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套中人”引发的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由“套中人”引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而必须冲破所有已有的或即将来临的各种套子,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提倡个性化教学法,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特点,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以无定式的模式设计每堂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迎来曙光。
  关键词:套子;语文教学 ;无定式的模式;个性化教学
  刚刚教完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上,同学们对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表现出的极大地热情感染了我。
  “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别里科夫就是这样的人。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白色恐怖的 时代特征在他身上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具体体现:他看不清当下、也不知道未来、完全没有自我、因循守旧、畏首畏尾、胆小怕事、害怕变革、对于新生事物排斥、对于进步反感,正似在套子里被蒙住了脑袋一样,其内心也已经到了非常贫瘠的地步。更为可恨的是,在套子的禁锢下他的思想自觉和反动政府看齐,不仅自己自觉地生活在“套子”里,而且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装在“套子”里,极力维护旧有的制度……
  对一个人来说,这真是一件可怕又可悲的事。
  这让我不由自主的联系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其实,我们这些教师又何尝不是一些“别里科夫”呢? 也许,在教学内容日新月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改成果铺天盖地的今天,我这样说似乎很不合时宜,但是事实是无法抹杀的。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吧。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改革、教学改革、课堂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改革过程中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备受学生欢迎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就语文教学这个庞大的系统来说,这些成效、这些优秀的老师又显得何其渺小而微不足道!进入任何一所中学,学校现存的语文教学模式,没有哪种能特别的受到学生欢迎的;学校现有的语文老师,更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学生拥戴的。学生学习语文,多是为了应付高考,你要问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少学生都会皱眉头。有的甚至告诉老师,以前觉得语文还好,上了高中后,就觉得上语文课很烦。这是为什么呢?
  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在学生中间做了些调查,也和一些语文老师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们现存的教学模式、我们现有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着问题!现在的高中语文老师上课的基本模式几乎千篇一律。以小说教学为例,基本都是:导入——作者、作品背景简介——引导阅读文本——概述情节——把握环境——分析人物——理解主题——鉴赏语言——学习艺术手法。多数教师在教授不同类型的语文课时,就连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也大同小异。为了迎合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听名目倒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诱思式、六歩式……其实多是一些“口号式”。名目虽好,但上课时真正落到实处的很少,效果也不怎样:现代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完全有别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他才去启发,思考已有一点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来,他才去启发)①思想,充其量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式;讨论式,也不过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老师设置的问题的看法,最后统一汇报,而这种模式又多以有形式,少内容收尾,最后还得老师定调子下套子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凡此种种,不一列举。教师们上完一节课后总是觉得很累,感觉尽力了,认真了,以为这样做就是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在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大家都很困惑:为什么老师这么尽心,学生还不很喜欢,不愿意全盘认可呢?究其原因,我们的做法也只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是更为隐蔽的一种“灌输”和“填鸭”!如果我们的目的仅仅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我们预设的一些知识,那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让他们记住也未尝不可,又何必要这样煞费苦心拐弯抹角!
  作为教师,我们高举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每天都在搞教研,整天都在喊改革,但是搞来搞去喊来喊去,我们的教学好像就为了实践改革,就为了体现“素质教育”,就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大家匆忙地逃离了旧有的套子,却没想到立刻又进入另一种新的套子了:我要改革,课堂授课绝不能超过15分钟,必需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必须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讲课方式必需是新的诸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好像不这样做就是传统、就是老套、就是不合时宜了。大家为了这些形式挖空心思,疲于奔命,却忘记了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东西——激发、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改革、这样的教学模式几乎使所有的教师都千篇一律,教师的自由、个性又被磨灭,于是我们心安理得地在这样的套子里面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这新套子的奴隶。我们被蒙蔽了双眼,遮住了双耳,所以以为这一切都还是对的,其实,最终我们还是被“套子”牢牢套住了。个性千差万别的教师在课堂上几乎全变成了一样的人,思维模式的同一化使我们都变得僵化呆板,缺少灵活,缺乏生气,更别提创新了。这样的“套中老师”也难怪学生不感冒、不买账……让我们的教学走到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不也同别里科夫一样可怕又可悲吗?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化、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科技、新理论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发展,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为此,有位老师就提出:“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创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 ②。我完全赞同。
  “我们都是脆弱的鸡蛋,而面临的是被称作体制的坚实的大墙。从外表上来看,我们根本没有赢的希望,这堵墙太高太坚实,并且太冷酷了。”“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的一边。” ③这是村上春树2009年2月15日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大会上演讲中的话。高墙就是体制的别名,我用在这里也就指教学中的“模式”、“套子”。我讨厌一切束缚人类自由的东西,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教师的教学也要有点村上春树精神,决不能像“套中人”那样把自己“限制在狭小、虚伪的圈子里”④,当然,“建立一个教学的模式首先应考虑的是它的应用目标导向原则,可操作原则,多样化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教学要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⑤。我们必须冲破所有已有的或即将来临的各种套子,抛弃各种无聊和偏见,提倡个性化教学法,充分展现教师自身特点,自由地、真实地、有尊严地以无定式的模式设计每堂课。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抓住了最根本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必将得到学生的认可;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迎来曙光,也必将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述而》
  [2]施建华《如何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
  [3]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講》
  [4]契诃夫《恐惧》
  [5]施建华《如何探索个性化教学模式》

推荐访问:套中人 课堂教学 引发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