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任务型教学法案例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为世界各国所倡导。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关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按照案例教学所提供的步骤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身份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地位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这样,课堂会变得活泼、生动、快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开发,这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知、情、信、意、行”教学目标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选择和撰写教学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案例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推理,所以选择或撰写好的案例是充分发挥教学效果的前提。怎样才能更可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撰写教学案例呢?我们应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教育性。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所以在选用或编写案例时必须考虑其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并且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多弘扬正义、讴歌正义,以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
  2.关注社会热点。热点问题不仅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在关注热点时,要引用能及时反映国际国内形势的案例,比如像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利比亚危机,叙利亚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教学要结合中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学生才会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3.关注本地性。在引用案例时,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特别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与己有关,学生在讨论中就会充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4.关注可议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分析、讨论,所以,所选的案例应包含一个或几个难易适中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争论,以引发认知冲突,从而达到分析、讨论的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方式多样,呈现案例——使学生整体了解感知案例
  (1)教师要做好展示案例前的准备工作,要吃透教材和案例,设计好案例的展示方式,确定案例的焦点或主题,以便上课时能详尽地描述给学生。
  (2)课前教师要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或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去感悟探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之中,寓“理”于“情境”之中。
  教师可以在引出“主题”后,或其他适当的时机,把精选的案例以灵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但不管使用何种展示方式,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当中,为后面的分析探究活动做好充分准备。(1)给学生发放教师印发的案例文字材料,让其直接阅读或朗读教材;(2)通过录音播放的方式展示案例;(3)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案例,教师或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口述出来;(4)通过多媒体制作案例动画,再现实际情景;(5)根据案例编写剧本,通过小品、角色模拟等形式展现出来;(6)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创作案例等。案例的呈现方式只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只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或情境中,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时,笔者以小品的形式出示了案例:下岗工人张丽华借了一笔钱在镇上开了家鞋店。为了招揽顾客,她在店外贴了张告示,承诺以全镇最低价销售。开业之日,生意十分兴隆,一连卖出了好几双皮鞋。可是,第二天有两位顾客来反映另一家鞋店,同样牌子、型号的鞋子价格更低,只卖110元,要求她退还差价。这时,张丽华有些为难了:这一型号的鞋进价就是112元,每双她只挣了6元,退还差价岂不是要亏本了。请学生就张丽华阿姨该不该退还差价发表意见。用这种方式展示案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打开了思路。
  2.围绕案例,置疑解惑──学生独立探究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围绕案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问题时一定要循序渐进,难易适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提炼)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太多、太密、太难,学生会无所适从,丧失思考的信心。在提问后,教师切不可不管不顾,还应做到:(1)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倾听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更应该学会倾听,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敏锐地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是否善于用爱倾听学生的声音,是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的重要条件。(2)巡回检查,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主题;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阐述问题;等等。不宜将所有的问题一次全盘抛出,而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生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教师设疑后的两个基本任务,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一则案例涉及的道德规范是为人要讲信用。在案例中,讲信用与亏本之间形成了矛盾,而且店主的身份又很特殊,是个下岗工人,这就为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提供了条件。
  3.交流讨论,辩“例”明理──分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的或学过的理论知识、概念或其他课外知识对案例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在合作探究中,既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又最大限度地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讨论时要有组织性,一般规定4~6人为一组,设有组长、小组发言人、记录员,组长负责协调关系,探究思路及存在的疑难点,记录员记录讨论要点,做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其他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要积极参与,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教师也可允许、鼓励其他小组提出补充意见或反对意见,这样可以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最好能出现看法冲突、争辩现象,无须非达成共识不可。例如,在出示张丽华的案例后,笔者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思考,以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意见时,又适时组织他们进行辩论。由于经过了一番斟酌、思考,辩论显得言之有序;也由于有了群体思维的碰撞,个体的意见被不断修正、补充,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请看课堂中学生A与学生B的一段争辩:

推荐访问:探案 教学法 课中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