学,改革开放后,无锡市有关部门又恢复了江南大学的建制,荣氏家族闻讯立即行动,继续捐款办学,上世纪80年代初,荣毅仁先生率先捐资30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建造江南大学图书馆,命名为公益图书馆,100万元用于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继而荣氏家族的其他人也相继捐款,为这所大学添砖加瓦。   2007年,分散在三处的江南大学获得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太湖边建设了一所占地3000亩的大学城,原先的图书馆不敷使用了,需建新馆。这时,荣家第三代人荣智健捐出6000万元,用于建造新馆及信息技术中心。现在,这座漂亮的图书馆巍峨挺拔,清新亮丽,耸立在江南大学校园中央。该校的荣氏研究中心也设在该图书馆中,展览室中展示了荣氏家族与江南大学,乃至无锡市的公益事业的悠久的渊源。
  中国实业第一家
  临近解放的时候,荣氏家族的人十有八九都去了海外,资金大多也转向海外,据统计,仅申新系统转到海外的资金就有1000万元以上,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因为那时鸡蛋才卖3分钱一个,猪肉才五六角钱一斤,1000万元,是好几座工厂的代价,如纬纶纱厂、南洋纱厂、九龙纱厂。
  几十年后,大陆改革开放了,荣家人在大陆再现了实业家的风采,在引进外资、投资实业、活跃市场、促进海内外的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并且不断有人捐款捐物,设立基金会,使人不能不感慨荣氏家族,这个中国实业第一家的“内核”的强劲。
  首先,1979年荣毅仁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创立,在北京建国门外耸起了20多层的现代大厦,这是向全世界发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弹——大陆在改革开放方面真的“动真格”了。从这以后,荣氏家族在海外的人员与大陆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不少。
  1983年10月,阔别家乡34年的荣宗敬先生的二儿子荣鸿三先生,踏上了回国之路。他和夫人孙凤蕙女士,把他们原先在虹桥路上的一栋有30亩地的花园别墅捐献给上海市科技协会。
  在这前后,荣宗敬先生的大儿子、远在巴西的荣鸿元先生,向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捐款100万元,用于在该校建造一栋教师活动中心。
  接着,荣鸿三、荣鸿庆兄弟分别向上棉二十二厂和无锡第一棉纺厂捐款100万,用于改善职工的文化福利设施和职工宿舍。荣鸿三、孙凤惠夫妇继上次捐献花园洋房后,又向上棉二十二厂(当年的申新九厂)捐献20万元,用于改善职工生活。他们的儿女荣智江、荣智蕙、荣智宁也向该厂幼儿园捐款捐物,除了资金外,还赠送了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录音机、电冰箱、电视机、自行车、儿童益智玩具等。荣智宁还请来了美国保育专家,向该厂幼儿园传授经验。他们决心帮助该园建成全国第一流的儿童乐园。
  荣智蕙、荣智宁还积极设法让国内的企业或文艺团体走向世界,先后穿针引线,促成了中国芭蕾舞团赴美公演,把上海的永久牌自行车“推”出了国门……
  1986年6月18日,一次更大的活动把早已走向天涯海角的荣家人会聚在一起——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自海内外的荣家亲属200多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79岁的、荣德生的二儿子荣尔仁先生,最小的是荣家的玄外孙,才一岁零两个月的尹兆光。
  邓小平那次历史性的谈话,使全世界更加感到了荣家作为中国实业第一家的“分量”——“从历史上讲,你们荣家在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上是有功的,对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不会忘记!”
  ……
  荣氏家族,创业、爱国的精神代代相传。正如同一座创业的丰碑,耸立在中国的历史上,激励着一个民族的奋发、不屈、不断超越的时代精神。

推荐访问: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