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在线教育靠谱吗 [行知思想的时代性影响追问]

  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中,新生代名师不断涌现,有的仅如昙花一现。但是,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一直引领着我们基层的教师不断拨正、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思想的核心与精髓所在。陶行知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理念影响深远。《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活力的语文知识,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联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与收获。
  一、引生活之源,增强体验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陶老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小课堂,大生活。”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构建开放的小学语文课堂。聚焦于语文知识,放眼于社会生活,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力争做到教学合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接近时,学生自主构建、接纳的程度就高。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将直接制约着他们品读、感悟文本的质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屋建瓴,巧妙地把生活的活水引到文本解读中来,让生活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酵母。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忆每年的中秋佳节是怎么度过的。部分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起“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中都会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思念着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很想与他们一起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其实,有很多人因为生活、工作上的原因旅居他乡,不能如愿以偿,回家团聚。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作为铺垫,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感觉到了苏轼、苏辙兄弟间的手足情深,体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的情思。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建立在经历生活的基础之上,感悟人物的内心成为自我感情的真实流露,与作者和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促进了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
  二、创现实情境,促进表达
  陶老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情境”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心雕龙》中,必要的教学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充分提供情境背景下的语文学习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师可以将语言实践活动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创设出形象具体的生活画面或者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中现实的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着强烈的表达愿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这篇课文时,教材中提出“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如果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机械的语言练习,学生思维僵化,课堂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此时,教师可以变换教学的形式,鼓励学生借助于模拟表演,采用“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学生扮演“孙中山的妈妈”,一学生扮演“孙中山”,“孙中山”与“妈妈”的对话可谓情真意切,“你为啥要让姐姐受这份罪呢?”“孩子,我也知道缠小脚不好,可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呀!”……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分别进入相应的角色,讲起故事来更自然真切,还能创造性地添加动作、表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孩子在表达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启迪思维,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
  三、做实践的主人,学以致用
  陶老先生强调:“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教材只是为我们的语文实践列举了一些例子,搭建了师生交流、对话的舞台,广阔的生活是课本知识掌握的必要的印证与有效的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引领学生实现由自然主体向生活主体的过渡与发展,鼓励学生迁移运用,实践创新。
  如《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采用科普童话形式,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的所见、所闻、所言。借助于多次的场景对话,讲述了云雀的美好心愿——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教师可以添加人性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行设计环保标语或手抄小报,号召身边的人都来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离开生活、离开实践的语文教学是子虚乌有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拓宽语文课堂的宽度、深度与广度,运用语文去讴歌生活、指导生活。陶老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只有打开语文课堂与生活实践的那扇窗,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兴泰学校)

推荐访问:时代性 追问 行知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