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答案【细节:课堂因你而美丽】

  摘 要:细节是一种习惯,一种积累.它折射出教育的理念与智慧,闪耀着教师生命智慧的光环、灵动的创造……细节是课堂的生命,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细节. 本文从关注课堂学习中的兴奋点、兼容点、整合点、易错点、模糊点、意外点等细节入手,从课前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跟进两个层面的有效应对加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教学细节;有效应对;精彩课堂
  杨再隋先生曾说:“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 的确,细节虽小,却是一种习惯,一种积累,它折射出教育的理念与智慧,闪耀着教师生命智慧的光环、灵动的创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问题的设计是细节;一道例题的呈现方式是细节;面对学生思维的错漏是细节;面对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出现的“尴尬”是细节;教师的一种表情、一句评价、一个动作也是细节……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数学教师,要善于巧设教案细节,敏锐地捕捉和挖掘教学细节,并及时有效应对;用自己的睿智促使着我们的教学具体、丰富而充实;在智慧和创造中收获意外的惊喜,演绎出课堂应有的那份精彩.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感悟和教学实践谈点滴体会.
  巧设教案细节,呈现教学活力——未成曲调先有情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教案细节的研究与雕琢,匠心独运的合理预设,正是“精彩课堂”突破、生成的源泉,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约精彩.
  1. 契合“兴奋点”,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要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前提下,通过细节设计,调动、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为数学课堂增彩.
  细节1:《平均数》的教学,课本例题的安排是通过公司招聘让学生加深对“权”的理解,这与学生实际联系不大,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影响.为此笔者契合学生集体荣誉感强这一特定细节,教学设计如下:
  请你做裁判.
  问题1:如果根据三项得分的平均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名次,那么三个班级的排名顺序?(计算结果特意让授课班级排在最后)
  问题2:你怎么看待这个结果?如果你是裁判,设计合理规则,你怎么利用这三个数据给三个班级排名?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 根据你的方案计算总评成绩,确定名次,那么三个班级的排名顺序怎样?
  这样的细节设计势必激起所在班级学生“争强好胜”的情绪,迅速凝聚学生注意力,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全身心参与问题2的回答和设计中,从而加深对“权”的认识和理解.
  2. 瞄准“兼容点”,指明学习方向
  课堂的精彩来源于教师对数学教材的深入解读,来源于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我们只有瞄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的关键融合点,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的方法,指明学习方向,这才是最高教学技能之所在.
  细节2:矩形的教学,之前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有关性质和判定方法,因此笔者在教案设计时紧紧围绕着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特殊”这一关键细节,在教案设计中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有关内容;再从“特殊”入手,对比平行四边形性质,承上启下,促进知识的生长. 教学设计如下.
  将△AOD绕AC的中点O逆时针旋转180°,得到△BOC,连结AB,CD.
  问题1:如图1,请说出四边形ABCD的形状.有哪些量相等?为什么?
  问题2:如图2,若过点O作直线交AD,BC于点E,F,又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你能用一句话解释它吗?
  问题3:如图3,连结BE,DF,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4:如图4,把平行四边形变化到矩形,是否还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特有的性质有哪些?造成特殊性质的原因是什么?
  事实证明,这样的细节设计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也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3. 聚焦“整合点”,建构知识网络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聚焦知识的“整合点”,促进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检索,将它们从零碎的、无组织和无序的状态中提取出来,重新加以组织,形成一个有用的知识网络.
  细节3:“圆的基本性质”复习课中,笔者先让学生看书,回顾所学的知识.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如图5,AB是⊙O直径,CD是⊙O的弦,AB⊥CD于F,OE⊥AC于E,则可得到什么结论?
  图5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学生回答的角度不同,会有很多答案,而且杂乱无序.为此,笔者在问题上注意这样的细节引导:
  (1)与圆知识有关的概念有哪些,有什么结论?
  (2)能找到哪些基本图形,如何利用解决相关问题?
  (3)假设已知图中的两条线段为已知,尝试能否求得其他所有线段的长度?
  这样的问题细节聚焦了知识“整合点”,引领学生对本章所涉及的知识、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加以思考和归纳:其中有图形、概念、图形之间的关系,知识块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的检索和规律的认识;有直觉和知识的联系,有记忆和理解的联系,有感悟和推理的联系,有规则和定理的联系,有表达和逻辑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建构最佳的知识网络.
  我们在课前教案设计中经过巧妙的细节改编,设置新颖活泼、别开生面的灵巧之笔,生发“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魅力,自然就会呈现课堂的教学活力.
  善捕课堂细节,呈现教学魅力——能探风雅无穷意
  数学教学中,教学细节犹如课堂精灵,有出现的最佳时机,倏忽而至,又稍逊即逝,需要我们细心观察、及时捕捉. 只有对细节进行有效把握,才能使之成为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呈现数学教学的魅力.
  1. 善待“易错点”,彰显教学智慧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 确实,错误是学生最直接的思想、最真实的经验,更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探究,从错误中得出真知,课堂就会更精彩.
  细节4:例如学习分式后,笔者布置了一道课堂练习,计算-.   学生小A的解法:原式=2(x-2)-2(x+2)=2x-4-2x-4=-8.
  显然有误,有学生在下面哄笑. 小A很尴尬.
  笔者赶忙追问:“错在哪?”
  生答:“张冠李戴了,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
  笔者说:“小A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显然是错的,但给我们一个启示,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它呢?”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最终形成了以下解法:
  设-=A,
  去分母得:2(x-2)-2(x+2)=A(x+2)?(x-2),
  解得:
  A==-.
  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未做简单处理,更未置之不理,而是敏感地抓住时机,有意让其“发酵”“膨胀”,巧妙加以引导,从中发掘价值,在避开错误“陷阱”的同时,将教学活动引向了深入.
  2. 巧用“模糊点”,呼唤教学灵性
  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点”,教师只要冷静应对,深入挖掘,仔细分析,必能迎来攻坚克难的“惊喜”.
  细节5:中考复习中,笔者问学生:“平分一个三角形面积的直线你能找到几条?”第一个学生回答三条,就是三角形三条中线所在的直线.第二个学生回答:六条. 如图6,AD∶AB=1∶且DE∥BC,则直线DE就两等分△ABC的面积. 这样的直线也有三条.
  笔者对学生的回答感到很满意,正想见好就收,这时有学生举手了,他认为有无数条,过重心的任何一条直线都是.这一回答超出了笔者的预设.笔者追问为什么,答:“凭感觉.” 笔者略一迟疑,马上画出图形,让学生思考:“当G是△ABC的重心时,直线EF两等分△ABC的面积吗?”学生无从下手. 于是笔者提示:“检验一个结论,可以从特殊化入手.”学生思考后提出先把直线EF特殊化,使EF∥BC,笔者及时表扬了学生的这一想法,指出:当一个数学问题的一般情况难以解决时,先把问题特殊化,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思考方法. 学生在愉悦情感的体验下顺利地得出S△AEF∶S△ABC=(AG∶AD)2=4∶9,于是结论不成立.
  这里,教师积极跟进,用丰富的知识和严密的论证推理激起学生的“思维风暴”,结出“累累硕果”.
  3. 跟进“意外点”,激活教学思辨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时不时地我们总会遭遇一些意外. 那些超出我们设计的“意外”之中,常常埋藏着一颗创新的种子,教师应迅速判断后积极跟进这些有价值的“意外点”,适时追问,及时引导,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细节6: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之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请学生用28 cm长的细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能否围出面积等于30 cm2的正方形?若将这根28 cm长的细铁丝剪成相同长度的两段做成两个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能否等于30 cm2?
  教师:如果这根28 cm长的细铁丝全部用来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呢?学生回答:49 cm2.
  教师:如果现在面积等于30 cm2,请大家列方程解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引出方程问题)
  学生马上列出方程,解出正方形的边长是 cm.
  教师:如果围成两个正方形,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 cm,面积是30 cm2,你能解出这个x的值吗?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是: cm.
  教师:能否围出这两个正方形呢?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28 cm分成八条边每条只有3.5 cm,小于 cm.
  就在师生基本上认可了他的回答时,此时课堂上如沸腾的开水,笔者微笑着说:“你们真厉害,能解决这样的难题.那么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 教室一片寂静后,我班的数学课代表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 他的发现让大家都很惊讶,笔者也奇怪(因为备课时笔者没有考虑到). 于是就请他把他的方法讲解一下,其实他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让两个正方形有一条公共边,那么每个正方形的边长就有4 cm(大于 cm),就能围出来了. 笔者灵机一动说:“你这个想法真是‘捷径’——让两个正方形合用一条边,妙计啊!”同时让大家把他的方法计算一遍,最后鼓励大家寻找另外的围法……师生沉浸在发现的愉悦之中,纷纷动笔开始列方程、解方程.
  “老师,我好像能够围出来……?”这样的一个细节,教师没有让它悄悄溜走,而是及时挖掘这一生成的细节,让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了“热处理”,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教师要善捕这些课堂细节,借题发挥,巧妙引导,有效地组织讨论和辩解,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数学课堂自然就焕发生命的灵性和魅力.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细节焕发精彩、决定成败. 课堂细节如春天松软泥土里挖出来的鲜嫩竹笋,每“剥”一层,便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我们如能如此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教学活动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深入,使数学教学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关注、发现、研究并学会创设教学中的细节;耐心扣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定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数学课堂走向深刻、走向艺术、走向成功!

推荐访问:因你 课堂 细节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