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分析】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经济区别于旧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信息资源及知识的共享,在“知识共享”理念风靡全球的今天,一种新的理念——人才共享闪亮登场。2003年4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及所辖19个城市人事部门在上海签署《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拉开了区域科技人才共享合作的序幕。2005年9月10日至11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中部六省组织人事部门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中部崛起人才论坛”在郑州举办。此次论坛协商通过了《中部六省人才开发合作共同宣言》,至此,中部六省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开始迈向一体化进程。2010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发布,它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今后人才战略的主要任务,科技人才共享合作成了近年人才工作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人才共享来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欠发达地区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科技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拥有专门知识和能力,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机制、关键技术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的高级知识型人才。所谓人才共享是指在不改变人才所属或原有身份的前提下,不同区域通过不同的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实现人才在不同区域间的共同享用,达到对各类人才“不求所有,但求共用”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实现对人才的跨时空使用,拓宽了选材、用才的视野,放大了人才的使用效率。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共享机制的可行性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实需要
  我国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教育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导致人才吸引力处于弱势,而且使人才短缺和经济社会落后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特别是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自然因素方面,更主要的表现在思想观念、经济基础、开放水平等人文因素方面,尤其是在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发挥作用方面。现在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地区的现象比较普遍,欠发达地区则人才紧缺,这已然成为一大瓶颈,严重制约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结构性人才短缺矛盾突出。从结构上看,一是专业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类人才中,师范、卫生和党政管理专业毕业的约占70%;西藏自治区各类人才中,文科毕业的占49.3%,理科占14.7%,工科占3.8%,工程技术人才较少。二是中高级专业科技人才年龄老化。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才中,56岁以上的占37%,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已到或接近退休年龄的占66%。从分布上看,一是部门和行业分布不合理。大多数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系统和党政机关,生产科研领域人才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云南为15.7%,宁夏仅为9.3%。二是人才产业分布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人才严重缺乏,第三产业中,人才又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越是贫困落后、急需人才的地方,越缺乏人才。对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能否加快经济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或赶上发达地区的步伐,关键取决于能否独辟蹊径,运用超常规的思路,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强力吸引、稳定和用好一切可能利用的人才资源。
  (二)理论基础
  现代人才管理理论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20世纪中叶以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这就是被国内外普遍认同并加以广泛运用的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理论,它于1998年出现于怀特和斯赖尔(Wright&Snell)的著作中,是人才流动理论基础下的一种重要机制。其主要观点是,企业除了正式组织外,还需要各种非正式组织;在企业管理中,既要有必要的规范、制度和奖惩措施等硬性手段对员工进行控制和约束,同时更需要处理好企业中的人际关系,重视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要,用高尚的企业精神统一员工的意志,充分激励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把这种理论引入到对人才流动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人才“柔性流动”理论,其主要理论观点是:打破国界、地域、户籍、身份等人才流动中的制约,在不改变与其原单位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智力服务为核心,注重人、知识、创新成果等的有效开发与合理利用,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发展要求的来去自由的人才流动方式,它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来实现,把人才实体与才智分开、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从而实现由刚性流动到柔性流动的转变。这一理论,顺应了当今世界人才流动的柔性化趋势,是现代人才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人才柔性流动理论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人才流动理论研究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实行科技人才共享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实践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才作为稀缺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对象。近一个时期,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大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或法令,加快急需人才的引进。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加紧了吸纳高新技术人才的步伐。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硝烟四起。在国内,各地相继颁布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已经展开。东部一些发达地区更是借助其在经济发展、产业规模、区位之便、人居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智力资源。而欠发达地区,多数都是气候条件较差,工资水平不高,要把全国人才吸引来,是很难做到的,大幅度全面提高待遇,又受财力限制。由此造成两难境地:一方面是经济困境导致人才引进难,使原本就比较匮乏的人才资源陷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另一方面是现有人才队伍稳定难,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高知识层次年轻科技人才的流失更加严重。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近几年,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一些省市在有关文件中明确提出“人才共享”政策,并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经济上欠发达、处于中部地区的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推出了以人才市场为依托的“人才租赁”型的人才共享和以充分利用闲置智力、业余时间为依托的“星期日工程师”型的人才共享方式。该省的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市,都利用京、沪等地高级专家暑休的机会,请他们来讲学、培训,从事咨询、考察资源和项目论证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人才共享的巨大优势在于它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把遏制人才流出的努力变为跨时空使用人才,拓宽了选才、用才的新视野、新途径;绕开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教育制度等体制性壁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运用人才资源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将从根本上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才短缺的顽症。围绕科技人才共享进行的实践探索为欠发达地区彻底摆脱人才引进和稳定问题上的两难境地寻求了现实出路。
  参考文献
  [1]张传庆.西藏科技人才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西藏发展论坛,2011(05)
  [2]刘文滔.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管窥.中国集体经济,2011(18)
  [3]陈振成.虚拟联盟中人才共享的困惑与辨析.企业活力,2010(08)
  [4]吴蓓、王文奎、李艳玲.人才多渠道柔性利用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形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4)

推荐访问:科技人才 欠发达地区 可行性分析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