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思想,打造高效课堂】思想转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在合作探究中生成,在自主学习中精彩。这些教学理论和做法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错。我们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老师在讲台上大量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思维真正在课堂得到开启,让学生的能力真正在课堂得到提高。但是针对具体学科,我们作为教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充分自主合作探究,获得成功的乐趣,让课堂真正高效呢?下面就初中语文而言,教者通过本校教学改革中的自己开课、听别人课、大家共同评课还有同课异构、专题报告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1. 导入语设计要有“趣” 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对某人某事不自觉地关注,就必须让学生感到有趣,学生才有兴趣去探索。比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导语介绍孟子的相关名言。学生纷纷展示他们收集的成果。什么“尽书信,不如无书”,“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登东山而小鲁国,登泰山而小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为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学生一下子说了很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可以看出孟子的思想对我们影响有多深,课堂融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老师这时可以水到渠成地引道:“是啊,两千多年了,孟子的言论还引领着我们,他不愧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政治家。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儒家大师孟子的文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让他的智慧再次点亮我们混沌的思想,奔向更加广阔的远方。”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甚好。
  又如《享受生活》导语是这样设计的,“1880年6月27日,在美国南部一个普通的小镇上出生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女孩,她头发金黄,目光闪闪,曾是军队上尉的父亲和年青的妈妈都非常疼爱她。然而不幸地事发生了,不到两岁仅有19个月的她得了猩红热病,高烧迟迟不退,差点丧失了她的性命。当她醒来的时候已发现她听不见声音,也看不见东西,后来连说话的能力都丧失了,多不幸的姑娘啊,从此便生活在黑暗与寂寞无声的世界里,她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翁——海伦?凯勒。”介绍海伦凯勒真实的不幸的故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学生沉静在对她深深地同情之中,这样的她如何来享受生活,获得巨大的成功呢?学生都带着情感来带着疑惑带着兴趣来学习,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当然开头有很多种,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灵活设计,能激起学生兴趣的为最佳。
  2. 预习检查要求“实” 这里的“实”是实用、扎实的意思,预习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切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实际,设计实用有效的题目。如《专题 我心中的语文》预习练习是:1、言外之意,2、改广告语,3、改错别字,4、写标语,5、回短信。本来专题的内容是比较空的,后来设计这些预习题目化虚为实,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都需要语文,语文与我们密不可分。这些题目切实可行,学生根据此便可以进行有效地课前预习。另预习检查要扎实,可以小组讨论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别人认可的自豪,同时还可以让其他学生相应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点与学习中的困难,便就更有代表性与典型性。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预习中设计了文体、作者、注音、解词、翻译五个问题,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就出现学生对诗文意思理解不透,对诗人感情体味不深,自然引入下一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 自主学习要求“活” 这里的“活”不仅指自主学习形式活,以小组合作形式最好,好中差搭配,左中右互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活”还指自主探讨的问题活,这是课堂的重心和关键。我们到底要学生学习什么,探讨什么,这就要根据学生预习中的疑难与教材的重点相结合灵活而生成。这就要看师者设计的教学机智,外理教材和学生的机智了,也最见老师的引领的功力。其实这里要求老师能够解决好“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和“深度解读教材,适度教给学生”的问题。比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根据所学内容与学生兴趣,题目设计为:1、上、下阕都可用一字概括其内容,你认为是何字?为什么呢?在学生装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面问题:2、上阕是怎么表现“狂”的,诗人仅仅是想表现“狂”吗?下阕是如何抒“情”立志的,抒发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最后提出:3、这首豪放派词有什么特点?这些问题的设计具有层递性,不仅抓住了诗词的关键词为契入口,解决了诗词的内容理解和体会作者感情的问题,而且很自然地从感性到理性的把握豪放词的特点,便于下面自然地拓展到课外。
  又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余映潮老师对美段细读(课文第三节)是这样设计的: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镶”字为什么用得好。4、品析“给山们突穿上一件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不能不引发我们思考,设计的问题要“活”而“巧”。讨论问题的设计最见老师处理教材的机智和引导学生探讨的能力,不可小觑。我们作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必须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而且要灵活地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渗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的问题最好能以一当十,巧妙找准理解课文与学生学习的契入口,以题目活,角度巧,理解深,感悟多为佳,这就需要老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巧妙处理教材的智慧。作为老师就必须好好修好这一关。
  4. 老师点拨要求“精” 课堂上学生能写的让学生写,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生,因为学生是学生的主人,一切的理解、感悟、表达与创新都必须通过学生主体来进行,我们教者千教万教也不能越俎代庖,随意代替学生理解分析,切忌。这里所说的“精”不仅是时间的“精少”,更重要的是内容上的“精妙”与“精准”。在学生讨论争辩得面红耳赤求而不得的时候老师来启发他点拔他,在学生表达但无法表达准确的时候老师来开导他,可谓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的点拔在重心处疑难处,要在关键处精妙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去帮助他促进他,在你的点拔下,他的思考可更进一步,他的感悟可更深一层,他的思想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如鲁迅的《雪》作者到底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学生有人说作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作者又生长在南方,那里有他温情的回忆。也有同学认为他既喜欢江南的雪又喜欢朔方的雪,南方是他对家乡的回忆,北方是他现在生活的地方,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雪要北方雪的敢于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学生辩驳过后要明确精准地告诉学生这篇文章鲁迅更赞赏朔方的雪,从课文内容和写作背景可以清晰看出。
  5. 当堂检测要求“高” 这里的高是指当堂检测的题目与课堂学习内容结合程度“高”,同时还指出通过检测能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理解提“高”一层,达到高效训练高效课堂的目的。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重点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结构层次、论证过程、当堂背诵。内容紧扣,训练有效,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又如《岳阳楼记》检测中将范仲淹与欧阳修的思想有何异同,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横向辩析,提高认识,拓展眼界,联系学生现实加以理解,效果甚好。
  6. 课后巩固要求“宽” 这里的“宽”不仅仅是横向的拓展,还包含着纵向理解的加深拓宽。陶行知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往往是“得法于课堂,受益于课外”,要使课堂,特别是语文课堂真正高效,必须有机地拓展到课外,生活处处皆语文。当然我们要巧妙联系有机结合,让学生得到有效的巩固与训练。如《济南的冬天》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课后学习第五节,并背上。达到一节课理解一篇文章,精读一个段落,再背诵一个段落的目的。又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课后收集“豪放词”,并能理解背上其中两首。都具体适用而且有效。
  要使课堂真正有效,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到讲台来讲,也不是随意的让学生自由的活动讨论,那是在老师的巧妙智慧的引领下,对所学的内容作进一步有益有效有得有悟有辨有析的学习探讨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质疑、探究,学生会有新的感悟与认识,并产生新的想法与疑问,引领他们不断探索新的知识,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让有效课堂影响学生一辈子,受益一辈子,这才是我们师者所追求的。我期待通过“有效课堂”的改革,真正带来语文教育的春天,恩泽千千万万个学子,让他们早日成为社会的栋梁。为之我向往着、实践着、努力着。也愿我以上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引发同行们的思考,转变我们的教学思想,潜心改革我们的主阵地——课堂,让真正高效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开启学生智慧的殿堂!

推荐访问:高效 课堂 思想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