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阅有所得览有所获] 有所失必有所得

  摘要:为提高阅览效率,让学生阅有所得、览有所获,我在阅览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1)根据课文教学,拓展阅读内容,以专题研讨课的形式上阅览课。(2)追踪热点,通过阅览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3)关注学生的阅读取向,利用阅览课加以积极引导。
  关键词:阅览;收获;关注;人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9-02
  古人云:开卷有益。但在阅览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却发现,有不少学生在上阅览课时或是漫无目的随意乱翻;或是专注于一己的狭隘兴趣,整堂课翻阅动漫书或体育类娱乐类杂志。这样的“开卷”对拓宽文学视野和提高语文修养可说是收效甚微。为了提高阅览课效率,让学生能阅有所得、览有所获,我在阅览课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根据课文教学,拓展阅读内容,以专题研讨课的形式上阅览课
  明代作家归有光《项脊轩志》是一篇表现亲情的经典佳作。课堂上,师生共同品赏研读,学生被那种深沉细腻的至爱亲情深深打动。以此为契机,我征求学生意见,以“感悟亲情”为那一周的阅览专题,要求每位同学都去寻找阅读一篇同样感人的“亲情”文章,誊抄之后写出点评推荐给同学。之后再把这些文章编订成册,让同学们任意取阅。同学们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还可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相互荐读,同学们对同一题材文章的阅读量就大大加强了。趁热打铁,在接下来的写作课上,我要求学生仍以“感悟亲情”为话题写下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大多有情可感,有话可说,写出了自己的亲情佳作,真正做到了读写结合、读写互动。
  再如,必修四第二单元为宋词单元,我们就把阅览专题定为“走进宋词”。再分四个小专题:“走近柳永”“走近东坡”“走近稼轩”“走近易安”。学生据自己的意愿爱好选一小专题,这样就自动分成四个阅览小组。我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出一期阅览专刊,专刊必备内容有三:词人其人其事,词人词作赏析推荐,以“我读xx”为题写下的阅读收获或阅读感悟。必备内容之外,可再补充其他栏目。学生的阅读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阅览课上时间有限,搜集的素材不够,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很快各组的专刊就“出版”了,而且都办得有模有样。然后还是把这四本专刊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任意取阅。一个阅览专题活动下来,学生对各位词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读诗诵词的兴趣有了,赏析水平也有所提高。可以说,在这样的阅览课上,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感悟,读有收获。
  二、追踪热点,通过阅览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高中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思考。基于此,我以阅览课为阵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热门话题和重大新闻、重要事件。通常,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重大事件,比如政绩工程、GDP崇拜,比如大学生就业问题、啃老现象,比如日本的大地震与核泄漏,比如食品安全问题等,我会在阅览课前拿出一些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先针对这些事件作一个简单介绍,再请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看待这些事件。学生们有了兴趣之后,我再给学生推荐有详细情况介绍或评论的报刊,诸如《文汇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做人与处世》《杂文选刊》《特别关注》等。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不少学生觉得课上读得有限,了解得不多,会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跑到图书馆去查阅或上网搜集资料。这样,学生能对各种事件、现象、问题有广泛深入的了解,能以一种比较客观、比较理性的态度看待各方评论,进而重新做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种类型的阅览课,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检验阅读成效。一是以手抄报形式在班内展出,内容最好是自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文章,当然也可以是剪辑各色人等的评论。另一种方式是组织辩论赛,定辩题,分为正方反方两队,各推举选手组成代表队,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关注学生的阅读取向,利用阅览课加以积极引导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告诉我们,阅读要选择经典名作,摒弃文化垃圾。可是,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是对经典文本冷眼相待,对卡通漫画、网络小说、校园文学热情追捧。针对这种现象,我一方面常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辩论这些书的内容和价值,抓住机会对这些书的内容和文风进行了客观理性的批评;一方面对学校图书馆的书做了精选,每学期选出十本经典名作,作为必读书,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既有思想内涵又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新书,如《余秋雨的历史散文》、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叶延滨的《时间背后的河流》等。阅览课中三分之一的课时,要求学生必须读必读书和推荐书,写读书札记,一个学年下来,学生手中都起码有两本厚厚的好词佳句摘抄本,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和积累了写作素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他们的阅读品位,提高他们阅读的价值水平。
  四、有“声”有“色”上阅览
  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这一种形式上,还可以利用网络、影视、音像等手段把纸质的阅读搬上屏幕,使阅读有声有色,形式丰富多彩。比如,上述的各种阅读专题我有时会要求学生制作电子作品。在集中阅读后,学生首先拟订电子讲稿的方案,内容包括:作家的生平、成长经历等背景资料,代表作品简介、曾获哪些奖励、产生何种影响等。接着开始上网查询并下载图文资料,为制作电子讲稿作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Powerpoint之类的应用软件制作不少于十张的幻灯片,同时结合幻灯片内容组织千字左右的讲解文稿。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交流电子作品。学生采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的方式,目的是尽可能让同学对该文学家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引起阅读其作品的兴趣。再如,我会从网络上下载“唐之韵”“宋词十家”“百家讲坛”“文化中国”等视频资料,在阅览课上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有时还会放一部经典电影,组织学生写影评,学生的热情也很高。
  宋朝文学家黄庭坚说:“一日不读书,味同嚼蜡;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高品位、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这是学生阅览的最大收获,是我们的阅览课追求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2]刘军.浅谈阅读教学中践行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2011,(7).

推荐访问:所获 所得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