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广东惠东县吉隆中学周国英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这一学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而作
  为这一模式的首要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则显得更为重要。
  下面本人谈谈在新课引入这一环节如何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背景经验,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
  的知识或信息。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经验的提炼与结晶。数学教学
  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
  合起来,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消除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了他们
  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圆周角”时,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如图1,在足球比赛场上,甲、乙两名队
  员在互相配合向对方球门MN进攻,当甲带球冲到点A时,乙已跟随冲到O处,在同等的条件下,问此时甲是
  自己直接射门好,还是迅速将球传中给乙,让乙射门好呢?为什么?
  图1
  由学生讨论情境中的问题,在学生讲述理由后,教师引出这一节课的课题:圆周角,以及本节的主要内容
  :①圆周角的概念;②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这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
  为后面的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教学环节的完成作好准备。
  又如,在讲“反证法”时,由于学生较难理解反证法这一间接证法的证题思路,于是我先出示了一则生活
  中的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晚上8时,在某处发生了盗窃案,有人怀疑A有作案的可能。但是又有可靠的人
  证明,晚上7~9时,A与B、C一起看电影而从未离开,这样就排除了A作案的可能。为什么?有学生回答:
  假如A是作案者,则晚上8时,A必须在作案现场。但现有人证明,A当时在电影院,矛盾。我马上根据这位
  学生的回答切入到本节课的关键——反证法的证题思路。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生活中的反证法)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反证法的证题思路。
  二、从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数学学习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扩大或重新组织的过程 ,无论是新知识的接受
  ,还是纳入,都取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教学过程是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过
  程,这一过程的实现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
  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都应确保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讲“整式的加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复习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去括号的
  法则。提问:你会计算3x-(1-2x)吗?由于学生已经知道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法则,故很容易建
  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
  奥苏伯尔说:“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是基于这些已有认知经验
  ,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
  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利用教学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在探索中遇到障碍,形成“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产生解疑除障的强烈要求,
  进入“愤、悱”的探索状态(注“愤、悱”心理,即“欲知未知,半生不熟”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一心想探个究竟)。这时学生的精力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处
  于求知的最佳状态。所以新课引入时,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圆”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有A、B、C三户人家,现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
  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此井该挖在何处?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学生很自
  然地联想到:此井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但该圆的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呢?教师的设疑揭
  示了问题的实质,也导出了课题,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进行画图、思考和讨论。
  又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若教师按照课本的编排,一条条公理的讲解,则难以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和探究兴趣。如果教师从问题出发,首先设疑:在什么条件下两个三角形能够全等?(该问题为整节
  教材的探究指明了方向,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学生虽有探究的欲望,但不知如何下手,教师须进一步启发
  ),这里是指与边或角大小有关的条件,同学们可以分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去画图探索,比如
  两个三角形有一组边(或一对角)相等,是否一定全等?两组边(或两对角)呢?(教师画图引导)学生
  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进入“愤、悱”的探索状态。
  四、利用数学故事(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有的数学故事、数学典故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首先在《九章算术》中选择一个题:野鸡、兔子四十九,一百
  条腿地上走,多少野鸡,多少兔子?问题一给出,学生都行动起来,乐趣倍增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推荐访问:创设 情境 引入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