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教学视频 中学背越式跳高助跑与起跳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中学背越式跳高教学中,因教学时数有限,而且教学内容较为复杂,致使学生很难掌握背越式跳高技术。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技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在中学教学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人针对学生的特点,并根据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对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经过实验发现采用辅助教学方法与比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学生更容易掌握。
  一、教学要点
  学习和掌握弧线助跑与起跳结合的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关键。弧线助跑时,身体需向内倾斜。当起跳脚踏上起跳点时,身体要快速由倾斜转入正直;摆动腿配合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向上摆动,并带动骨盆扭转。根据背越式的这个特点,在助跑与起跳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些辅助的教学,如:1)在做弧线跑教学时加上格子辅助练习,2)在做弧线摆动腿蹬、摆练习时加上触高练习,3)在做助跑与起跳的连接时,先标出起跳点,并通过起跳点画出最后一步与横杆的角度线,同时也要标出最后两步的足迹点,根据最后两步的足迹点,来设计弧线助跑线段和其直角坐标。并在倒数后4步助跑弧线π/4处设点来控制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
  二、教学方法
  1. 起跳教学方法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画两条线,两步助跑起跳练习,起跳腿在前站立,摆动腿积极向前跨,同时起跳腿一侧手臂向前摆出。接着在弧线上作摆动腿蹬、摆、提髋屈膝触高练习。练习者原地站立,起跳腿在后摆动腿在前并屈膝抬起成预备动作,听口令依次完成摆动落地、支撑、蹬地、摆腿动作。可适当配合摆臂,速度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二步摆动腿落地、支撑、后蹬、前摆过程的用力顺序和发力的时机,此时教师可作提示以强化正确的技术概念。随着动作的熟练,可采用4步弧线助跑并利用斜板进行练习,以加快这一动作过程完成的速度。
  2. 助跑教学方法
  弧线跑格练习。即:在划好的弧线上放置7-8块间隔1.5米左右的海绵方块,进行练习。练习方法:(1)由直线切入弧线练习。(2)由弧线转入直线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弧线跑过程中外侧腿的积极蹬地与保持身体内倾的关系。在助跑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击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快速助跑的节奏感。也可以计时以提高助跑速度。接着采用直道向弯道方向或圆圈方向跑(圆圈直径约为2米左右)螺旋形跑和“8”字形跑,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主要体会身体内倾,增大向心加速度,并利用圆弧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帮助人体起跳时从倾斜转为竖直。可在地上画一条弧线,在弧线上作好标记,采用4步助跑练习。并在背越式跳高倒数后4步助跑弧线π/4处设点来控制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练习,因为弧线助跑曲率的变化关键在最后弧线4步,随着弧线助跑速度的加快,就必须增大身体内倾角以保持人体平衡。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10个学时的教学,并进行了考核,结果显示,采用辅助练习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比采用传统的教学。采用辅助练习教学的班级优秀率明显比采用传统的教学的高。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时数少等因素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对动作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但是采用辅助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通过辅助练习达到对某个动作的熟练、自动转化为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掌握。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掌握跳高的技术。
  弧线助跑曲率的变化关键在最后弧线4步,随着弧线助跑速度的加快,就必须增大身体内倾角以保持人体平衡。在倒数第2步内倾角达到最大,身体重心偏离足迹点也最大。分析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技术可知,进入弧线助跑人体内倾角度从小逐渐增大,至倒数第2步摆动腿支撑时人体内倾角度达最大值(24~30)。弧线助跑时人体内倾角度与助跑速度和曲率半径相关,要从这两个相关因素去认识、分析和运用它。弧线助跑过程中人体内倾角度的适宜情况,对技评、达标成绩影响极大,特别是当今助跑速度突飞猛进的时代,使人体在弧线助跑过程中获得一个适宜的内倾角度,对起跳后身体重心的最佳腾起角、获得良好的起跳效果以及优异成绩尤为重要。若倒数第2步支撑时内倾角很小,甚至提前消失,将使起跳过程中产生的转动力矩不足以提供空中旋转的全部动力,就必须依靠偏心用力来补偿。然而,起跳瞬间的偏心用力将会给起跳造成不利的影响,既损失了起跳时的垂直冲量,且极易造成未起跳人体“冲杆”现象的发生,所以,提高控制身体内倾的能力,保持弧线助跑速度、曲率半径与内倾角度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是跑好助跑弧线的关键。有研究资料表明,从倒数第2步至最后1步的转弯度数相当于倒数第4步到倒数第2步两步转弯度数之和,由此可见,倒数第2步摆动腿支撑落地点是整个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过程中的最大转弯点,抓住这一最大转弯点是教学中的关键。
  责任编辑 龙建刚

推荐访问:助跑 跳高 起跳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