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注射丙种球蛋白 [早期静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30-02  【关键词】川崎病 静注丙种球蛋白 早期  川崎病(Kaw 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CLS),是一种以全身性中小动脉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与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KD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KD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尚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近年来KD患儿逐年增多,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致使延迟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故KD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早期对KD患儿静注丙种球蛋白,减少并发症,探讨其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8例KD患儿。临床分期[1]:I期急性期(约1-9天),II期亚急性期(10-21天),III期恢复期(为期28-31天),IV期可长达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8例均有发热。治疗对象随机分为两组,TKD组(典型川崎病组)男4例,女2例,年龄9月-7岁。IKD组(不完全川崎病组)男2例,年龄17月、2岁。临床诊断均符合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2005年日本川崎病研究组提出的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2]2例IKD患儿根据文献[Z]《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于2007年3月28日组织的川崎病专题讨论会提出的IKD诊断标准即诊断为不完全川崎病。
  1.2 方法:对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根据是否早期(确诊即开始)应用丙种球蛋白分为2组:TKD患儿早期应用组和IKD非早期应用组。TKD于急性期内静注丙种球蛋白1g/kg,于8h内匀速泵入,用2天;口服阿司匹林30—100mg/kg.d,分3—4次服用,双嘧达莫(潘生丁)3—5mg/kg.d分2次服用。
  1.3 观察:TKD组患儿均于5天内热退,病程超过7—10天者,经心脏B超观察,2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随诊6月—2年未复发及并发冠状动脉瘤。IKD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大于10天,1例冠状动脉扩张大于2mm,1例形成冠状动脉瘤。
  2 讨论
  川崎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以男孩为多。Takeuchi等[3]认为,异常的心肌机械运动可能导致血浆BNP(血脑利钠肽)水平提高。KD患儿血浆BNP与CRP存在明显正相关,提示KD患儿急性期血浆BNP水平升高与心肌炎症及炎性因子升高存在关联。川崎病异常的免疫激活,是细菌或病毒毒素以超抗原机制所引起的。T细胞异常活化是川崎病免疫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免疫损伤的始动环节和关键步骤。血循环中增多的炎性介质(如TNF、超氧自由基等)和B细胞激活产生的抗内皮细胞自身抗体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内皮功能失调甚至内皮细胞调亡和环死,血管内皮的屏障作用严重破坏。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损伤过程可持续到川崎病的恢复期甚至更久、导致受损血管局部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组织过度增生过度狭窄。
  KD可分为TKD和IKD,TKD临床上易于诊断,IKD误诊率高,导致错过最好治疗时间,增加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TKD患儿早期静注丙种球蛋白可调控免疫细胞功能,抑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合成和释放前体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而发挥抗炎退热作用,还可阻止血小板粘附,(下转第8页)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影响探讨
  
  袁 俊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31-01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影响。对120例早产儿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得出早期微量喂养组比晚期微量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生后7 d和14 d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的结论,说明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功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早产;喂养;胃泌素;胃动素;胃肠功能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 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由于其相对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 易发生喂养不耐受现象,所以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是当今围产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对早产儿胃肠功能障碍者进行早期微量喂养,旨在观察不同喂养方式对其胃肠发育的影响,以评估早期微量喂养对具有胃肠功能障碍的早产儿的临床价值[1]。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6月共收治早产儿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选择胎龄

推荐访问:球蛋白 临床 川崎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