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南极: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_中国南极中山站

  我第一次去南极是在199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7次南极、3次北极。2010年11月5日,我随第27次南极中山站考察越冬队离开上海,前往南极,在经历了17个月后,于2012年4月8日和第28次度夏考察队一起随雪龙船返回祖国。期间,我在南极中山站连续完整地度过了2个极昼期和1个52天的极夜期生活。
  在南极中山站,一般常驻队员约有17名,一年更换一次。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交班后也不能马上回国,要等到度夏考察结束后和下次度夏考察的队员一起乘考察船回国。这里有发电人员、机械师、厨师、医生、管道工等后勤岗位人员,还有各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家除了保障中山站的正常运行外,每天还要进行科研项目的常规观测,接收数据。每天的工作是一样的,不管极夜还是极昼,不管天气好坏,365天不能中断。
  在这里,让我最痛苦的是远离家人,家人得不到照顾;最最痛苦的是母亲生病离去了,我都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最难忘的是南极的风雪和严寒;最快乐的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网友每天对我的鼓励,让我在南极能坚持下来。
  在南极大陆,和多国科考人员一起度过中国春节
  2011年2月2日星期三 极昼晴气温 -2—2℃风速 2—3级
  大年三十,站上一早就开始忙碌晚上的年夜饭了,厨师们更是忙碌,晚宴上14桌的8个冷菜、10个热菜,让他们忙得没喘气的机会。站上还安排了10名队员帮厨,昆仑站队负责包饺子,越冬队负责摆桌椅、装饰篮球馆,晚宴14桌全部安排在篮球馆中。
  下午4点半,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队员、俄罗斯进步站队员、印度站队员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中山站,戴维斯站来了二架直升机,印度站来了一架直升机,进步站因为很近就开车过来的。4个国家的100多名考察队员欢聚一堂,大家一起来欢度中国的春节。
  南极的暴风雪,如刀割一般,80米路,走了15分钟
  2011年3月16日星期三 阴有雪 气温 -10— -4℃ 风速 10—11级
  早上被外面的风声吵醒,一阵阵风吹得房间的墙板都在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整个宿舍楼都在颤动,还好听以前的队员说过宿舍楼经历过大风大雪,否则真担心整个宿舍楼会被大风吹走。
  从窗口望出去,一片白茫茫的,大风夹带着雪花在横冲直撞地到处飞舞,感觉风力一定不小,问了气象预报员,说风力在10级,怪不得风刮得这么厉害。从宿舍楼到新综合楼,有80米左右的距离,往综合楼走正好是迎着风雪。大风雪猛烈的刮在脸上,一阵疼痛,刀割一般,眼睛都无法睁开,只能转过身,背对着风雪退着往新综合楼走去。一边顶着风雪退,一边还要随时调整方向,还好地上没有积雪退起来方便些,可短短的80米路,我还是花了15分钟才走到。
  在餐厅吃饭时,发现有近一半队员没过来吃饭,打电话过去,他们都说不过来吃饭了,情愿在宿舍楼吃方便面。下午中山站的风雪依然那么强烈,我冒着风雪去站区各个建筑巡视检查了一遍,怕有些没人呆的建筑物中门窗没关好或被大风吹开,检查下来一切正常。晚饭时大部分队员都过来吃晚饭了,只有发电班的3名队员没过来。
  极夜里,我拍到了最大的红月亮
  2011年6月16日星期四 极夜第22天 晴 气温 -24-16℃ 风速 4—5级
  昨天在网上看到消息,1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将在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时23分时呈现,我们南极中山站时间就是15日晚上的11点23分开始。昨晚11点我们中山站几个摄影爱好者聚集在高空物理观测栋,等待着月全食的出现。
  15日晚,南极中山站晴朗,因为是农历十四,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挂在中山站的上空。晚上11点队员们在物理观测栋露天顶层架好了三脚架,准备了天文望远镜、长焦距等拍摄设备,准备拍摄月全食全过程。11点半左右,月亮开始被地球的阴影遮挡,从一小部分慢慢变大,到凌晨1点多一点,整个月亮被地球阴影全部遮盖,除了星星天空一片漆黑,从照相机中我拍摄到了传说中的红月亮。
  从月食开始到月全食我都是使用望远镜拍摄的,虽然对焦不是太好,但拍摄出来的月亮非常大,圆圆的红月亮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中山站就一个拍摄的望远镜,下半段时间我就把望远镜给了其他队员来拍摄。在外面冻了2个多小时,感觉全身快冻僵了。
  52天的极夜熬过,看到了新的阳光
  2011年7月16日星期六 极夜第52天 晴 气温 -18— -10℃ 风力 5—6级
  中山站变晴了,中午前后地平线处的太阳光已经非常强烈了,虽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但能明显感觉到太阳就在地平线下一点,即将露出地平线。今日中午12点中山站太阳的天顶角是90.65度,也就是太阳就在地平线下0.65度,明天中午12点太阳就能露出地平线0.1度,也就是那么一小点太阳和一刹那的时间,希望明天中午12点我们能欣赏到这一点太阳的美景。
  南极中山站经过了52天的极夜,今天已是极夜的最后一天,明天中山站将走出极夜,迎来新一轮曙光。52天极夜期间,中山站的17名考察队员共同经受住了极夜的考验,战胜了极夜期间的狂风暴雪和极夜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挑战,克服了极夜期间因见不到阳光而导致的睡眠时间和稳定性紊乱对我们的干扰,杜绝了极夜期间队员身体疲劳和心理焦虑所可能引发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小海豹出生了,第一次看到
  2011年10月6日星期四 多云转晴 气温 -22— -14℃ 风力 3—4级
  下午2点,我在办公室听到对讲机中传来队员兴奋的呼叫声:“小海豹出生了”,我急忙问在哪里看到的,队员说在我们中山站的熊猫码头附近。绝大多数队员都没有见过小海豹,听到有小海豹出生都兴奋不已,争先恐后的去海冰上欣赏可爱的南极小海豹。
  这个小海豹是灰黄色的,因为是刚出生的缘故,肚脐上的脐带还留有一大截,也不知道母海豹是如何咬断小海豹脐带的。小海豹瘦小的身材有六七十公分长,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望着这个对它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也好奇的看着给它拍照的我们,不时还要向我们身边爬过来,但都被警惕的母海豹拖回身边,母海豹绝不允许小海豹离开它的身边,离开它的保护范围。   油料供给有限,如果提前用没了就要等着下一次补给
  2011年11月22日星期二 多云转阴 气温 -5— 4℃ 风力 5—6级转2—3级
  中山站的老油罐区安装有单个50立方空间的10个大油罐,因为今年年初中山站在新的油罐区安装了12个新的大油罐,所以原先的油罐就被称为老油罐。老油罐经过20多年的风雪吹打,已经锈迹斑斑,虽然目前还在使用,但在新油罐正式投入使用后,这些老油罐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完成它们保障中山站20多年储存油料的使命。在南极中山站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脸谱就是绘画在一排5个老油罐上,他们曾经是中山站的标志性器物。
  中山站的这些老油罐已经多年没有清洁,油罐中残留的油泥较多,给我们清洁油罐带来了一定困难。按照今年中山站外的海冰情况,雪龙船在12月初到达中山站的半个月卸货期内,雪龙船是无法破冰前进到离中山站2、3公里的冰上输油范围内。只能等雪龙船去南极长城站完成补给任务,在明年2月份再次回到中山站的时候,海冰基本融化后,给中山站补给的油料就可以通过雪龙船上的小艇和驳船从雪龙船运送过来。利用小艇和驳船给考察站输送油料虽然麻烦而且花费时间长,没有直接在海冰上铺设油管输油来的方便,但在海冰融化的情况下,也只能靠小艇一艇艇慢慢来输送油料。我国的南极长城站每次都是靠小艇和驳船来完成油料的补给工作。
  “雪鹰”号K-32直升机运输途中遇到暴风雪损毁
  2011年12月9日星期五 多云 气温 -7—1℃ 风力 2—3级
  从8日上午到晚上“雪鹰”号K-32直升机一直在吊运建筑材料上站,晚上9点多直升机从雪龙船吊运一吊建材到站后返回雪龙船途中失去联系,考察队马上组织中山站和雪龙船派出雪地摩托去海冰上寻找。我骑着雪地摩托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迅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雪龙船,把机组人员送回雪龙船准备启动另一架海豚直升机出去寻找的同时,沿途寻找K-32直升机的下落。
  我们在海冰上一边寻找一边快速驶往雪龙船,在半道正好遇上雪龙船派出来寻找的两辆雪地摩托。在得知我们沿途没看到后,就驶往几座大冰山的另一侧去寻找,我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直奔雪龙船。当我们刚赶到雪龙船旁,在对讲机中就听到刚才两辆雪地摩托队员传来的消息,K-32直升机和2名驾驶员在海冰上已经找到,驾驶员情况良好,直升机侧翻在海冰上,机身完好、桨叶损毁。考察队领导就让雪地摩托先把2名驾驶员带回雪龙船休息。
  第28次南极内陆考察队顺利抵达昆仑站
  2012年1月5日星期四 极昼 小到中雪 气温 -1—2℃ 风力 4—5级
  2012年1月4日,中山站时间19点30分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昆仑站队的26名队员驾驶着5辆雪地车拖带的雪橇,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顺利到达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海拔4093米的“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我国南极昆仑站。
  不久后,我们的第27次越冬队员将同第28次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一起返程回国。

推荐访问:南极 中山 你不知道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