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外刊概要

  吉布提:战略升级  【英】《新非洲人》2012年6月  Stephen Williams  吉布提位于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扼红海入印度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2年正值吉布提独立35周年,经多年努力,该国经济取得了一定发展,2011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4.5%左右。近年来,总统伊斯梅尔?奥马尔?盖莱以“东非地区的迪拜”为目标,计划将吉布提打造成为一个现代、高效的贸易枢纽。为实现这一目标,吉布提政府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紧实施道路、港口、航空、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管如此,外债沉重、失业率高等顽疾仍困扰着吉布提政府,该国脆弱的经济状况仍难以抵御粮食、燃料等价格提高带来的外部冲击。为此,吉布提政府还通过了“社会发展国家议案”,计划投入4700万美元,解决医疗、能源、贫困等诸多发展难题。(杨之桄)
  《圣经》中的地缘政治
  【美】《美国利益》2012年 7/8月
  Dov S. Zakbein
  过去十年来,以色列将伊朗的核计划视为最大的生存威胁,在政治和技术上依仗美国的倾向更加明显,一直希望能用毁灭性手段解决问题。然而,当前的情况是美国正从中东抽身,撤出在伊拉克、阿富汗的驻军,将战略重心放在处理国内岌岌可危的经济困境上。美国甚至已基本接受采取更严厉的经济制裁作为武力解决的替代手段,因为前者在减缓伊核计划上的效用并不差。以色列政府开始怀疑美国是否能及时配合其展开军事行动。到了这般境地,以色列需要重新设计战略谋划。事实上,以色列当前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与《圣经》中所罗门王时期大同小异。作为以色列历史上的传奇君主,所罗门王的国家兵强马壮,但成为地区霸主并非靠流血和征服,而是靠智慧和美德,包括与阿拉伯女王的千古恋情。(李峥)
  蒙古的畸形繁荣
  【美】《彭博商业周刊》2012年6月19日~25日
  Dexter Roberts
  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吸引外资不断流入蒙古。这个东亚内陆国前十大富矿的总价值超过1.3万亿美元。外资涌入在推动蒙古走上增长快车道的同时,也引发对经济过热和资源安全的担忧。2011年蒙古GDP为82亿美元,而流入的外国投资就高达53亿美元,采矿业贡献了1/5的经济总量、1/3的政府收入。蒙古经济2011年增长17.3%,其中政府开支猛增56%。通胀因此高涨,食品价格相对去年同期增长31%。与此同时,增长红利却没有实现全民共享,这其中腐败是影响分配的主要障碍。根据透明度国际数据,蒙古腐败度在183个国家中排第120位。目前,该国280万人口中仍有1/3处于贫困状态,60%的蒙古人认为政府政策“只对富人有利,缺乏对整个社会关注”,不少民众对政府将土地和资源出卖给外资的做法深感愤怒,社会紧张情绪不断加剧。(徐刚)
  伦敦:世界,你好!
  【英】《经济学人》2012年6月28日~7月4日
  伦敦奥林匹克主体育场附近的一间工作室里,爱尔兰艺术家芬坦?弗利尔正举办一场名为“纯属巧合”的聚会,他解释说,这个名字象征着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伦敦,你每天都会和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擦肩而过。卖画为生的西班牙画家、保加利亚小贩、韩国白领、美国留学生,以及在此居住已久的阿拉伯移民……在伦敦这种景象随处可见,而这一切仅仅是巧合么?
  不可否认,这座国际化都市本身就是由外来的罗马人在公元43年建立的,它骨子里就流淌着异域的血液。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伦敦的移民范围从欧美扩大到西亚、北非甚至亚洲。目前1/3的伦敦居民的出生地不在英国本土。外国移民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为城市做出了贡献。正像一位经济学家所说:“经济增长带来了外国人,外国人也带来了经济增长。”(叶天乐)
  善治促进经济发展——以东帝汶为例
  【美】《外交政策》2012年5/6月
  201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赞东帝汶在公共财政管理和信用机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对东帝汶尽早加入发展中国家行列寄予厚望。显然,经受了种族屠杀和24年的冲突的东帝汶已经战胜了苦难。据介绍,东帝汶不仅经济取得两位数的增长,小学入学率也比以前提高,信用体系也更加完善。东帝汶副总理古特雷斯不无自豪地说:“事实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目前,东帝汶政府甚至计划于2030年之前建成中高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东帝汶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在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致力于改善国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和道路建设。世界银行新近报告指出,对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新机构负责大型公共投资项目的评估、采购和监督,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政府交易的透明化。三是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注重着眼未来长足发展的聪明投资。四是建立一系列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保障退伍军人和老人权益、提供就业、改善医疗等。(陈庆鸿)
  愚蠢的“能源独立”
  【美】《美国利益》2012年 7/8月
  自尼克松承诺实现能源独立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会把这一目标挂在嘴边,当成一种“信仰”来对待,期待着能够减少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民主、共和两党都信奉这一理念,二者惟一的区别是实现该目标的路径不同:共和党倾向于从供应端解决问题,他们的口号是“开采,开采,再开采”;而民主党则倾向于从需求端入手,主张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并试图通过提高能源税解决问题。然而,两党都没有改善美国的能源安全状况,美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程度不降反升,从1973年的36%提高到2005年的60%。奥巴马总统为谋求连任,一个响亮的政策口号是:“到2020年美国将完全不从中东进口石油,并降低石油进口量的1/3,基本实现能源独立。”这一口号有明显漏洞,一直以来美国从中东的石油进口量从未超过15%(目前为9%);即使美国不从中东进口石油,也无法置身于混乱的中东之外,因为该地区油价的波动牵动着美国国内能源价格的变化,这才是影响美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董春岭)
  蒂洛?萨拉青(Thilo Sarrazin)
  【德】《经济周刊》2012年6月4日
  蒂洛?萨拉青,1945年2月12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是德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和作家。曾担任柏林市财政局局长、德意志联邦银行董事等职。在其2010年8月出版的《德国自取灭亡》中,他认为外来移民群体不断壮大,使德国变得“越来越穷”,德国人终将在自己国家里“成为少数族群,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一观点虽迎合了右翼人士的主张,但受到主流舆论和民意的攻击。特别是书中称穆斯林移民“受遗传影响智商较低”,会使德国社会“越变越笨”,这一种族歧视言论惹恼了民众,也成为萨拉青辞去德意志联邦银行董事的主要原因。今年5月,他又出版了《欧洲不需要欧元》一书,称欧洲失败的根源在于引入欧元的时机和条件不成熟。未来应将欧元区转变为一个松散的货币联盟,重债国要独自承担自己的债务负担,无力执行欧元区财政纪律的国家应主动退出欧元区,通过货币贬值重塑竞争力。这是德国当前疑欧派的典型代表,此书虽不及上一部受到广泛关注,但还是引起德国社会对此话题的争辩。(李超)

推荐访问: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