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之光 从《八月之光》里的乔·克里斯默斯解读光明

  摘要:作为威廉·福克纳小说《八月之光》中的三条主线之一的乔·克里斯默斯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他的故事构筑了小说的主体。本文从分析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人生入手,继而对比与之平行对置的另一大主线莱娜·克鲁夫的故事,来解读小说的“光明”所在。
  关键词:乔·克里斯默斯;悲剧;莱娜·克鲁夫;光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圣经》在《创世纪》中有这样的描述:创世之初,大地一片混沌,没有光明,只有黑暗,于是上帝说:让有光(Let there be light)。于是,便有了光(and there was light)。从此,光明与黑暗区分开来。
  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是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作品众多。《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是其篇幅最长的小说,也是极富争议的小说之一。正如著名学者迈克尔·米尔格特所说:“《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的读者来说,它仍然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同时这部小说也反映出了深刻的宗教文化的特征。乔·克里斯默斯(Joe Christmas)是小说《八月之光》里的主线人物之一。在总共21章的故事情节中,首先是克里斯默斯杀害乔安娜·伯登(Joanna Burden)前后的故事,接着是对他的身世进行的闪回倒叙,然后是他杀人后逃亡、被抓、直至被残忍杀害的过程,克里斯默斯的故事始终贯穿着整个小说。虽然小说是由三个主线人物构成,但克里斯默斯这条线却担当着主体和交会其他两线的重要作用。
  一 乔·克里斯默斯的悲剧人生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人的生命应该说是最有价值的,生命的毁灭,即是悲剧的一种。在整个小说中,乔·克里斯默斯的故事占据的篇幅和笔墨最多,而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叙述所用的手段也最丰富:对置、对比、反衬、象征主义、意识流、时间的闪回、倒叙、自然流逝等等。福克纳通过对时空跳跃的掌控,运用一种高度自由的小说构建结构,将看似杂乱无章、自成一体的各个片断组成合乎情理的自然画面。乔·克里斯默斯的故事就这样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小说虽名为《八月之光》,但故事的主线和大幅的笔墨却在描述乔·克里斯默斯这样一个悲惨的人物形象。他被批评家们称为流浪者(outcast)、以实玛利(Ishmeal)、殉教者(martyr)、替罪羊(scapegoat)、受虐狂(masochistic)、边缘人(marginal man)、现代悲剧人物(modern tragic hero)。
  1 以实玛利(Ishmeal)。乔·克里斯默斯是一个黑白混血儿(Mulatto),在他出生前,父亲就被他的外祖父怀疑有黑人的血统而枪杀了。他的母亲难产时,他的外祖父再次叫嚣“上帝的意旨”,不准找医生相救,致使母亲死于难产。圣诞节之夜,他被抛弃在了孤儿院的门口。这也是为什么他被叫做Christmas(圣诞)了。此后,他的外祖父汉斯也随之来到孤儿院当看门人,但是,丧心病狂的汉斯并非是来照管外孙,而是来再一次执行“上帝的旨意”,不使克里斯默斯这个“魔鬼的产物”,逃脱惩罚。乔·克里斯默斯被看作是以实玛利(Ishmeal),就如同以实玛利被他的父亲亚伯拉罕驱逐一样,成了无人疼无人爱的孤儿。他在阴冷晦暗和一双邪恶的目光注视下的孤儿院里生活了五年。五岁的一天,他由于偷吃营养师的牙膏而躲在她的房间布帘之后,却在无意间撞上了营养师与乡村医院来的实习医生之间的偷情。虽然五岁的克里斯默斯全然不懂成年人之间的男女之事,却还是被遭遇了偷窥的营养师视为眼中钉而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从此幼小的心里播下了对女人敌对的种子。
  2 受虐狂(masochistic)。克里斯默斯被麦克依琴夫妇收养。养父是个严格的清教徒,在他的桌子上永远摆着一本长老派教会的《教义问答手册》,记不住教义的克里斯默斯似乎永远都在被鞭笞。“鞭子会一起一落,有条不紊,他会一鞭又一鞭地数着低声地一一报出数字。”“小孩的身体也许会变成木头、石头,变成一根柱、一座塔,他身上有感觉的部分会像隐士那样坐在塔里,凝神入境,羽化升天,快乐无比。”(蓝仁哲译)常常被打昏并不给饭吃的克里斯默斯对于被虐的反应已经不觉是痛苦而是一种兴奋与毒瘾,练就成了典型的受虐狂(masochistic)者。尽管养母对他怜爱有加,却更增加了他对女人的仇恨与厌恶。
  3 流浪者(outcast)生涯的开始。克里斯默斯成年后与暗娼厮混,被养父发现,有一天夜里他偷偷爬窗与她幽会,被养父跟踪,最终导致他砸死了养父,为了逃避罪责从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活。他当过矿工、苦工、勘探工、赛马票兜售员;还在部队服过4个月的役,后来开小差逃跑没被抓住。更多的时候他穿梭于不同城市相同或不同的街区,记不住它们的名字,半夜三更溜去黑暗的可疑的场所同女人睡觉,有钱就给她们,没钱就声称自己是黑人。通常他最多被女人或老鸨一顿臭骂,有时也会被别的嫖客打得不省人事,醒来发现自己躺在街头或关在监牢里。在流浪的生涯中,克里斯默斯始终在寻找确认试验着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属于黑人还是白人,得不到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的认同,克里斯默斯只能成为这种“边缘人(marginal man)”——人类的弃儿。
  4 现代悲剧人物(modern tragic hero)。后来,他结识了白人乔安娜·伯登小姐。出于两个孤苦人的自然需要,两人成为了情人。但当乔安娜·伯登小姐要按自己的意志改变他的生活时,也就是伯登坚持要他向加尔文的上帝跪拜祷告,并坚持要送他去黑人学校学习时,他坚决不从。于是盛怒之下伯登死在了克里斯默斯的剃刀之下。从小对女人的敌视与仇恨也是最终成为导致克里斯默斯杀死伯登的心理暗示。最后,乔·克里斯默斯被玻西·格雷姆一类的清教徒处以私刑,还被割掉了生殖器,从而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乔·克里斯默斯是福克纳笔下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物。他颠沛流离、无依无靠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最终还被残忍地杀害,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悲剧人物(modern tragic hero)。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是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因而使得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净化以至于升华。福克纳笔下的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依然具有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悲剧主人公的特点:首先,乔·克里斯默斯一生都为自己是谁所困,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所属的种族。他被自己的亲人所弃,也被整个社会所弃。这是他人生的最大悲剧。其次,他最终被极端宗教主义者杀害,甚至还采取了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这些都是令人发指的,令读者悚然。凡此种种,使乔·克里斯默斯的命运产生了极大的悲剧效果。同时也为另一条主线人物盖尔·海托华(Gail Hightower)的顿悟与升华作了铺垫。
  乔·克里斯默斯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毁灭的一生,以他为主体的小说充斥着人性的摧残、种族的暴力以及法西斯分子的萌芽等种种黑暗,正如作者原本命名该小说《黑屋子》(Dark House)一样。但是,最终作者将小说更名为《八月之光》。那么,光明又在何处呢?
  二 乔·克里斯默斯的光明使者——莱娜·克鲁夫
  鲁迅有句著名的话,“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即可望,可望,便有光亮。”对于这样一个充满着悲剧与黑暗的主线小说,作者福克纳却在一开始用整整第一章的篇幅讲述了莱娜·克鲁夫(Lena Grove)的故事,也就是三条主线之一的人物。在小说中,莱娜·克鲁夫这条主线和乔·克里斯默斯这条主线呈平行对置关系,可两条主线上的人物竟然从未谋面。而福克纳想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正如迈克尔·米尔格特所说:“几条在本质上彼此区别、各自独立的叙事线索既能同时展开又能不断地相互影响——每一条线索都在以某种方式持续的默契另外的线索,往往造成相得益彰的甚至是喜剧式的效果。”
  莱娜·克鲁夫的故事很简单,就如同人物的性格一样单纯、天真却充满了年轻的活力。故事的起因是她受了卢卡斯·拜奇(Lucas Burch)的欺骗而怀上身孕,腹中的婴儿一天天长大,从此她便毅然踏上了寻夫之路。与乔·克里斯默斯的故事主线相比,莱娜·克鲁夫的这一条主线的故事简单而清晰,作者似乎刻画的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非人格化的意味隽永的象征:她从容自在、坦荡无忧地老是行进在路上,似乎没有尽头;她就如大地母亲(Earth Mother)的化身,怀着身孕的体态预示着大地潜在的生机和活力。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写的《金枝》里谈到了“大地母亲(即森林女神)”:因为每逢八月十三日,在这个每年最热的日子,为她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奠时,她的圣林总是被极为众多的火炬所照亮,湖水反映着火炬的耀眼的红色光芒。福克纳深受这种古老的宗教传说影响,他的小说中的人物莱娜·克鲁夫正是森林女神的体现。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人物的名字来看,Lena Grove中的姓氏“Grove”是坟墓的含义,刚好和“森林女神”(即大地母亲)的故事吻合。其次,作者将小说定名为《八月之光》也印证了《金枝》里森林女神的说法。小说中莱娜·克鲁夫诞生婴儿之时正是乔·克里斯默斯被杀害的时间,这一巧合暗示了乔·克里斯默斯所代表的黑暗与腐朽最终死去,而莱娜·克鲁夫代表的森林女神所孕育的新生命必然诞生。福克纳后来添加的这一主线人物无疑就是一位大地母亲的象征。
  莱娜·克鲁夫所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就如Earth Mother一样)和超然的人性魅力与小说其他悲剧人物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对比之一是第三条主线人物盖尔·海托华,一个被废黜的长老派教会的牧师。他的悲剧是要么与社会不相容,要么是被社会所不容,被社会遗忘。但是八月之光洗涤并照亮了他的心灵,使他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最重要的是,莱娜·克鲁夫和乔·克里斯默斯的悲惨命运与结局的对比。莱娜·克鲁夫的人生轨迹体现了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人生状态的存在,而这种人类“心灵深处的亘古至今的真情实感、爱情、荣誉、同情、自豪、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福克纳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演说语)的存在与不毁灭与克里斯默斯的悲剧的、毁灭人生的对照正是福克纳笔下小说给人的启迪:莱娜·克鲁夫(大地母亲)的存在给人以希望,有希望便有光亮。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小说的名字由“黑屋子”(Dark House)变成了“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的缘故吧。福克纳深受基督教影响,其“Light”理念也源自《圣经》故事和西方神话的古老传说。而莱娜·克鲁夫也就成了替换乔·克里斯默斯的光明使者。
  威廉·福克纳对乔·克里斯默斯这一悲剧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对人类疾苦的深刻关怀。同时,他又对毁灭人性的清教主义和种族主义以及逐渐抬头的法西斯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黑暗终将过去,光明终将永恒。就像小说中所表现的一样:乔·克里斯默斯的悲惨命运是短暂的,莱娜·克鲁夫作为光明的使者才是亘古不变的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 Millgate,Michael.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Georgia: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9.
  [2] Bockting,Ineke.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in the novels of Willliam Faulkner:a study in psychostylistics.New York:Roman and Littlefield Pub Inc,1995.
  [3] Roberts,Dianne.Faulkner and Southern Womanhood:The racial Politics of Rape:Light in August&Mothers and Motherhood,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9.
  [4]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 威廉·福克纳,蓝仁哲译:《八月之光》,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6] 詹·乔·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
  李淑平,女,1973—,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
  蒋晓略,女,1980—,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

推荐访问:光明 之光 克里斯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