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怎么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张某,这是我班这学期刚转入的新生,一头卷发随意扎起,一双三角眼总喜欢斜视着别人,平时与别人说话总显出一种畏畏缩缩、羞羞答答的样子,使人觉得她特别老实,有时又沉默寡言,一个人想着自己的事,冷冷地看着周围的人和事,不知她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平时行为怪异,笑起来脸抽筋一下,嘴往一边歪,有点不面善,可做出的事总是那么出人意料。
  在开学初,一女学生慌慌张张地跑过来找我,向我汇报,张某同男生打起来了,一个刚插班的女学生竟会跟男生打架?我心中咯噔一下,立即找来她俩,仔细一问,原来男生张某某经过她位置旁边时,她故意挡他一下,不让他过去,然后跑到该男生的位置上,拿起他的铅笔刨玩,男生不让,两人就争吵起来,后来竟动起手来,出现开头一幕。我问张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沉默了一下,说:"我觉得很好玩,我只是跟他玩玩,他竟生气了?"我看着她一副无辜的样子,问她:"那你有没有想过,你这么做,你觉得好玩,可别人并不这样认为?"她摇了摇头,我接着说:"同学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说说笑笑很正常,可你要学会尊重别人,当别人不喜欢你玩的方式时,不能勉强。"她点了点头,似乎懂了,想了一会儿,说:"老师,我以后不会这样了。"刚说完,就匆匆地走了,留给我一个一摇一晃的背影,我心中说不出什么滋味。
  第二天,我刚进教室门口,张某跑过来,递给我一本本子,就把自己转身走了。我打开一看,我看到是她爸爸写给我的纸条,字里行间流露出她爸望女成凤的迫切的心理,希望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她,她在校若有什么不良的行为,要我及时与他取得联系。我马上在纸条下面诚恳地谈了我的看法与建议,首先积极地肯定了她近段时间在校的表现,同时指出她的不足之处,希望家长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当我写完之后交给她时,我问她:"以前,你爸妈都是用这种方式跟学校老师联系的?"她点了点头。
  这事过了不久,她又一次把这本本子交给我,这时我打开一看,哭笑不得,我给她父母的回信已变得"面目全非",上面一部分是我指出她的优点方面的都保留下来,下面指出她不足之处的部分一一变了一个样,换成她的稚嫩笔迹,上面写着:"你们家长一定要好好配合老师,千万不可以打她,骂她,她毕竟还小,需要耐心教育......",我被深深地震惊了,她的小小心灵世界到底装着什么,这回信改得可谓"绝"了,像模像样,而她又是这么镇定地交给我,仿佛干这事她是"老手"了。我再次找她谈,我压住心中的怒火,我冷静地对她说:"你把老师给你爸的纸条,给你爸看了吗?"她点点头,我又问:"你爸看了以后,怎么说?"她不做声。我看了看她那不敢正视我,闪烁的眼神,问她:"你为什么把老师写的纸条,进行改动?"她就是不说。
  我从侧面了解到这孩子原来是在一个湖南高中生办的村校里上学,那里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大多来自外地的,老师管理较松散,学生纪律自由散漫,家里父母又是出于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对她提出过高的要求,因而女儿出现丝豪差错,都要挨打。在这种高压下,张某的心理出现了偏差。这一问题一旦形成,要矫正过来,还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这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但存在,而且还存在严重的心理偏差。
  这类学生因不适应原来的学校,想换个环境,来到了一个新环境,没有一个朋友,不熟悉周围的一切而显得沉默寡言,因而这段时期的学生都存在着戒备心理,内心受到本能的控制,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疏导,如果原来经常犯错的,可能很快露出"庐山真面目"而达不到转学的目的......
  如何使这插班生的这种心理及时得到调整,使插班生成为其进步的新起点?我在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热情欢迎,提高插班生对新集体的信任度。
  班主任摸准插班生的思想脉搏,恰到好处地以欢迎仪式来消除其心理消极因素,奠定其前进的基础。在一次班队课中,我积极地肯定了张某热爱劳动的优点,同时代表全班同学热烈欢迎她成为我们班集体的一员,这时,插班生看到不是陌生的、冷冰冰的眼神,而是热情亲切的目光,在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她感受到了新集体的温暖。于是,在见到老师之前内心所存在的犹豫、矛盾、抑制的心情就会得到消除,并愉快地步入新集体之中,即使原先有抬不起头来、怕被人嫌弃的消极心理,此时也会得到冰释,内心点燃起新的希望。
  二、多加关心,帮助插班生早日走出孤独
  心理学家威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要增强插班生自我实现的信心应先满足他对友谊感情的需要使其充满活力,走出孤独。教师在这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毫不吝啬地将关爱、尊重撒播到插班生的身上,经常全方位了解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的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可信的贴心人。
  三、热切期望,增强插班生自我实现的信心
  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当教师对学生寄予诚挚的期望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并使他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行动上付出更多努力,潜意识靠近被期望的目标,从而产生超常的效果。因此,对插班生多加以热切的期待,给他们一种被重视的感觉,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可以利用他们在某些方面有一定基础的优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并针对他们还存在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捕捉各种机会向他们传递自己对他们的热切期望,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他们内心必然会产生喜悦、乐观、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做出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对集体有意的事情。这也就增强他们自我实现的信心,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四、创造机会,培养插班生融入集体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才能等。在顺向发展的情况下,思维运用常常出现兴奋,这时思路通畅,认识能力、求知欲望、学习追求、精神风貌都处于最佳状态。老师可以根据插班生的兴趣特长,推荐其在集体活动中站露头角,在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中,燃起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培养插班生融入集体的热情,还要得到班级管理的一系列方法的配合。现代教育家、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提倡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方法有利于插班生的能力的锻炼和体现,有利于插班生作为集体一员积极融入集体,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他们倾注了自己情感和心血,这使他们能消除后入者的感觉,很快把自己当作这个集体的一员。
  五、及时报喜,争取插班生家长的配合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能够产生正面效应。因此,当插班生在学校犯了错误,不要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而应静下心来考虑教育方法,自己去教育解决,可在事后再和家长联系。如果非得与家长配合不可的,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似乎成了家庭的一员,在共同为孩子的进步全力以赴。
  作为班主任,还要在插班生做了好事、有了进步、受到表扬时及时向家长报喜,让家长了解到孩子的新老师对他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从而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产生一种积极情绪,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可以写一段热情洋溢的阶段性评语,如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给他在联系本上写到:"再不长的时间相处里,老师、同学们喜欢上了你,了解了你。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你敢于尝试,别人不敢跳的高度你敢于一跃而过--你是一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女孩。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你也会向自己的缺点挑战,并最终战胜他。加油吧,你是我们的新生力量,我们将以你为荣!"家长看了以后,知道这多半是老师的鼓励性的语言但在亲切的话语中得到了老师对孩子的肯定的消息:老师在把孩子当作"自己人"看待。这样就会拉近老师与插班生家长的心理距离,形成感情上的共鸣从而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改善家教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我发觉张某这孩子变得开朗许多,有什么事都喜欢跑过来跟我讲,干活时,总是抢着干,特别得到我的一句表扬时,她就特别高兴,正当我为自己取得这点成效感到欣慰时,又一件事件发生了,令我又一次受到深深地震惊。
  一天晚上9点多了,家里电话铃响了,是校长着急地打电话给我,说是张某现在正在学校传达室里,是"南方超市"的老伯把她送过来的,因这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回家的路了,问她家里的电话号码,又说不知道,就决定由校传达室的老伯暂时留她过一夜,事情看来要等明天来处理了。第二天一大早,我赶到学校去,她已经坐到教室里去了,我问她:"你昨晚到哪里去了?"她不做声,我又问:"你是不是没回家过夜?"她点了点头,似乎猜想到我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了,她就实话实说,告诉我了事情经过,以前每次放学回家晚了,她妈妈就要狠狠打她,说着她挽起衣袖,真是目不忍睹,青一块紫一块,有的血迹斑斑,伤痕刚愈合,真不可想象她妈会下如此毒手。昨天是她贪玩过头了,玩到很迟,就不敢回去,一直逛到超市,后来迷了路,那个老伯就把她送到学校这里来了。我说:"你既然知道你玩得太迟,妈妈会打你,那你为什么还要玩?"她说:"我一到家,就像进了牢房一样,爸妈盯得死死的,一步也不离开。可我很想玩,就偷偷在放学路上玩,那一玩就过头了,我就不敢回家。"我说:"那你为什么要那超市老伯送你到学校里来?"她说:"这里有老师在,不像爸妈那样凶,最多只是批评我而已。"我严肃地说:"可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她摇了摇头,说:"我只是想让老师来送我回家,那爸妈就不会打我了。"我对她又做了一番细心的教育,并告诉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她希望得到信任,她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她认认真真地听着,最后还向我表了决心: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我联系到她家长亲自来一趟学校。看到她家长一副疲倦的样子,我可以知道,昨夜他俩都没睡好觉,她妈一见我就烦躁地大声说道:"这孩子真让人烦死了,你知道吗?我一见她,就头痛,就想狠狠地揍她!"说完,她的表情还十分不友善,一副怒火冲天的样子。这孩子的行为怪异,其实跟父母的家庭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是造成她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孩子做错了,父母总是狠狠地打,孩子为了避免挨打,总习惯用谎言来掩饰,甚至出现了以离家出走来避免一顿打的这一严重事件,潜意识里这孩子是多么惧怕她的父母。家长应该多与孩子沟通,孩子必竟是十几岁,还是个孩子,不能以成人标准来衡量她,一味地打骂,只是无效的教育,反而导致学生对家长的恐惧感,家庭教育很难和学生教育配合一致,以至这孩子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经过我的一番解说,家长也意识到这孩子严重的心理问题,表示平时多关爱她,多与她交流,多陪她一起玩。
  众所周知,关心和爱抚孩子是很重要的,而信任对一个孩子来说更是不可缺少的。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与其说是你信任孩子,不如说孩子信任了你,孩子向你敞开了心扉,把心中的秘密向你倾诉,我想此时此刻,老师应该为此感到无比的欣慰。
  虽然,这次的教育成效不明显,但我相信,只要家长跟我配合密切,我一定会持之以恒,用爱心将她融化,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推荐访问:内心世界 走进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