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脊髓损伤新突破【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50例因脊髓损伤而导致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变化,并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和SDS评分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两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其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脊髓损伤 抑郁 焦虑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10-01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1],是一类临床上较常见的高致残性疾病,通常由外伤所致,该病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痛苦,同时也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此外,脊髓损伤的患者往往致使肢体功能障碍,导致其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完全不能自理,不仅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更造成了患者心理的伤害,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因此,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既包括疾病本身的康复护理,也应包含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能尽快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和护理,不断提高自理能力。我院自2007年5月起对在我院行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导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5年5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康复治疗的5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明确诊断为脊髓损伤合并截瘫或四肢瘫痪,且意识清楚可配合康复治疗;排除拒绝康复训练、精神障碍、沟通障碍及既往已接受心理干预的患者;50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15~73岁之间,平均41.5±3.2岁;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级等方面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护理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时间为4~6周,具体方法如下:①在患者伤后早期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因素评估,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拟定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尽可能使患者配合康复治疗;②护理人员在与脊髓损伤患者交谈过程中,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③利用沟通技巧减轻患者因运动功能障碍引起的负性情绪,使其将自身的抑郁情绪释放出来,以中性态度通过倾听、诱导宣泄、安慰等方式使患者接受现实,使其重新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主动接受治疗,勇敢地面对生活;④应用认知行为技术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帮助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认识自身的能力和社会价值,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鼓励其在疾病缓解或康复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⑤采用心理放松疗法配合优美的乐曲,指导患者对机体全身肌群逐渐放松,最终使全身彻底放松并进入催眠状态,以消除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⑥对于因脊髓损伤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讲,不仅仅使其本人收到了伤害,同时他们的家属亲友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应用家属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亲属心理进行调整,动员他们经常探视患者,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1.3 评价标准。观察所有患者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变化,对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后使用SAS和SDS量表进行焦虑和抑郁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定量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SAS和SDS评分相差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前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观察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两组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 讨论
  脊髓损伤往往导致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康复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这个恢复过程周期较长,患者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并且难以适应生活模式发生突如其来的变化,从而产生心理应激反应[2]。大部分脊髓损伤的患者在疾病早期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忧郁、焦虑及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后续康复治疗的效果,因此了解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护理干预与指导,对于外伤后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康复相当重要。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认真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并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善患者的固有认识,以良好精湛的技术,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帮助建立起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早期积极配合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心理干预应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患者在心理上冷静再认期、形象重塑期同样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给予相应的帮助及支持,及时发现和调整患者的心理障碍及不良倾向,使之在良好的心境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3]。本组研究显示,对脊髓损伤患者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及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忧郁及焦虑等负性情绪,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康复理念,使患者能够以乐观的积极态度配合康复治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Terson de Paleville DG,McKay WB,Folz RJ,et al.Respiratory Motor Control Disrupted by Spinal Cord Injury:Mechanisms,Evaluation,and Restoration[J].Transl Stroke Res,2011,2(4):463-473
  [2] Edward-Craighead W,Nemeroff CB.The impact of early trauma on response to psychotherapy[J].Clinical Neurecience Research,2005,6(4):405-411
  [3] 粟涵.心理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61-62

推荐访问:脊髓 干预 损伤 性情